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博览︱这六个成语,古今意思大不同

汉语中的一些词语,在使用过程中被人们误解误用,久而久之,与原意不符的误用渐渐被大家接受,最初要表达的意思反而被大家弃之不顾。下面选几个成语举例说明。

逃之夭夭 
“逃之夭夭”原作“桃之夭夭”,出自《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之夭夭”原形容桃花开得茂盛艳丽,因为“桃”“逃”同音,后人以“逃”易“桃”,形容某人逃得很远很远、无影无踪。
予取予求 
“予取予求”,本意指你从我这里取索请求,而我总是有求必应。
出自《左传·僖公七年》:“唯我知女,女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我死,女必速行。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
楚文王宠爱申侯,对其各种要求从不推拒,临终之时,文王叮嘱申侯:“我最清楚你这个人的品行,你一向贪得无厌,永不知足,总是从我这儿拿,向我这儿要,我却并不怪你……我死以后,你要立即离开楚国,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怕容不下你。”文王下葬以后,失去靠山的申侯很快离开楚国,移居郑国。
今天,“予取予求”常形容某人贪得无厌,任意取索。
每况愈下 
“每况愈下”原作“每下愈况”,原意是越低下越是道之所在。
《庄子·知北游》:“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庄子认为,越从低微的事物推求,越能认清“道”的真实情况;这就像估量猪之肥瘦时,要观察靠近脚胫之处,越靠近就越能看出它是否真肥。
这个成语后来被改造成“每况愈下”,用来表示情况越来越坏,与庄子的本意已经大相径庭。
明目张胆 
“明目张胆”,明目,睁开眼睛;张胆,放开胆量。原意指要有胆有识,敢于承担,不惧危险。
《晋书·王敦传》:“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
后来一般用此词形容某人不恤人言,无所顾忌地去闯祸作恶。
出尔反尔 
“出尔反尔”,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原意是指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也会怎样对待你,类似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现多指反复无常,说了不算。
弹冠相庆
“弹冠相庆”出自《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弹冠是弹去帽子上的灰尘。这个词的本义是说贤者王阳做了官,与其志同道合的朋友贡禹也准备出仕。
在古代,这叫“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如今“弹冠相庆”多用于贬义,常指坏人相互援引,可谓“用一小人,而小人竞进”。
古人创造的词语,被后人误解误用的很多,当人们广泛接受了某些误用之后,再想正本清源很难。误解误用多了,也就积非成是了。
(作者:董寅生,邯郸学院文史学院副教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