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石”好方送给你,一起“喝灭”肾结石
点击上方“华医世界”关注
免费观看中医临床教学视频
华医世界
图*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姜德友教授
肾结石是主要发生于肾盏、肾盂及输尿管连接部的结石,是泌尿系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年来肾结石的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
肾结石疼痛剧烈,且其形成缓慢、病程较长,极易并发严重的肾系疾患,对患者的健康损害较大。
西医学通常以手术取石或者体外碎石技术2种方法治疗肾结石,对于体积较大的结石疗效明显。
但是,如何促使残留结石排出以及防止复发,仍然是目前临床中亟须解决的两大关键问题。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姜德友教授,从事中医临床近40年,学验俱丰,擅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肾病的证治尤有心得。
今天,小师妹将姜教授治疗肾结石的辨治体会分享如下,供临床优秀中医师参考学习。
无论新久,顾护肾气为主
肾结石基本病机为“肾虚为本,湿热为标”。
病因多为外感湿热、恣食肥甘化生湿热、七情内伤郁而化火等湿热之邪蕴积下焦,煎熬津液,加之年老体衰、房劳忍尿、久病肾虚、药邪伤正等造成肾元亏虚,“邪气胜”与“正气虚”二者相兼,久而久之,砂石结成,蕴积于肾。
结石的形成历时长久,过程缓慢,久病及肾;
另外,无论西医手术以及碎石治疗还是中医清利湿热所用的苦寒药物,都会一定程度上造成肾虚。
肾结石无论新久,肾虚都是其产生的主要因素。
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作用,所谓“气化则能出焉”。
肾中精气发挥气化功能是体内水液的正常代谢和输布的前提,尤其是对于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而言,更是与之直接相关。
因此,肾阳旺盛,则水液蒸腾气化有序,清浊可分,浊邪下注于膀胱而排出体外,使湿热无以蕴结,从根本上杜绝了结石形成的物质基础。
反之,如果肾虚开阖不利,肾气蒸腾气化作用失司,致使膀胱气化不利,泌尿功能失常,尿液中的浊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久而久之沉积于肾中形成砂石;
另一方面,结石阻滞日久,进一步耗伤肾气,使肾虚益甚。
因此,姜教授认为,肾结石在发生、发展、治愈的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肾虚。
对于本病的治疗,无论虚实新久,都应以顾护肾气为要,攻补兼施,攻邪不伤正,补虚不滞邪。
俾正气旺盛,蒸腾气化正常,自然清浊分利而砂石无以生,气血畅达而砂石易于排出。
专方施治,灵活加减
姜教授基于肾虚在肾结石形成、治疗、康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从肾虚论治肾结石的学术观点,并总结出临床常用的经验方,以之作为基础方灵活加减,辨证论治,收效甚好。
该方组成为:
熟地黄15g,山药25g,山茱萸15g
茯苓20g,泽泻15g,牡丹皮15g
砂仁10g,石韦30g
金钱草30g,鸡内金70g
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入肝、肾经,能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为滋补肾阴主药。
因其味厚,质黏腻,有碍脾胃之弊,故配以山药、砂仁。
山药味甘、性平,《本草纲目》载:“益肾气,健脾胃。”
砂仁味辛性温,归脾、胃经,能化湿醒脾、行气温中,《纲目》记载砂仁有“补肺醒脾,养胃益肾,理元气,通滞气”之功用,其气香醒脾,可进一步防止熟地黄滋腻碍胃助湿,补而不滞。
姜教授用之于临床,每每得心应手。
茯苓甘淡渗湿;
泽泻渗湿之力较茯苓强,其性寒尤能泄肾与膀胱之热;
牡丹皮味苦、辛,性微寒,活血散瘀。
上三药之渗湿、清热、活血作用,对于肾结石常见兼证之湿热蓄积、气滞血瘀等亦有一定疗效。
山茱萸味酸涩、性微温,补益肝肾。《汤液本草》曰:“山茱萸止小便利,秘精气,取其味酸涩以收滑之。”
上述诸药,除砂仁外,是六味地黄丸原方用药。
草酸钙结石占尿石症的80%左右,体外实验表明:六味地黄方能抑制草酸钙晶体的生长;
大鼠体内实验进一步表明:
六味地黄方能减少草酸钙晶体在肾组织内的沉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肾小管的扩张及肾功能的损伤,表明六味地黄方具有明显抑制草酸钙结石形成,并保护肾组织功能的作用;
同时,其有较强的利尿作用,有利于草酸钙结石的排出。
石韦味苦、甘,性微寒,能利水通淋;
金钱草味甘淡,性微寒,可利尿通淋,是通淋排石之要药。
现代研究表明:
二药合用有较强的利尿排石及抗炎抑菌作用,针对泌尿系结石患者常见的尿频、急、热、痛及小便不畅等症状,具有清热解毒、利水通淋、消除感染等作用。
鸡内金味甘性平,能消食健胃,涩精止遗。
近代名医张锡纯谓鸡内金“鸡之脾胃也,其中有瓷、石、铜、铁皆能消化,其善化瘀积可知”。
另外,张氏曰:“鸡内金不但能消脾胃之积,无论脏腑何处有积,鸡内金皆能消之”。
故张锡纯以鸡内金“原能消化砂石”之功,重用鸡内金,制砂淋丸以通淋消石。充分说明了鸡内金的消石作用。
加减:
临床若兼见乏力、脉弱等气虚证者,则加生晒参15g、黄芪50g;
若有眼睑肿、晨起浮肿甚等证属水湿泛滥者,或检查见有肾积水者,加牛膝15g、益母草30g;
若手脚凉、身冷等证属肾阳虚者,加桂枝15g、巴戟天20g;
若有口干、手足心热等证属阴虚火旺者,加知母15g、黄柏15g、女贞子20g;
若腰酸痛甚,加狗脊30g、续断15g。
顾护脾胃,同时注意日常防护
饮食不节伤脾胃,水湿内蕴,郁而化热,湿热蓄积下焦,煎熬尿液,尿中杂质日久结成砂石是结石病形成的一大诱因。
对于肾结石的证治,姜教授临证十分重视脾胃,在诸多祛邪药中常加入山药、茯苓、砂仁等以补气健脾,不致中州有失。
即如名医李中梓所云:“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施。”
另一方面,在服药化石排石的同时,嘱患者注意平时的饮食习惯,以利于康复以及防止复发。
饮食方面,应营养均衡,清淡为主,忌生、冷、肥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适当多饮水以稀释尿液,减少沉淀,同时亦可促进结石排出。
坚持适合自身情况的锻炼可增强正气,有利于促进排石,防止复发。
典型病案
案1
马某,女,48岁。
2011年10月22日初诊
患者腰痛半年余,腿肿3个多月。
10天前B超检查发现双肾小结石,左右肾中结石直径分别为3.5mm、2.9mm。
现腰仍酸痛,腿肿,面色苍白,畏寒肢冷,头胀,眩晕,胃胀,舌苔白腻,脉沉弱。
西医诊断:双肾结石;
中医诊断:石淋;
辨证:肾阳不足,水湿泛滥。
治法:补肾助阳,消肿排石。
处方:
熟地黄15g,山药25g,山茱萸15g
茯苓20g,泽泻15g,牡丹皮15g
砂仁10g,石韦30g,金钱草30g
鸡内金70g,枸杞子20g
巴戟天20g,益母草20g
7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温服。
10月29日二诊
除胃胀外,诸症均有所减轻。效不更方,但为复中焦健运之职,防利水化石之力太过,处以益气健脾、消胀泻满之方,嘱患者服用该方1周后,续服22日初诊方2周。
本次处方:
党参、炙甘草、厚朴各20g
枳壳、佛手、麦芽、神曲、山楂、茯苓、鸡内金、白术、郁金各15g
法半夏、干姜、黄连、砂仁各10g
7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温服。
11月19日三诊
B超复查结石全部消失,但仍腰痛。
上方去鸡内金、石韦、金钱草、益母草,加怀牛膝20g、狗脊30g。
14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温服。
12月4日四诊
诸症悉除。
按:
本案患者素体阳虚,肾失开阖,泌别清浊失常,日久形成结石。
“腰者肾之府”,肾阳虚衰,故腰酸痛;《素问·水热穴论》言:“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肾主一身水液,脾主运化水湿,脾运化水液离不开肾阳蒸化及温煦,肾精亦赖脾所运化之水谷精微予以滋养,故患者见有腿肿、胃胀;
《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
肾主骨生髓,肾虚日久,髓海空虚故头晕目眩。
面色白、畏寒肢冷、舌苔白腻、脉沉弱皆为肾阳虚见症。
故姜教授以补肾助阳为大法,加入利水排石之药治疗。
患者坚持服药35剂后,结石消失,续服14剂而诸症悉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治疗过程中,及时调理脾胃,使中焦和调,正气渐强,终获全功。
案2
闫某,男,51岁。
2011年9月24日初诊
患者双眼睑肿3年,两个月前体检,B超发现左肾结石直径约1.2cm,于2011年9月7日行碎石手术,术后B超显示左肾有积水,经住院治疗无好转特来门诊求治。
现诊见腰酸背痛,易汗,寐差,唇黯,脉细数。
综合病史及脉证分析,当为肝肾不足,水湿蓄积,瘀血阻络。
治以补益肝肾,活血利水。
处方:
熟地黄15g,山药25g,山茱萸15g
茯苓20g,泽泻15g,牡丹皮15g
砂仁10g,怀牛膝15g,益母草30g
桑寄生20g,续断20g,枸杞子20g
10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温服。
10月4日二诊
B超示肾积水较前减少。眼睑肿明显减轻,腰酸背痛及易汗症状减轻,仍唇黯,脉数。
上方加鸡内金30g、石韦30g、金钱草30g、桃仁10g,以活血通淋化石,促使残留砂石排出。
7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温服。
10月11日三诊
前次服药期间,尿中陆续排出沙石。
B超复查显示左肾积水已消失,诸症皆除。
按:
《素问·评热病论》言:“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景岳全书·肿胀》谓:“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患者肾虚已久,又加之碎石手术,更伤正气,故腰酸背痛,积水难以去除。
易汗出、脉细数皆属阴虚之证。
肝阴虚,夜晚阳不入阴故寐差。
唇黯则是“久病入络”、血络瘀阻之象。
治疗当以补益肝肾之阴为主,稍加活血利水之药。
方中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利水渗湿,加入砂仁温脾化湿;
桑寄生、续断、枸杞子共同加强补益肝肾之功;
怀牛膝既有补肝肾、活血通经、利尿通淋作用,又性善下行助排石,与益母草相配,共达活血利水之用。
二诊时肝肾之阴得补,正气渐盛,故加强祛邪之力,于前方中加入鸡内金、石韦、金钱草以化石通淋,桃仁以活血祛瘀。
消补兼施,则病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