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霞

曹植生于公元192年。 当时董卓之乱刚刚平定(公元187-192年),东汉政权腐败,群雄割据,军阀混战。曹操在北方尚未站稳脚跟,家属常随军行止,曹植是在戎马倥偬中度过的童年。这种戎伍生活一直到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击败袁绍,攻克了邺城,才有所改变。

郭靖生于宋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他是个在死人堆里出生的孩子,在漠北草原长大,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凄苦的半游牧生活。
(张十五道:“……高宗传孝宗,孝宗传光宗,金人占定了我大半边江山。光宗传到当今天子庆元皇帝手里,他在临安已坐了五年龙廷。”次年,郭靖出生,据此推算郭靖生于庆元六年。)
曹植自小非常聪慧,才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他思路敏捷,出口成章。曹操曾经看了曹植写的文章,问他:“你请人代写的吧?”曹植答道:“话出口就是论,笔落纸即成文,只需当面考试,何必请人?”恰好当时铜雀台建成,曹操把孩子们叫到一起,命他们登台做赋。曹植拿起笔来,一气呵成,曹操看后甚是欣喜。曹植文章写的好,再加上他性情坦率自然,不讲究庄重的仪容,车马服饰,不追求华艳、富丽,很合曹操的口味。渐渐地,曹操开始把爱心转移到曹植身上。
(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沦,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
对比曹植,郭靖小时候就太笨了。呆头呆脑,四岁了才能开口说话;六岁时看两军交战,回来向母亲叙述,结结巴巴只能说的大概;掩护受伤的哲别,面对铁木真的威逼利诱,脑子直的只会倔强的叫道:“我不说”;学起武功来,更是让江南六怪伤透了脑筋,教的十招,往往学不到一招,无论如何督责,始终停滞不前,更把韩小莹蠢哭了。
(郭靖给他打得满脸是血,反而更加倔强,不住叫道:“我不说,我不说!”……窝阔台笑嘻嘻的走到郭靖面前,从自己头盔上拔下两根金碧辉煌的孔雀翎毛,拿在手里,笑道:“你说出来,我把这个给你。”郭靖仍道:“我不说。”)
(韩小莹思想自己七人为他在漠北苦寒之地挨了十多年,五哥张阿生更葬身异域,教来教去,却教出如此一个蠢材来,五哥的一条性命,七人的连年辛苦,竟全都是白送了,心中一阵悲苦,眼泪夺眶而出,把长剑往地上一掷,掩面而走。)
曹植不仅才高八斗,更有强烈的功业愿望,他在《与杨祖德书》中写道,“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吾虽德薄,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颂为君子哉?” 
少年郭靖不知道江南六怪教他武功是因为一场赌局,这种以输赢为目的填鸭式教学不仅是教者不明其法,更让学者不得其道。郭靖天性憨直淳朴,不会多想,只道是自己天性愚笨。好在他知道将来报父仇必须依靠这些功夫,因此咬紧牙关,埋头苦练。
曹植曾多次随父出征,对父亲排兵布阵的军事才能无比佩服,更钦佩的是父亲“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慨,“挥鞭观沧海”的乐观,“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悲壮,“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迈。《白马篇》就是曹植对此期间随父征战的写照。诗中,曹植把心中的理想境界投射到了少年游侠身上。此时的曹植,雄姿英发,胸怀大志,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臣昔从先武皇帝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伏见所以行军用兵之势,可谓神妙矣。)
关于游侠,司马迁认为救人于患难,助人于穷困,不失信,不背言的人,才能具备“游侠”的条件。而曹植笔下的游侠与此不同,成了为国家效力的爱国壮士。
(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失信,不背言,义者有取焉。)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郭靖十八岁协助铁木真收服蒙古各部,被封为千夫长,更成为金刀驸马。这个鲁钝的弱冠少年,在懵懂中已经取得了多数人一生都无法取得的成就。(郭靖这次立功极伟,竟也被封千夫长,一个十多岁的少年,居然得与诸大功臣名将并列。……成吉思汗道:“我把华筝给你,从明天起,你是我的金刀驸马。”……郭靖却呆在当地,做声不得。他向来把华筝当作亲妹子一般,实无半点儿女私情,数年来全心全意的练武,心不旁骛,哪里有过丝毫绮念?这时突然听到成吉思汗这几句话,登时茫然失措,不知如何是好。)
曹植与曹丕有过长达十年的诸位之争。双方斗智斗勇,各自结成党羽,互相倾轧。曹植才华横溢,更有主簿杨修为其出谋划策,在这场储位争夺战中渐占优势。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东征孙权,令曹植留守邺城,告诫他:“当年我担任顿邱令的时候二十三岁,回想起那时候的所作所为,至今都不曾后悔。如今你也是二十三岁,怎么能不努力!”
(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
曹植因为有才而受宠,丁仪、丁廙、杨修等人便都来辅佐他。曹操数次想要立曹植为太子,都因曹植任性而行,肆意而行、饮酒无度而作罢。最终,曹操于曹植25岁时(建安217年)将曹丕立为太子。曹植在储位之争中失败,其放荡不羁的性格是最大的原因。昔日邯郸淳拜访曹植。曹植也为初得这位名士而高兴。邯郸淳入座后,曹植并不与之交谈,而是先洗了个热水澡,擦了点胭脂,光着膀子跳了一段民族舞,又耍了一通杂技,舞了一套剑法,朗诵了一篇千言戏谑文后,才整顿仪容,与邯郸淳交谈,谈话内容上从天文,下至地理,历史、军事、时政,无所不包。酒席间,曹植高谈论阔,别人根本插不上话。邯郸淳回家后,感慨曹植的才华,对人感叹说,他真是个神仙啊。
(植初得淳甚喜,延入坐,不先与谈。时天暑热,植因 呼常从取水自澡讫,傅粉。遂科头拍袒,胡舞五椎锻,跳丸击剑,诵俳优小说数千言讫,谓淳曰:“邯郸生何如 邪?”于是乃更著衣帻,整仪容,与淳评说混元造化之端,品物 区别之意,然后论羲皇以来贤圣名臣烈士优劣之差,次颂古今文章赋诔及当官政事宜所先后,又论用武行兵倚伏之 势。乃命厨宰,酒炙交至,坐席默然,无与伉者。及暮, 淳归,对其所知叹植之材,谓之“天人”。)
郭靖也在而立之年完成了几件人生大事。手刃杀父仇人,娶了个美貌妻子,成为桃花岛主,武功可与当世高手一较长短,俨然的人生赢家。
曹丕继位后,开始打压曹植集团势力,先杀了曹植的心腹丁仪、丁廙,又放逐曹植回到封地。次年,欲加无辞之罪除掉曹植,但迫于太后的压力只得将曹植为候。随即为警惕其势力滋长数次换藩国。曹丕在位六年,曹植换了四处封地。曹丕死后,魏明帝曹睿继位,雄心不已的曹植多次上书,请求为国家效力,但曹睿只给与口头上的嘉许。曹植总想与明帝单独见面交谈,讨论时政,希望能够被试用,还是没得到机会。太和六年,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四十一岁。
(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植与诸侯并就国。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其年改封鄄城侯。三年,立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既还,怅然绝望。)
这个时候的郭靖,事业才刚刚开始。幼时的郭靖虽然鲁钝,却颇具军事天赋,得到武穆遗书后更是如鱼得水。他制服术赤与察合合的内讧,天降奇兵攻克花刺子模城,以客卿的身份守襄阳城半生,虽有黄蓉相助,但郭靖也算是难得的帅才。兵法有云,领兵者谓之将,将将者谓之帅。能够把众多优秀的人物聚拢在自己身边,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郭靖初遇周伯通时,听周伯通讲到《九阴真经》的缘由,懵懂中感叹道如此害人的东西,毁去更好。如此济世救人的情怀,可见一斑。
(郭靖沉思半晌,忽地跳起,叫道:“对啊!正该好好的藏起来,其实烧了更好。”周伯通一惊,双眼盯住郭靖,说道:“我师哥当年也这么说,只是他说几次要想毁去,总是下不了手。兄弟,你傻头傻脑的,怎么居然猜得到?”  
郭靖涨红了脸,答道:“我想,王真人的武功既已天下第一,他再练得更强,仍也不过是天下第一。我还想,他到华山论剑,倒不是为了争天下第一的名头,而是要得这部《九阴真经》。他要得到经书,也不是为了要练其中的功夫,却是相救普天下的英雄豪杰,教他们免得互相斫杀,大家不得好死。”周伯通抬头向天,出了一会神,半晌不语。郭靖很是担心,只怕说错了话,得罪了这位脾气古怪的把兄。周伯通叹了一口气,说道:“你怎能想到这番道理?”郭靖搔头道:“我也不知道啊。我只想这部经书既然害死了这许多人,就算它再宝贵,也该毁去才是。”  
周伯通道:“这道理本来是明白不过的,可是我总想不通。师哥当年说我学武的天资聪明,又是乐此而不疲,可是一来过于着迷,二来少了一副救世济人的胸怀,就算毕生勤修苦练,终究达不到绝顶之境。当时我听了不信,心想学武自管学武,那是拳脚兵刃上的功夫,跟气度识见又有甚么干系?)
成吉思汗临终前,与郭靖有过这样一段对话:成吉思汗勒马四顾,忽道:“靖儿,我所建大国,历代莫可与比。自国土中心达于诸方极边之地,东南西北皆有一年行程。你说古今英雄,有谁及得上我?”郭靖沉吟片刻,说道:“大汗武功之盛,古来无人能及。只是大汗一人威风赫赫,天下却不知积了多少白骨,流了多少孤儿寡妇之泪。”成吉思汗双眉竖起,举起马鞭就要往郭靖头顶劈将下去,但见他凛然不惧的望着自己,马鞭扬在半空却不落下,喝道:“你说甚么?”郭靖心想:“自今而后,与大汗未必有再见之日,纵然惹他恼怒,心中言语终须说个明白。”当下昂然说道:“大汗,你养我教我,逼死我母,这些私人恩怨,此刻也不必说了。我只想问你一句:人死之后,葬在地下,占得多少土地?”成吉思汗一怔,马鞭打个圈儿,道:“那也不过这般大小。”郭靖道:“是啊,那你杀这么多人,流这么多血,占了这么多国土,到头来又有何用?”成吉思汗默然不语。  
郭靖又道:“自来英雄而为当世钦仰、后人追慕,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以我之见,杀得人多却未必算是英雄。”成吉思汗道:“难道我一生就没做过甚么好事?”郭靖道:“好事自然是有,而且也很大,只是你南征西伐,积尸如山,那功罪是非,可就难说得很了。”他生性戆直,心中想到甚么就说甚么。成吉思汗一生自负,此际被他这么一顿数说,竟然难以辩驳,回首前尘,勒马回顾,不禁茫然若失,过了半晌,哇的一声,一大口鲜血喷在地下。   郭靖出身低微,自然是以平民的立场,指责成吉思汗的功绩不过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全未体会民间疾苦。他生逢乱世,一介草民,虽已取得巨大成就,但不追求功名利禄,何况弱冠之年便能够思考生命的意义,实属难能可贵。“学武是为了打人杀人,看来我过去二十年全都错了,我勤勤恳恳的苦学苦练,到头来只有害人。早知如此,我一点武艺不会反而更好。如不学武,那么做甚么呢?我这个人活在世上,到底是为甚么?以后数十年中,该当怎样?活着好呢,还是早些死了?若是活着,此刻已是烦恼不尽,此后自必烦恼更多。要是早早死了,当初妈妈又何必生我?又何必这么费心尽力的把我养大?”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能够耳熟能详,郭靖死守襄阳,穷其后半生的心力,也无法阻止蒙古铁骑南下,终于以身殉国。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少年时候鲁钝,青年时候迷茫,终于在而立之年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他对杨过的谆谆教导,纵然是怀揣报仇之心的杨过,听了也不禁肃然起敬。“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乃是本份,但这只是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称我一声『郭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的助守襄阳。然我才力有限,不能为民解困,实在愧当『大侠』两字。你聪明智慧过我十倍,将来成就定然远胜于我,这是不消说的。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
曾国藩曾对幕僚说死后墓志铭当书:“不信书,信运气,公之言,传万世。曾国藩年少读书很蠢,据说有天家中来了个小偷,恰逢曾国藩秉烛夜读,一篇文章背了几十遍。小偷在房梁上走不得,窃不得。终于忍耐不住,跳下来当着曾国藩的面把文章背了一遍,扬长而去,只留下满面愧色的曾国藩。曾国藩中年时候组建团练,与太平天国进行了长达七年的对抗。虽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临死时候,这位晚清重臣对家人说:“我年轻时过度相信,人只要通过努力就可胜天;中年之后挫折不断,开始相信命运;步入老年,我发现命运才是人最应该重视的,所以我留下六个字作为我的墓志铭,不信书,只信命。”不信书,是因为读书能够改变命运。只信命,却是因为自己要走上反抗命运的道路。
杨过问道:“郭伯伯,你说襄阳守得住吗?”郭靖沉吟良久,手指西方郁郁苍苍的丘陵树木,说道:“襄阳古往今来最了不起的人物,自然是诸葛亮。此去以西二十里的隆中,便是他当年耕田隐居的地方。诸葛亮治国安民的才略,我们粗人也懂不了。他曾说只知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最后成功失败,他也看不透了。我与你郭伯母谈论襄阳守得住、守不住,谈到后来,也总只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
曹植自被放逐后多次上表,希望能够为国效力,“窃不自量,志在效命,庶立毛发之功,以报所受之恩”,“而臣敢陈闻于陛下者,诚与国分形同气,忧患共之者也。”拳拳之心,殷殷之情,溢于言表,但终于因为猜忌无果。纵观曹植一生,少年英才,随父出征,金戈铁马,气壮山河,渴求建立不世功业。青年时候放荡不羁,终于失宠,败给曹丕。此后被政治打压,虽苟活性命,却报国无门,一腔热忱,终成泡影。
再读曹植的《白马篇》,诗中曹植意气风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将自己的雄心壮志投影到身负绝技,胸怀大志的白马少年身上。他或许不会想到,理想中的白马少年,最终站在襄阳城头,“手执长剑,挺立城头,英风飒飒,左须上又多了几茎白发”,为了那句“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奉献一生。
作者简介
大好,一个喜欢阅读的,有点强迫症的小清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