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厂故事⑪ | 启功的“安身立命之所”
夏和顺
北京琉璃厂,又称厂甸。辽代为海王村旧址,元代曾在此设官窑烧制御用琉璃瓦。清代中叶起,每逢科举会试,文人雅士常聚集于此,商贾之家亦开铺设摊,以书铺为最,古玩、字画、文房四宝等次之,俨然京都文化中心。乾隆年间开馆修订四库全书,益显繁荣;民国以降更是充当文化古城资料室、图书馆和研究所等角色,为繁荣学术文化助益良多。数百年间,有关琉璃厂的故事多不胜数,笔者不揣浅陋,缀拾撰写成篇,以飨读者,并就正于方家。
△启功书法作品
启功与琉璃厂的关系始于荣宝斋,但他晚年回忆中谈的大都是旧书铺。陆昕整理其回忆,称已改名中国书店的旧书铺是其“安身立命之所”,“因为咱们教书的,先得念书,要念书,就得买书”。启功靠自学成才,经傅增湘推荐到辅仁大学附中教一年级国文,不久因没有中学文凭被辞退。他称“书店里的老师傅都是有功之臣”,而这些老师傅在他年轻时也未必是老师傅。
△启功自题李延声速写
启功说自己买书的年头儿很长。他记忆最深的有两个书店:隆福寺的修绠堂和西琉璃厂口里的翠文斋。修绠堂店主孙助廉是河北冀县(启功称束鹿一带)人,身量儿不高,比较胖,他是经牟润孙介绍认识的。书店有两间门脸,门口的匾是沈尹默题的。翠文斋店主骆竹君身材高,也是个胖子,一个亲戚带启功去那里,没有门脸儿,骆竹君就在自己家里摆架卖书。
启功说,进书店工作得先当学徒,每天早晨起来拿掸子掸书上的灰尘,掸干净了放回去,久而久之也就慢慢记住了书名、册数。然后学着修书,书老翻动书口容易坏,要用糨子、薄纸粘贴,这叫溜口。线装书的线最容易散,所以还要学钉线。补字比较费力,书的年头儿一长,保不齐哪儿就撕了、扯了,要找来同样的书把缺字补上。还有手艺更好的,会补说部书里的绣像。启功记得一位王姓通县人,补出的绣像非常漂亮。
△晚年启功
启功说,因为卖书,天天和书打交道,日子一长,许多人成了版本专家,他遇到版本问题也得向人家请教。他们常给学者送书,这些学者都是精通版本的行家,挑书时往往要评论版本优劣,这样送书的伙计便能得到不少知识。因此,人家卖一辈子书,经眼无数,版本知识不得了。
为什么说旧书店的老师傅是功臣呢?因为旧书店跟一般生意人还不一样。一般做生意会卖给价高的,而不少旧书店老板讲究货卖识家,卖给靠教书吃饭的知识分子,宁肯少赚点钱,而不是让它放在阔人的家里当摆设。这一点很难得,他们虽然以买卖古旧书为生,但客观上在传播传统文化、开展学术研究方面作了贡献。启功举例说,有的师傅待顾客非常热情,你在那儿挑了半天书,末了想买一部,刚要付钱,他过来了,说,您买的这部书不全,应是八卷本,那边有个十二卷本是全的,您再看看。
启功曾从贾羲民、吴镜汀、溥儒、齐白石学画,陈垣欣赏其书画才华让他在辅仁大学美术系当助教。他与容庚交往,同逛琉璃厂,观赏搜罗书画,容庚日记中有不少记录。如:1941年8月15日,容庚进城访陈垣、启功,“与启功同游琉璃厂,同饭于中原公司”。8月24日,访陈垣,取回吴历《山水》轴,“罗敦暖请午饭,饭后与启功逛琉璃厂,借国华堂吴历《山水》册归”。1943年2月16日,容庚请张效彬、于省吾、刘盼遂、孙海波、启功午餐,“三时游琉璃厂”。8月6日,“早与饶引之往中央公园参观启功画展,下午逛琉璃厂”。
审读:谭录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