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祁县(鲁村古堡)
【鲁村古堡·草图·上方为北】
鲁村古堡平面大致呈不规则的椭圆“凸”字形,由于堡墙周围地势复杂,此次考察未能步量其占地面积,凭印象估算,其面积大约不少于6万㎡;鲁村堡墙的建造比较合理地利用了地形条件,采用“崖墙结合”的办法达成了较为险要的自卫势态---古堡东部因与丘陵主体相接(如今有国道穿越),因此建有高大的堡墙,但是新居的村庄占据了原古堡东部的一部分面积,故东面的堡墙大部分被拆毁,基址犹存;古堡的北面、西面虽然临崖,但崖坡地势斜缓,所以也修筑了堡墙,现存堡墙基本保存完好;南面紧临昌源河谷是陡峭的立崖,故未筑堡墙。
虽然整个古堡位于悬崖之巅,但是古堡的平面设计和堡墙建造却没有受到崖顶地势的约束,而是自主设计成“凸”字形;另一方面,既然不愿受客观地势的约束,那么完全可以按照传统审美观念,把城堡设计建造的规矩、整齐、对称一点,而鲁村古堡又不是这样“规范”,从草图上可以看出,他的墙体走向是不规则的。这个现象原因不明。
鲁村古堡之所以不受地势的约束,是因为堡墙不是紧邻悬崖的边缘夯筑的,这就造成了一个巨大的防御漏洞,即在墙体和悬崖边缘之间形成了一个宽阔的缓冲地带,其最宽处广到大约50米,个别地段甚至更宽。而这样的缓冲地带是极其不利于防守的,是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如果你临崖据守,那么自己就身在堡墙的防护之外;如果你凭墙据守,攻击的一方则可以先轻易地攀上山崖再发起攻击,这就严重削弱了“崖墙结合”的防御思想。
【鲁村古堡·东堡门遗址】
鲁村堡墙始建年代无考,据老乡讲,传说鲁村堡墙是为“防御李闯王”而造,如果此传说可靠,那么堡墙的建造时间当在明末。另根据其形制与荣仁堡堡墙参照对比,其夯筑方式基本一致,或许鲁村堡墙就是明代晚期所遗?现存鲁村堡墙墙体及其基址基本相连,考察中经过访问过往的老乡得知,原鲁村古堡辟有三座堡门,但是只有一座堡门遗址清晰,即拆除不过五、六年的东堡门,堡门的砖砌墙体还有残留,因而可以确认,据老乡讲,这个堡门上有砖雕的“永全寨”三字;老乡还指示了东墙折角处的另一座堡门,已经遗迹全无;而第三座堡门无迹可寻,现存墙体上共残留6个豁口,其中有4个豁口明显是墙体坍塌造成的。按照“正常逻辑”推断,墙体上西部折角处和西南部崖墙结合处的两个豁口中,应该有一个是堡门遗址(我觉得南部豁口的可能性较大),因为这两边均临水,可能留一个堡门以便于生产生活取水之用。
永全寨堡墙外侧高约8米,内侧高约3-6米(因堡内陆势复杂,故堡墙内侧的高度相差较多);墙体底部厚约3-4米,顶部被雨水冲刷严重,厚度不明;鲁村堡墙的夯段不明显,个别墙段有裂缝,如果这是夯段连接痕迹的话,这些裂缝相距在3-5米之间;不过夯层清晰,厚约16-20厘米。
鲁村古堡内陆势高下不平,但是经过了修整呈规则的梯级状,堡内面积广大,其东部和东北部为居住区,只占堡内总面积的大约三分之一,尚残留较为完整的四(三)合院古民居五、六座,建筑精致,外观完整,以及部分院落的小型夯土墙;堡内南部临崖处是墓葬区,不过现存的墓葬都是新墓葬,未发现古墓;堡内西部面积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都是耕种区,但未知原来是否就是耕种区。
关于鲁村古堡--- 永全寨 ---遗址的大致情况就是这样,由于未进行民间调查和典籍查找,有关该古堡更详细的情况不得而知,这里只是记录一下现场考察的情况而已。永全寨的残留丰富了祁县境域内的古堡(堡墙)遗存,原以为完整的堡墙仅存荣仁堡一处,如今却发现永全寨堡墙居然也基本完好。联系到祁县境域内至今仍保留着数量众多的以“堡”命名的村庄,以及祁县在历史上所处的位置,不排除仍有较为完整的堡墙残留,这还有待于继续的寻访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