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干预基本要领
心理危机干预基本要领
(广州上馨公司微课提纲)
丛中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中心
今天已经是2020年2月10日。
最近,我们经历了两个星期的居家隔离,新冠肺炎的流行暴发势头已经有所遏制,到今天上午为止,全国新增确诊病人3062例,新增疑似病人4008例。目前,面临返工潮,形势依然严峻。
新冠肺炎,作为一种新型传染病,每个人都是易感者,很多人都处于心理应激状态,个别人甚至是处于心理危机状态,需要得到心理帮助。
心理咨询师,很多人都积极参与了心理救援的活动。
今天,我跟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要领。
一、基本概念
应激:应激源、应激事件,应激反应。
应激事件:突发;破坏性的事件;难以应对;甚至是无力应对,心理崩溃(危机状态);
心理危机:每个人在其一生中经常会遇到应激或挫折,一旦这种应激或挫折自己不能解决或处理时,则会发生心理失衡,而这种失衡状态便称为危机(crisis)。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是指突然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直接影响到公众健康和社会安全,需要紧急应对的公共卫生事件,包括生物、化学、核和辐射恐怖袭击事件、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严重中毒事件、影响公共安全的毒物泄露事件、辐射性危害事件、影响公众健康的自然灾害,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等。
包括发生重大公共卫生或生物恐怖事件、特大自然灾害、特大生产事故等。
新冠肺炎暴发流行的特点:
1.新冠肺炎的传染性强,可导致死亡,病死率大约是4%左右;
2.当我们知道危险的时候,灾难还在进行中;
3.病毒微小,肉眼看不见;谁是病人,常人难分辨;我们无处躲藏;
4.无疫苗,无特效药物,感到无力应对;
5.患病后要被隔离,亲人无法救助。
应激量:日常应激量;临时猛增的压力,尚能应对;突发超常应激事件,无力应对,心理危机。
应激反应:是指个体面对应激情境或事件时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心理(行为)变化。
当应激反应的强度或持续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对个体的社会功能和/或人际交往产生影响时,构成应激障碍。
常见:认知缺乏,认知错误;紧张恐惧,焦虑,抑郁;消极行为应对;等。
新冠肺炎的社会公众常见应激反应:
l 警觉度增高:恐慌,怕感染、怕传染,疑病;
l 自信心下降:从众,轻信传言;
l 依赖、抱怨他人;
l 自责、自我不接纳;
l 过度控制:乱用药物、消毒剂、抢购;
l 逃离疫区;
l 封锁道路;
少数严重者,会出现精神卫生问题:
l 急性应激障碍;
l 创伤后应激障碍;
l 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
l 意识障碍:谵妄状态;
l 行为障碍:冲动伤人,自伤自杀;
l 酒药依赖,等。
二、心理危机干预(crisis intervention)
就是从心理上解决迫在眉睫的危机,使症状得到立刻缓解和持久的消失,使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并获得新的应付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
目标人群:社会公众,确诊病人,疑似病人,病人家属、密切接触者,一线医护人员,等。
干预方式:
对社会公众的干预,媒体,科普,热线,网络;宣传有效的防控方法:戴口罩,勤洗手,少聚会,等;宣传心理应激的科学知识。
对病人的干预:个别有精神问题的人,进行心理干预,精神药物治疗等;
隔离群体、留观者:个别和团体干预;
动态干预。随着传染病的有效防控时间进程,心理干预要动态地分阶段进行:
初期:轻视阶段,无知忽视否认侥幸心理等;
中期:重视阶段,严重恐慌;
后期:恢复阶段,麻痹大意,心理疲劳;
三、心理干预的基本要领
目前处于严重阶段,大家都非常重视防控。局部地区出现了大量的确诊和疑似病人,还有很多人被集中起来,进行隔离观察。更多的人都在家自觉隔离。
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主要是面对严重精神卫生问题的个体病人进行心理救援、危机干预。
(一)基本操作要领
1、人文关怀,心理支持
操作要领:倾听,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接纳,抱持,共情,肯定化技术,去病理化(正常化);
2、信息提供
让病人了解:
l 整体疫情动态发展情况;如,确诊和疑似的人数。
l 整体疫情的防控发展情况,政府安排了多少医生和床位,救治病人的情况,治愈病人的人数,病死率,等;
l 告知病人其自身的健康状况、好转情况和治疗方案;
l 告知病人其亲属家人等的健康状况,发病及医疗情况。
3、资源取向
操作要领
评估和发现病人的
l 心理内部的资源:积极认知,情绪的稳定性,积极的应为应对能力,对应激的耐受力,复原力;
l 外部资源:与家人之间的链接,通讯方式,情感表达,感情支持;政府的社会支持与救援。
典型话语:“隔离区,隔开的是病毒,隔不断的是亲情!”
4、积极取向、未来发展取向
积极赋义,播种希望,展望未来,活在当下,具体行动。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例子。
隔离观察期间:难得的一段休整,终于可以休息一段时间了;
运筹帷幄,养精蓄锐;
活在当下;
发现和创作生活的意义;娱乐,学习,情感交流,等。
对“焦虑”的积极赋义:心慌心跳快,是准备战斗的状态;
对“哭”的解释:真情流露,不等于不坚强;
对“愤怒”的深层理解:他真的是想要“基围虾”吗?更深层可能是:失去自主感?弱小无力感?失去亲情关爱?失去存在的价值感?等。
共情:不只是共情病人的情感,最深的共情,是共情病人情感深处的内心需要和愿望。
询问病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设想,变成现在所能做的具体行动,积极配合治疗;
讨论每天能具体做些什么,鼓励病人尽量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会谈操作过程与安排
1、会谈时间:一般以每次会谈20至30分钟,比较适中;过长的时间,病人往往难以承受。评估筛查性的会谈时间一般为5至10分钟。
2、会谈过程:一般以询问病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或生活状况,如饮食睡眠等,作为会谈的初始话题,比较容易被病人接受,建立关系;然后,倾听共情病人的各种情绪情感,以及深层的愿望和需要,询问病人的要求、顾虑和担忧;在会谈结束时,要落脚到“当下的生活”,每天的生活安排,跟病人讨论每天可以做哪些具体有益的事情。
3、会谈次数:评估性的会谈,一次就可以,对病人进行排查;干预性的会谈,一般需要三次及以上的会谈次数,具体时间与间隔天数,要跟病人一起商定;
4、资源的发现和运用:
心理救援者,最好是主动去访问病人,被动等待病人打电话,往往效果不太好。
心理救援者最好能够跟躯体治疗的医生一起查房,比较容易跟病人建立起信任合作的关系;心理救援者,最好能够在病人中发现比较心理健康、有影响力的病人,让这样的病人,带动其他病人,进行更多的沟通与交流,开展团体活动,等。
四、心理救援者的自身健康状态的维护与团队建设
长期跟受害者互动,救援者容易出现同样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叫做“替代者创伤”。
建议:
1、组成团队,避免心理咨询师“单枪匹马”的行动。独自到灾区,立刻便成了灾民。
2、团队设置:躯体疾病治疗医生,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组成团队,相互配合,一起工作。每个队员要有轮休的时间安排,这一点非常重要!
3、每个队员,人格要相对健康,才能承受心理救援的工作;需要筛选,筛除极端理想化、英雄主义等过度自恋者,以及原本抑郁、无力感、容易愤怒等情绪不稳定者。
4、督导制度:团队成员之间,每天沟通工作情况,沟通感情,同辈督导;最好要有明确的资深专业人员作为督导师,组织进行团队督导。
结束语:
2003年,我们抗击非典后,留下过一句话“希望非典不再来”。没想到,17年后的今天,我们却遭遇到了新冠肺炎的肆虐。
当前,新冠肺炎的疫情依然严重。只要有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有我们比较成熟的心理咨询师队伍,相信我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一定也会同样地战胜新冠肺炎。
每个生命,都注定会在创伤中前行;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
心理救援、心理危机干预,真正体现的是人文关怀精神。
我们相信:唯有爱,是治愈所有心理创伤的良药。
各位同道,让我们相互关心,共同努力,共渡难关。
在这段抗击新冠肺炎的最艰巨的日子里,我们多沟通交流。
谢谢大家。
-----
附:丛中 个人简介
丛中,精神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主任医师。
曾师从著名精神医学专家许又新教授、沈渔村院士,从事神经症、精神分裂症临床和脑生化等研究。
1997-1999年,参加中德高级精神分析培训项目。曾为中德、中挪、中美等精神分析培训项目中方教师、督导师。曾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心理健康顾问;
作为主要骨干,曾经参与过非典、北大山难、汶川地震、新疆爆炸案等重大灾难事件的心理救援工作。
现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委会顾问、精神分析专委会常务理事、性心理健康专委会理事、世界文化精神医学会会员。具有三十多年精神科临床工作经验,长期从事精神分析教学与培训工作,是国内精神分析界的重要专家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