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遭嫌疑”,希望不被人说是非,是多么的幼稚啊!

上卷 第三十四回 第七节:

【原文】

袭人答应着,方要走时,王夫人又叫:“站着,我想起一句话来问你。”袭人忙又回来.王夫人见房内无人,便问道:“我恍惚听见宝玉今儿捱打,是环儿在老爷跟前说了什么话.你可听见这个了?你要听见,告诉我听听,我也不吵出来教人知道是你说的。”袭人道:“我倒没听见这话,为二爷霸占着戏子,人家来和老爷要,为这个打的。”王夫人摇头说道:“也为这个,还有别的原故。”袭人道:“别的原故实在不知道了.我今儿在太太跟前大胆说句不知好歹的话.论理……"说了半截忙又咽住.王夫人道:“你只管说。”袭人笑道:“太太别生气,我就说了。”王夫人道:“我有什么生气的,你只管说来."袭人道:“论理,我们二爷也须得老爷教训两顿.若老爷再不管,将来不知做出什么事来呢."王夫人一闻此言,便合掌念声"阿弥陀佛",由不得赶着袭人叫了一声"我的儿,亏了你也明白,这话和我的心一样.我何曾不知道管儿子,先时你珠大爷在,我是怎么样管他,难道我如今倒不知管儿子了?只是有个原故:如今我想,我已经快五十岁的人,通共剩了他一个,他又长的单弱,况且老太太宝贝似的,若管紧了他,倘或再有个好歹,或是老太太气坏了,那时上下不安,岂不倒坏了.所以就纵坏了他.我常常掰着口儿劝一阵,说一阵,气的骂一阵,哭一阵,彼时他好,过后儿还是不相干,端的吃了亏才罢了.若打坏了,将来我靠谁呢!"说着,由不得滚下泪来.

袭人见王夫人这般悲感,自己也不觉伤了心,陪着落泪.又道:“二爷是太太养的,岂不心疼.便是我们做下人的伏侍一场,大家落个平安,也算是造化了,要这样起来,连平安都不能了.那一日那一时我不劝二爷,只是再劝不醒.偏生那些人又肯亲近他,也怨不得他这样,总是我们劝的倒不好了.今儿太太提起这话来,我还记挂着一件事,每要来回太太,讨太太个主意.只是我怕太太疑心,不但我的话白说了,且连葬身之地都没了."王夫人听了这话内有因,忙问道:“我的儿,你有话只管说.近来我因听见众人背前背后都夸你,我只说你不过是在宝玉身上留心,或是诸人跟前和气,这些小意思好,所以将你和老姨娘一体行事.谁知你方才和我说的话全是大道理,正和我的想头一样.你有什么只管说什么,只别教别人知道就是了。”袭人道:“我也没什么别的说.我只想着讨太太一个示下,怎么变个法儿,以后竟还教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王夫人听了,吃一大惊,忙拉了袭人的手问道:“宝玉难道和谁作怪了不成?"袭人连忙回道:“太太别多心,并没有这话.这不过是我的小见识.如今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况且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虽说是姊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便是外人看着也不象.一家子的事,俗语说的`没事常思有事',世上多少无头脑的人,多半因为无心中做出,有心人看见,当作有心事,反说坏了.只是预先不防着,断然不好.二爷素日性格,太太是知道的.他又偏好在我们队里闹,倘或不防,前后错了一点半点,不论真假,人多口杂,那起小人的嘴有什么避讳,心顺了,说的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贬的连畜牲不如.二爷将来倘或有人说好,不过大家直过没事,若要叫人说出一个不好字来,我们不用说,粉身碎骨,罪有万重,都是平常小事,但后来二爷一生的声名品行岂不完了,二则太太也难见老爷.俗语又说`君子防不然',不如这会子防避的为是.太太事情多,一时固然想不到.我们想不到则可,既想到了,若不回明太太,罪越重了.近来我为这事日夜悬心,又不好说与人,惟有灯知道罢了."王夫人听了这话,如雷轰电掣的一般,正触了金钏儿之事,心内越发感爱袭人不尽,忙笑道:“我的儿,你竟有这个心胸,想的这样周全!我何曾又不想到这里,只是这几次有事就忘了.你今儿这一番话提醒了我.难为你成全我娘儿两个声名体面,真真我竟不知道你这样好.罢了,你且去罢,我自有道理.只是还有一句话:你今既说了这样的话,我就把他交给你了,好歹留心,保全了他,就是保全了我.我自然不辜负你."袭人连连答应着去了.

【端木持易见解】

袭人来见王夫人,临走,王夫人喊回来追问,“是环儿在老爷跟前说了什么话”?

袭人竟然替贾环遮掩了过去。只说:“为二爷霸占着戏子,人家来和老爷要,为这个打的”,“别的原故实在不知道了.”

然后袭人开始“论理”起来。

在袭人眼里,“理”比“是非”重要。理比立场重要。她就事论事,说了一番宝玉该打的道理来。

再之后,袭人又向王夫人建议,“怎么变个法儿,以后竟还教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这也有一番道理。

袭人的道理很简单,概括起来就是这句话:“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弹冠。”

袭人希望王夫人明白:挨了打不甩锅,找自己原因,看看是不是该挨打;而且为了将来不挨打,就应该“不处嫌疑间”,及早搬出来,这也是为了不甩锅,找自己原因。

这真是袭人心胸周全,道理齐备的地方啊!

袭人为什么讲这些大道理?

因为上层人只要有个好歹,就会甩锅,一甩锅,她们这些人就成了背锅的了。

老爷们“心顺了,说的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贬的连畜牲不如”;主子们有一点问题,“若要叫人说出一个不好字来,我们不用说,粉身碎骨,罪有万重,都是平常小事”;老爷们有个好歹,“做下人的伏侍一场,大家落个平安,也算是造化了,要这样起来,连平安都不能了”。所以,袭人才“为这事日夜悬心”呢。

而王夫人呢?自然也希望宝玉无事儿。因为“若打坏了,将来我靠谁呢!”

王夫人和袭人,在宝玉这里,倒同心同得起来。保全了宝玉,则是保全了她们自己。二人与宝玉,荣辱与共,所以她们因此构建了同盟。

以上这些都是大家容易看出来的。

接下来我想追问一下,让大家看点不容易看出来的。

如果按照瓜田地里不拔鞋子,李子树下不整衣冠,以防患未然,免遭嫌疑,这个标准行事。袭人为何还要呆在宝玉身边?你呆在他身边,就难免不遭受窝心脚,难免不受人忌恨,难免不受嫌疑,对不对?这叫“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对不对?

袭人不讲贾环的不是,难道贾环和赵姨娘就不怀疑你了?就不和你斗争了?自然也不可能。因为你只要是宝玉的人,站在宝玉一边,不论你怎么样,说什么,做什么,都已经是他们的敌人了。

所以,不同层级之间的斗争,不同集团之间的斗争,在一个人人为私的世界里,是不可能有一刻停歇的。根本没有超越结集和集团的道理。只有共同的利益或者不同的利益,才是团结人或者斗争人的根本动力。

不消除人吃人的社会现实,那么,人和人之间永远都是相互怀疑的。别说你在人家瓜田李下,他会怀疑你。就是你多看他一眼,甚至不看他一眼,他都有种种理由来怀疑你。因为你是个人,而这个世界又是人吃人的,他自然怀疑你可能要吃他。

这样的社会里,哪有什么“免遭嫌疑”之地呢?

正因为如此,这个世界,远不是讲大道理的世界。

所以,有一句说的好:成人的世界里没有对错只有得失。希望诸位少讲大道理,多计较得失。特别是在一个毫无道理可讲,无处讲道理的世界里,更应该如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