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徽州】这个桂林,不在广西,在徽州(歙县)
【行走徽州】这个桂林,不在广西,在徽州(歙县)
司马狂/文
一提到桂林,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出来的必然是地处东南边陲的广西桂林,那地方以山水甲天下而著名。然而,在我徽州府歙县县城的隔壁,也有一个地方名叫桂林,这个桂林既是村子的名字,也是整个镇的名字。
自歙县坐四路公交车,可以直达桂林,公交车就在镇政府的大院里面停。下车后,沿着乡镇公路往前走,两旁都是新建的房屋,由于桂林紧邻县城,相比其他乡镇,更为商业一些,连世纪华联这样的超市都有。整条公路两边,几乎见不到老的建筑物,只有一家沿街店面,还有上个世纪后期的痕迹。
绕过主干道,独自往桂林村子中走去,相比我们歙南深山层叠的苦难,这里则是平川一片,偌大的村落都是在平川之中,甚至房舍相隔处还有良田,此时节油菜花正开得灿烂。
桂林镇卫生院的院子中一汪人工开凿的水塘上有座四角亭,看着亭子四周围起来的栏杆,我甚至怀疑这是古建筑遗留。特地绕回来,进院子中仔细端详,原来并非古迹。或许是为了怕人会失足掉入水塘,所以才加装的栏杆吧。
现在人们只知道桂林,其实在此之前,桂林原名金竹垣。南宋高宗绍兴六年的重阳节,原本住在歙县南乡叶村的洪仲常(谱名纲,讳时迪,字仲常)携妻带子迁移至此,并逐步将桂林洪姓发扬壮大。而原本居住在此的胡、叶两姓则逐渐成为小姓。有意思的是,桂林洪原本所在的叶村,也是原村落为叶姓所居,看来红花当真是需要绿叶的扶植,方能开得绚烂。
叶村洪姓来到桂林之后,依旧延续洪门子弟多读书的习俗,并将原名金竹垣的村名更改为“桂林”。这个村名取自唐代文豪韩愈先生的《县斋读书》:出宰山水县,读书松桂林。正是这样的门风,绵延数百年,才造就桂林洪姓人才辈出,达官显贵比比皆是。明代万历年间的洪翼圣、洪佐圣、洪辅圣这样的一门三进士,何其荣耀!当然桂林洪姓最为世人熟知的当属清末状元洪钧莫属。桂林洪氏子孙繁衍旺盛,远在巢湖的黄麓镇有一个名叫洪家疃的村子也是桂林洪氏子孙聚居,村子中的洪家祠堂,完整的保留着徽派建筑的风格,被誉为江北最美祠堂。
现在桂林镇的中心学校在金三角那边,桂林村的小学反倒学生少了许多。紧闭着的校门,让我望而却步,幸好得到桂林本地一亩山庄主人的帮助,从后门步入了学校,这里原本是桂林洪家的祠堂。有民间传说讲,明朝末年,此间本是“林音寺”,寺院内的和尚在桂林无恶不作,村民敢怒不敢言。后有洪氏在京为官者回乡省亲得知此事,让村民趁着和尚外出,一把火烧了林音寺。和尚去告状,村民迅速将事先用自家门板盖土种的苋菜移植到大火烧过的废墟上,因为苋菜长势喜人,如此一来,官府自然就不信和尚所言。到了清代,这一片土地上就盖起了宏伟的洪氏家祠。
民间故事可信度不高,但洪家祠堂里面确实存有宝贝。两块清朝乾隆年间的青石碑,依旧保存完整,这是真正具有史料价值的好东西。另据方有正老师说,桂林小学内原本存有宋代的红麻石的石碑残块,我遍寻整个桂林小学,也就只能找到些许疑似红麻石石碑残块的物体,反正字迹是肯定无处可寻啦。
不过,最令我惊奇的是,桂林小学的教学楼是台湾巨富王永庆先生捐资的,而教学楼后面还有一栋逸夫楼,那明显是邵逸夫捐助的,香港与台湾的两大富豪同时捐款,这也算得上一段佳话吧。
(上图为歙县桂林村明德小学碑记,记载有台湾台塑集团王永庆捐款)
(上图的楼便是逸夫楼)
出了小学,转入桂林老街,依稀可见当年的模样,街道上的建筑物是什么时代的都有,混杂中演绎着时代的变迁。甚至,我还在桂林老街见到一座基督教的教堂,这应该是近些年才改过来的吧。要不然,当年洪秀全的太平军看到这里还有基督教,加上村名也是老家那边一样的桂林,或许就不会大开杀戒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