广东肇庆:庆云寺
庆云寺位于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莲花峰,与曲江南华寺、潮州开元寺、广州六榕寺并称为岭南四大名刹。
另有一种说法把肇庆庆云寺、清远飞来寺、曲江南华寺称为广东三大丛林,不管称谓如何,庆云寺在岭南佛教中的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外享有盛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将九洲大地分成是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这里是第十七福地。
【1】传说
庆云寺始建于崇祯年间,该寺坐西面东,依山而筑,殿亭重重,规模宏大,鼎盛时僧众近千人。然而始创时,这里困草茂盛,灌木丛生,是有名的“虎窝”。
传说明朝末年,鼎湖山下蕉园村有个财主,其父死后,请风水先生在鼎湖山虎窝择了一块风水宝地葬下,谁知白天下葬下,晚上棺木就被人挖了出来摆到一旁,如是者三次。财主以为有人故意与他捣鬼,便请看更人晚上到坟边守夜。当晚更人在坟边朦朦胧胧地听到有人悄悄地说:“这是佛家之地,狗骨怎能葬上去”。看更人吓了一跳,以为掘墓人又来了,谁知,星光之下只见棺木又被挖出来摆在一旁,却不见掘墓人,看更人慌了手脚,马上飞报财主佬知道,财主闻讯大惊,便把其父的棺木搬到别处安葬。从此,财主便有心向佛,思量寻访高僧在此宏法。
一天,在掺法师到达虎窝后,发现这里群峰环绕,状若莲花,雾气重重,是佛家之地,便欣然应允在此宏法,并选址于原财主墓地处结茅为庵,取名莲花庵。
当然,以上这些都只是庆云寺的传说。其实真正的历史是在明代崇祯六年(1633),居士梁少川(今鼎湖区蕉园村人)与十四信徒在这块宝地上建起了莲花庵。继后又与学问渊博的新会朱子仁合力开山垦土,种松载竹,使莲花庵面貌渐改。次年,粗成殿宇及左右禅房。因鼎湖山层峦叠嶂,气候迥然异于山外,旦暮阴晴,气象万千,祥云时常缭绕于山中,于是改莲花庵为庆云庵。
据记载,当时他们在寺中种了一株白茶花,如今这株380多年树龄的老茶花也成了庆云寺的三大镇山之宝之一。遗憾,照片没有拍全。
高僧栖壑从江西博山得法后归隐广州白云山蒲涧寺,经朱子仁二度恳请,在崇祯九年(1636)三月拜辞蒲涧入主庆云寺,并改庆云庵为庆云寺。栖壑,法号道丘,明末清初岭南禅宗曹洞法门的一代宗匠。在庆云寺二十二年,并为庆云寺制订了一整套规范的佛教仪轨及严谨的寺规等,再经历代的建造,使鼎湖山香火隆盛地由白云寺移至庆云寺。
庆云寺占地面积为1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共有大小小殿堂100多间。
沿在七级山坡上建有五层殿堂,主要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弥勒殿、藏经阁、七佛殿、睡佛楼、毗卢遮那殿、成就佛殿、阿弥陀佛殿、三圣殿、地藏殿、药佛殿、五百罗汉堂、初代祖殿、二代祖殿、法堂、龙华堂、筏可堂、旃檀林、舍利塔、钟楼、鼓楼等。
与一般寺庙不同的是,庆云寺种守护寺庙的四大天王在柱子上,这是庆云寺的一个重要特色,充分说明了这里僧人的开明思想。
庆云寺里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其中之一就是庆云寺的另一镇山之宝千人锅。庆云寺名声显赫,僧徒、香客随即猛增,平均每日进山的信徒、香客就超过800人。人多了,吃饭问题自然使厨下僧犯愁,于是在浙江绍兴找到了一家能铸千人锅的厂家,千里迢迢的从浙江运回了肇庆。千人锅铸于清乾隆十一年(1744),锅深0.95米,直径1.92米,容量达1000公升,用它来煮饭足够1000多人吃。这口千人锅在庆云寺度过了270多个春秋,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庆云寺的发展和兴盛。
正门有庆云寺三字的牌匾,是清代末年授翰林院编修、御史鼎湖本地人苏廷魁(1800~1878)亲笔所提,两边的对联是原肇庆的名老中医梁剑波先生所提写:“莲花历劫香初地;云泉飞液响万峰。”对联恰当地描绘了鼎湖山的历史与美景。
走入正门,上方有“敕赐万寿庆云寺”牌匾。这是清代末年,由慈禧太后赐给庆云寺的,在文(格)时曾差点损坏,和尚们在它的前面贴上了毛主席像才得以保存下来。
在大雄宝殿的一侧,有福寿碑及碑记。“福”“寿”两字,是重刻南宋理学家陈传老祖的笔迹石刻。“福寿碑记”为庆云寺第八十四代住持结真老和尚撰文,书法家卢有年书。
庆云寺的建筑装饰很有特色,精致、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