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赤岸【杨志青】
红色赤岸
一
八一前夕,约朋友一起走进涉县,去追寻一二九师的军魂,“学党史、颂党恩、 跟党走”主题教育。
沿着清漳河而上,走在去赤岸的路上,耳畔总是响起这一首军歌。“在太行山上,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高唱,看吧!千山万壑,铁壁铜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此刻,大雨如柱,狂风呼啸,平日里温顺的清漳河。此时,浊浪排空,汹涌而泻,有了男子的阳刚之气。
走近赤岸,雨停了。站在清漳河边,远望赤岸村,背后是巍峨的八百里太行,将军岭沉浸在云海中。从战争学的角度来看,赤岸前有清漳河为天险,后可退入太行。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想起129师在三原誓师,也是在雨中。今天我们一行,在八一之前,也是在雨中前往赤岸,也许这是天意。1937年9月6日,第一二九师在泾阳县桥底镇三里村一片空旷的田野上举行抗日誓师大会。指战员们借用群众的桌凳、木板和椽搭起了一个简易的检阅台,全师万余人列队在检阅台前,师部把号兵集合起来,组成了临时军乐队。清晨的天空浓云密布,阵阵清风挟裹着零星的雨滴。临开会前,大雨倾盆如注。师长刘伯承、政训处主任张浩等泰然自若地站在检阅台上,全体指战员站在暴雨中,秩序井然。大会由陈赓主持。在嘹亮的军号声中,刘伯承检阅了部队,并作了讲话。刘伯承师长在简要讲述了全国的抗日形势后说,现在大敌当前,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我们要把斗争的矛头指向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抗日救国,我们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二九师。接着,举行了授旗和宣誓仪式。与会指战员热血沸腾,群情振奋,决心奔赴抗日前线,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
在雨中来到赤岸,更能激发我们对先辈的敬意,也更加有奇特而深深的记忆。
全称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个主力师之一。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四、第三十一军,陕北红军第二十九、第三十军和独立第一团至第四团以及第十五军团的骑兵团等合编组成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刘伯承任师长,徐向前任副师长,倪志亮任参谋长,张浩任政训处主任(10月改任政治委员)。下辖第三八五、第三八六旅及教导团和特务、工兵、炮兵、辎重、骑兵营等。
二
赤岸村始建年代已无可考,始有张姓人家在此居住。据考证,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以前就有了赤岸村。村中现仍存有明万历四十年修建的栈道。最早的赤岸村紧靠清漳河,遇洪水常被冲毁,后迁至村西高岸上,便成了现在的模样。村西高处有一道红土岭,红者,赤也,这里也因此得名赤岸。在赤岸村的中心广场上,绿柳掩映下是一组名为“刘邓和战友们”的雕像,将革命先辈们的形象和丰功伟绩都留在了这片红色的土地上。
1940年12月4日,一二九师部队迁驻涉县西北的赤岸村。
从三原誓师,首战阳明堡。阳明堡大捷,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29师第385旅第769团在山西省代县以南袭击日军前线机场的战斗。1937年10月上旬,八路军第129师第385旅第769团团长陈锡联奉师长刘伯承的命令,率该团在代县、崞县以东地区,执行侧击南犯日军后方的任务。10月中旬,通过侦察发现,日军飞机从阳明堡方向轮番起飞,陈锡联决定夜袭机场。10月19日夜,经1小时激战,歼灭日军100余人,毁伤飞机24架,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友军的忻口防御作战,在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是一二九师的亮剑之战,打出了军威。
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11月15日,129师由和顺拐镇进驻西河头村。1939年6月,129师师部离开西河头村,迁至左权县桐峪村。
雨后的赤岸村,空气格外清新,这里的红色气氛格外浓。
站在红色赤岸的广场,雕刻着一个群雕,群雕是黑色,是穿八路军军装的全身雕像。映入眼帘的这6位铜雕像,在鲜花丛中,背后是四季常青的松柏,就是八年抗战时期129师的核心领导。从左起依次是政治部主任蔡树藩、副师长徐向前、政委邓小平、师长刘伯承、参谋长李达、政治部副主任黄镇。师长刘伯承雄韬伟略、深谋远虑;政委邓小平运筹帷幄、高瞻远瞩;副师长徐向前沉着坚毅、刚强果断;政治部主任蔡树藩英勇无畏;参谋长李达足智多谋、政治部副主任黄镇儒雅稳重。六尊铜像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的光辉形象。在铜像的基座上写有一行字:刘邓和他的战友们!
踏着青石小路,仿佛对面刘帅从伙房中走来,这位有名的川将,一直和战士在一起,听村里的人说,这是后来重修的。
司令部旧址下院,前面有5条相连的石砌小坡,当年129师司令部代号“五加坡”,就是由此得名。
涉县129师司令部旧址,这是典型的北方小院门楼,青石台阶,走在这些台阶上,想起小时奶奶院的青石台级,那时常在上面滑坡。门楣上是刘华清题写的,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
赤岸村的房屋多为毛石砌筑、砖木结构,院落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布局严谨。许多门楼以雕刻、彩绘为主,其中彩绘主要集中在屋檐、梁、柱、门等处,彩绘颜色丰富艳丽,描绘了自然景观和历史故事,彰显了彩绘匠人深厚的绘画功底,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石雕主要集中在门楼、柱基、门墩、石楹联等处。竖丁石上刻有狮兽,底座刻有宗教莲花图案,门框描绘山水人物画等,影壁上绘有传统福禄寿等吉祥图案,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
进门是一幅涉县当时战争图。1937年11月,八路军一二九师工作团先遣队进驻涉县,开展抗日工作,播撒革命火种。1938年2月,根据斗争形势需要,经冀豫特委批准,在辽城刘家庄成立了“中共涉县工作委员会”(简称涉县工委),刘承栋任书记。中共涉县工作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共涉县地方党组织正式诞生。为保密起见,县工委对外仍称“八路军涉县地方工作团”(1938年2月,八路军涉县工作团更名为“八路军涉县地方工作团”)。1938年4月29日,刘邓指挥一二九师第一次光复涉县城。1938年2月,日军首次沿邯长公路西进,至涉县龙虎、井店一带。为阻止日军进犯涉县城,国民党第四十七军(也称川军,军长李家钰)和国民党东北军骑兵第四师(简称骑四师),与日军展开激烈交锋,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撤出县城。2月15日,涉县城第一次沦陷敌手。4月4日,日军纠集30000多兵力,分九路大举围攻晋东南,企图把晋东南根据地一口吃掉。为了粉碎敌人的九路围攻,打掉其嚣张气焰,刘邓遵照八路军总部命令,指挥一二九师在山西武乡县常乐村一带,于4月16日上午对日军展开较大范围猛攻。经过7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毙伤日军2000余人,日军伤亡惨重被迫撤退。129师各部乘胜追击,先后收复了包括涉县城在内的辽县、黎城等19座县城。4月29日,一二九师第一次解放涉县城,把这一战略要地从日军手中夺了回来。
山村的民房,一般都很窄狭,只有这幢石院,因为早年是社房,所以比较宽敞。大门的左侧,是一座山村常见的戏楼,专供唱神戏的地方。那年秋天,柿子红了,清漳河两岸的千山万壑到处燃起橙红、紫红的火焰。一队身穿灰军装,手拿大刀的队伍,从上游迤逦而下,驻进赤岸村。从此,戏楼变成司令部的办公室,供神位的上房变成会议室。北屋正房为会议室,西屋为刘伯承的办公室,东屋为警卫室,南屋为办公室。在司令部旧址的院子里,有两株花树,一株是丁香,一株是紫荆。它们是刘伯承、邓小平等在1941年亲手种下的。如今,这两棵树都已有70多年的树龄了,每年春天枝繁叶茂,花香怡人。
文革初期,邓小平蒙冤受屈,这两棵树也将被砍掉。赤岸村武委会主任张义库为保护两棵珍贵的树,就先把它们移栽到自己家院,1979年司令部旧址正式开放。张义库同志又把这两棵树移到这里。就曾有人为这两棵树题诗一首,几经风霜迎春来,百般红紫争艳来。问伊哪得香如许,道是将帅亲手栽。
武委会主任张义库说过“这两棵树,就是有生命的文物,是中国共产党在涉县艰苦奋斗、奋勇拼搏的见证者。当人们看到小院内这两棵树,就会想起那份记忆,深受感动。所以我对它们情有独钟,很爱惜呀。”
上院位于下院西南角上方。该院设置有一二九师军政办公室,太行区党委书记、太行军区政委李雪峰的宿办室和房主宿舍。后院和上院相通,南房5间原为司令部作战处办公室,刘邓首长就在这里指挥了大小战争31000多次,收复了198个县城。现在,司令部作战处办公室已改设为太行木刻版画展室,里面陈列着抗日战役和解放战役时期,太行部队文艺工作者在当年创作的木刻版画,它再现了当年太行军民在艰苦岁月中抗击敌顽的斗争糊口。北房5间为刘师长宿舍,东房3间为邓政委宿舍,西房3间为太行区党委书记赖若愚宿办室。还有彭德怀的宿办室,这位谁敢横刀立马的将军,也曾多次来到129师。赤岸村离八路军总部麻田,也就四十多里,画着一幅响堂铺战役全境图。
响堂铺伏击战发生在1938年3月下旬,八路军第129师查明日军在邯(郸)长(治)公路上运输频繁,沿线警戒较前加强,并在东阳关增设了据点,驻有150余人。为了进一步破坏日军的交通运输线,打击向晋东南进攻之敌,我129师决定以3个主力团,在响堂铺一带设伏歼灭日军的运输车队,切断敌人的运输线,具体战斗由徐向前指挥,像这样的战斗成果,徐向前在抗日时期,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指挥了上百场。
穿过后院南小门,有司令部的防浮泛,洞深9米,里面湿润阴暗,是当年师首长预防敌机轰炸的窑洞。
三
走出129师司令部旧址,仰望天空,越发高远。我们又去了将军岭。
129师司令部旧址向西北百米处是将军岭,原来叫庙坡山,本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山,1986年以后,刘伯承、黄镇、徐向前、李达、王新亭、袁子钦、赵子岳等将帅的灵骨陆续安放在山上,庙坡山才改叫将军岭。
1990 年,邓小平亲笔为将军岭题写了岭名。
在将军岭,许多数字都与129有关,从岭下登上129级石砌台阶,是刘伯承纪念亭。出纪念亭,往上登129级台阶就到了徐向前纪念亭。从徐向前纪念亭再往上登129级台阶就到达了将军岭的顶峰,“将军岭”石碑的高度是12.9米。
刘帅一生转战千里,可以说走遍了祖国的万水千山,而赤岸在刘帅的心中,是最重的。根据刘帅遗言,魂归赤岸。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元帅在北京逝世。将刘帅灵骨安放在将军岭第一个129台阶处。建造了纪念厅,厅中央是花岗岩雕刻的刘帅坐像。
徐帅也来了,1990年9月21日,徐帅在北京逝世。他的骨灰撒在第二个129台阶处。徐帅全身站像,手持望远镜,遥望巍峨太行,似在指挥千军万马。
曾在赤岸战斗过的将士来了。将军大使、艺术家黄镇,参谋长李达,河北省委书记邢崇智,这位管理过河北的书记,又重归赤岸。
129师陈列馆坐落在将军岭上,与司令部旧址一里之遥。陈列馆建筑面积2252平方米,共分5个展室、一个序厅、一个《挺进太行》的半景壁画室。
1937年9月,八路军129师在刘伯承、邓小平等师首长率领下,临危受命、东渡黄河、挺进太行,运筹涉县赤岸村,浴血千里太行山。1938年2月至3月,为了有力配合正面战场作战,钳制向晋南进攻的日军,129师奉命向正太路出击,先后取得了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伏击战的胜利,取得了抗战初期华北敌后八路军著名的“三战三捷”,在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创建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129师司令部于1940年6月驻扎于河北涉县常乐村,同年12月迁驻涉县赤岸村,1945年12月底离开涉县。抗战八年,129师在涉县驻扎近六年,并以涉县为中心创建了全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最巩固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涉县因此也成为晋冀鲁豫边区根据地的腹心地、首府县,曾有110多个党、政、军、财、文等机关单位在涉县长期驻扎。在解放战争的上党战役、平汉战役中也充分显示了129师的赫赫威名。
四
也许我来自红旗渠的故乡,在战争年代,八路军太行五分区司令皮定钧,在林县修建抗日渠。坐在思源亭上,汩汩的漳南渠水至今流淌不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84年11月,原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为该渠题词“漳南大渠”。
1942年到1943年间,涉县接连发生严重旱灾,虽然清漳河流经该县境内,但因为没有引水渠,当地群众只能望水兴叹。水荒严重地困扰着根据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制约着战时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缓解旱情,1942年春,邓小平指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水利局实地勘测,拟定出从王堡村开渠,引清漳水上山的方案。
随后,邓小平亲自协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持召开多次会议,研究如何施工建设。经与会人员积极提议,踊跃献策,最终确定:在资金上,除涉县政府,下属区、村筹集一部分外,边区政府帮助贷款60万冀钞;在组织施工上,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开山修渠,即群众出一个工给3斤小米。“此举既保证工程建设能顺利完成,也可缓解灾荒时期群众口粮缺乏的困难。”
1943年2月24日,开工的炮声炸响。3000余人的建设队伍,满载着邓小平、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和涉县群众的期盼,浩浩荡荡开赴漳南渠沿线。
为解决工程技术难题,邓小平专门派人请来30多个石匠帮助凿洞,并派人到敌占区想办法买来一台水利测量仪器,调两名政治部的同志到工地一线协助勘测。邓小平还动员太行军区、一二九师及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等党政军首脑机关工作人员,全力支持漳南渠工程建设,纷纷组织人员轮流出工,战斗在施工前线。
不仅如此,邓小平和刘伯承还多次来到工地上,与民工们一道抬石头、垒石堰,与施工人员一起商议解决修渠过程。有一次,天空飘着小雨,邓小平得了感冒,可他心里挂念着工程进度,便又来到工地上。当得知邓小平是带病前来修渠时,民工们被深深感动了,大家围上去你一言我一语,劝说邓小平快回司令部休息。后来,有人据此编了一首顺口溜:“水流南山头,吃饭不发愁,没有邓政委,这水怎能流?”这首顺口溜一直在漳南大渠沿线各村流传着。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会战,到1944年6月底,漳南大渠工程总体告捷。全渠首起下温村,经王堡、赤岸、会里、沿头、河南店、南庄,尾至庄上村,全长27华里,总用工12万个,耗粮19万余斤,花费资金166万元,共开凿石洞4个,钻挖土洞7个,建石桥两座,建木桥14座,使沿渠8个村的3500多亩旱地变成了水浇良田,受益群众达1000多户。按当时亩产合算,年增产粮食达70万斤以上。
将军渠,又名漳南大渠,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将军岭,漳南大渠被人民亲切的称为将军渠。
1990年4月5日,原129师385旅旅长、中顾委常委陈锡联,受中央军委委托,来到涉县,为刘伯承元帅纪念亭揭幕时,登岭驻足,看到此亭,感慨到:“'思源’这名字起得好,好啊!”并走到瀑布边,手掬清漳水,连喝三口,深情地说:“今天,我就是来饮水思源的,人不能忘本啊!”涉县人与陈老心中的“思源”之意,足以见证深深的军民鱼水之情。
五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奉命进驻太行,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在涉县战斗生活达6年之久,他们在涉县赤岸村那座简陋的民宅中指挥大小战役31000多次,收复县城198座,使一二九师从挺进太行时的不足万人,发展到抗战胜利时有正规部队和地方部队近30万人,民兵40万人,共歼灭敌伪军42万余人,创建了控制80余座城市,拥有2400万人口的抗日根据地,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并与太行人民结了血肉深情。
“将帅故居,画中天堂。”涉县山水是一幅波澜壮阔多姿多彩的美妙画卷,而赤岸村则是这幅画卷中的“点睛之笔”,也是中国红色旅游圣地中悄然盛开出的一朵奇葩。
现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将党史学习教育的主要要求概括为16个字,即“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当然,一日游赤岸村,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只是一二九师抗日的一小部分,一二九师在国家危亡之时,成为一部抗日的旗帜。又想起了洗星海创作的《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于担当、勇于胜利,这是一二九师精神。从三原雨中誓师,阳明堡,七亘村,长乐村,神头岭,响堂铺。坚持毛主席的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创造革命根据地,
我想到了浙江的南湖红船,太行山的愚公精神,故乡的红旗渠精神。这就是我们的精神之魂,是我们的道场,是我们增加精神钙元素的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简介】:杨志青,网名太行小子。现就职于林州市教体局仪器站工作,喜登山、爱摄影、写作,作品散见于《安阳晚报》、网络平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