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的价值是一种“群体意识”,你同意吗?
昨天看了一篇有意思的文章,作者是英国钻石批发商 NB Diamonds 的创始人、85后年轻人Nathaniel Bendayan。NB Diamonds是很低调的公司,成立于2016年8月,Ins的粉丝数量只有三百多个,但公司近三年来(尤其是疫情之前)发展得相当不错。
Bendayan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阐述自己怎样让客户在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之间做出选择的问题。我仔细地看了一下,其中有几个观点还是挺值得分享的,所以就结合自己的感受做一个编译:
长期以来,钻石都位居奢侈品领域的顶端,在近代一直属于皇室、贵族的专享,普通人群则保持“仰望”的姿态。这是存在了很久的、固有的群体意识。
但是从战后的发展情况来看,钻石珠宝在市场上(他指的主要是欧洲)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和“亲民化”。具体的表现是:当你进入一家珠宝店的时候,你会发现总能找到几件自己“承受得起的产品”。当然,其中包括的不仅有钻石,还有其他宝石材料。
这引起了群体意识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得:我也买得起钻石珠宝。这个变化非常重要,体现了珠宝行业在现代的趋势。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珠宝行业意识到,不能只将眼光停留在金字塔的顶尖,而要向下延展,把市场做到普罗大众之间。
业内曾经有人将这种趋势归咎于“行业的困境”(原文:dilemma),并且发出疑问:我们是不是正在打开一个“潘多拉的盒子”?
后来的发展状况证明,这非但不是潘多拉的盒子,而且还给整个行业带来了生机。当然,天然钻石的稀缺性、传承性依旧在群体意识中占据了主要位置。
但是,大家后来意识到,除了那些媒体宣传的超大颗粒和稀有钻石之外,消费者似乎很难从单纯的买进卖出中获利。也就是说,你今天花了一些钱买了这颗钻石,明天想卖掉,却发现不但很难出手,而且还会亏钱。因此,逐渐有人开始发问:你的稀缺性并不能为我们带来可见的利益,所以你的价值在哪里?
客观地讲,这种观点是有些片面的,不过很真实,因为消费者不可能像业内人一样学习系统的知识、梳理所谓的价值点,而只会从最浅显易懂、看得见摸得着的层面来体会“价值”的高低。
钻石行业一直以来坚持的“价值”问题,似乎遇到了来自大众的挑战。
2018年,当培育钻石正式进入公众视野、并获得了高速发展之后,消费层对于“钻石的价值”的讨论变得更加激烈。之前基本统一的群体意识遇到了越来越强烈的质疑。
时至今日,钻石行业依旧未能有效地向消费者解释清楚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普通人无法从实际的交易中获益,而只能从品牌方不断上涨的价格中获得快感,那么钻石的价值能在民间持续多久呢?
Bendayan的文章中也没有明确的回答,不过他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节点”:1克拉。
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They hit a certain price point that when compared to a natural diamond you can see how the consumer will feel they are getting incomparable value for money.”
我个人认为这句话在表述方面是有一些小问题的,但意思还比较好理解:“1克拉”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个类似“分水岭”一样的存在,人们对“1克拉”很敏感,并且会在这个节点上真正的对价值问题有所“感受”。
Bendayan发现,“1克拉”是培育钻石销售中最常出现的offer,消费者也经常会问:1克拉多少钱?
是不是可以这么认为:假如培育钻石/天然钻石中的任何一方能在“1克拉”的价值问题上取得优势,那么Ta就能在群体意识中“站稳脚跟”。
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也不知道。也许Bendayan的观点更多地代表了英国和欧洲的市场,而其他市场的情况会有所不同。但是,“价值是一种群体意识”这一点,我觉得是有道理的。从某种角度来看,“价值”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当某个“价值观念”在大多数人的头脑中扎根的时候,就会在我们接触某类产品的时候变得“具像化”。
这不是错,只是想穿了会觉得有些不甘。
May the DiamondSpectator®️ be with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