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就知道自己是嫁了人,还是结了婚?

婚后第八个年头,和往常一样,虽然纠结了许久,还是决定陪老公去乡下过年,确切的说,是回婆婆家过年。

家里的老人很是开心,站在门口,远远地向我们招手。房子里已是窗明几净,床铺也收拾妥当。

公公在屋后的河边杀鸡,热气腾腾的开水里飘着撕下来的鸡毛;婆婆在厨房里一边剁着包春卷用的肉馅儿,一边招呼我们进屋喝水。

客厅的餐桌上,满满当当的都是烧好的菜,一眼望过去,和往年的大差不离。

屋里又阴又冷的缘故,做好的菜很快就凉透了。

没有了热气,自然也就闻不到香味。

南方的乡下,年夜饭向来丰盛,鸡鸭鱼肉,河虾,螃蟹,时令蔬菜,应有尽有,今年的似乎更加丰富了许多。

桌子那头,他们四个人,喝着黄酒,吃着咸肉,操着家乡话,好不欢乐。

桌子这头,我和儿子,打量着满桌子陌生的菜,不知道从哪个下手。

公公年年都问:我们的年夜饭一定比你老家的菜多吧?

婆婆接着:嫁到我们这里的媳妇,你看邻居的谁谁谁,都已经习惯吃我们这里的饭,会说我们这里的话了。

80多的老奶奶不说话,挑了最大的鸡腿送到我们碗里,我和儿子,一人一个。

晚7点,早早的洗漱完毕,我和儿子躺被窝里讲故事,老公楼下陪父母聊天。

“我们明天可以回了吧?”我问。

“初二吧!初二我们就回。”老许答。

确认我们屋里的空调温度足够高,老公应了我的问题,然后继续下楼。

初二一大早,起床收拾妥当。

老公和婆婆说,他要急着开工,所以不能久住,家人自然也不好留。

回家的第一顿饭,我和儿子撑到想吐。

“你们俩真没出息!”老许笑话我们。

老妈听了我们的遭遇,一边唏嘘不已,一边安慰到:“出嫁了就是他家的人,怎么能不回婆婆家过年呢?也就几天的事,忍忍就过去了!”

老妈从来不主动邀请我和妹妹回家过年,也从来没有回自己娘家过年。一来,老家素有出嫁姑娘不能回娘家过年的陋俗,二来,她觉得忍忍就过去了。

她能忍,自然我们也能忍。

因为你嫁了人,所以得回婆婆家过年,爸爸妈妈这么说。

因为你嫁了人,所以得回我们家过年,公公婆婆这么想。

嫁了人,你就是夫家的一份子,所以回婆婆家过年天经地义。

年前,在群里讨论怎么过年的事,同学A讲了一个听来的真人真事:

去年,她的高中女同学自结婚5年来,第一次试探性的和老公讨论要带着老公孩子回娘家过年。

老公二话不说,直接拒绝了她的建议。

两人因此大吵了一场,老公也第一次动了手。

同住的婆婆公公火上浇油:“哪有结了婚的人,带着老公回家过年的?我儿子又不是你家上门女婿?”

远方的父母息事宁人:“嫁人了,就应该和婆婆公公一起过年。懂事点,大过年的,别惹老人家生气。”

老公义愤填膺,不依不挠:“让我和你回家过年,脸往哪里搁!”

所以,A的同学去年在婆婆家过年,今年也在婆婆家过年,明天也是,后年也是……

同学们感叹,明明我们只是结了婚,却发现自己原来想多了。

不得不承认,这个社会,本就是个直男癌患者。

在许多父母和男人的眼里,终身大事不过是娶妻生子的一场门当户对。女人,无论你貌美也好,才高也罢,自打结婚那天起,就是踏进了他们家的大门。

然后,被物化为“老婆”,“儿媳妇”和“泼出去的那碗水”,从此没有了独立的人格。

“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古人编纂“嫁娶”之意的时候,早已把女人低到了尘埃里。

所以,向来讨厌“嫁人”的说法。

我们明明只是结了婚,好不?

我们大多数夫妻以两情相悦开始,一起决定走进婚姻,相互支持,彼此理解,共同操持家庭,养儿育女,侍奉父母双亲。

所以,无论从物质到精神,还是家庭里的重要性而言,我们素来平等。

至于要不要,去不去哪里过年,要呆多久,自然是应该协商,可以讨论的。

同学X的新年的计划向来雷打不动,年底找个周末开车回婆婆家吃过年夜饭,春节放假,回家陪爸妈守岁,过年。

她说,这是婚前就和老公商量好的模式。

一来住的离公婆近,平常可以经常回去看看;二来父母就她一个独生子女,着实舍不得二老除夕独自守岁。

这么些年下来,公婆也早已习惯了这种过年方式。

虽说,刚开始几年有些不悦,但儿子态度坚决也就心甘情愿的接受了。

回到苏州后,老许说:“多谢你和儿子陪我回家过年,让你们受苦了!要不,明年咱换一个地方,或者换一种方式过年?”

“明年咱初一,或者吃过年夜饭就回来!”我打趣。

“那我怎么和家里交待?”

“就说,你除夕就开工呗!”

只是,明年,还得陪他回家过年。

有的时候,真想他也是个直男癌患者多好,这样,他就可以盛气凌人,言辞凿凿的冲我大吼:“嫁给我,就是我媳妇!必须和我回家过年!”

紧接着,我就麻溜的收拾行李,然后叩谢他“携妻儿返乡之情”。

这样的画面,想想都是极好的。

聆书轩之生而有道

∣禾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