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中国陶瓷 | 八大名窑
“八大名窑”分别是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五大名窑及景德镇窑、耀州窑、磁州窑,是中国瓷器的代表作。
继唐代南青北白的格局确定之后,到了宋代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窑口繁多,新的品类也不断出现,最终,在众多的窑口中,八大窑系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貌,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
1
钧瓷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任星航钧瓷作品《和谐钵》
尺寸 xxxxxxcm
钧瓷,河南省禹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是中国古代五大名瓷之一,并以其独特的釉料及烧成方法产生的窑变神奇而闻名于世。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钧瓷以釉色窑变见长,素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双”的特点。同样的釉色,入窑经1350度高温烧成后,每件瓷器呈色不一样,并出现人们意想不到的景观效果。自古就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它独特的窑变艺术,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艺术特点广受陶瓷爱好者喜爱。
2
官窑
纹取冰裂、鳝血为上,
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李剑煜北宋官瓷作品 《双龙贯耳瓶》
尺寸 xx厘米
北宋官窑也称旧官,南宋为新官。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南宋顾文荐《负睻杂录》记载:“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叶寘在其《垣斋笔衡》中对北宋官窑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当时北宋的京师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底,至2019年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地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因此,时至2019年,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有不同说法,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支持第三种说法的人较多。
3
哥窑
传世哥窑 金丝铁线
周昌贵传世哥窑金丝铁线作品 《六瓣朵型杯》局部
尺寸:xxxxxx 厘米
龙泉哥窑指古代龙泉哥窑产的名贵瓷器。哥窑的文献记载最早可见于明代《宣德鼎彝谱》。
龙泉黑胎青瓷的特征与文献记载的哥窑相符。
特征一多断纹,明代陆深《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唐英称:“兄弟二窑----其别 在有无纹片耳”。特征二紫口铁足日人所著中国美术史称:“哥窑------亦紫口铁足为多” 史类编载:“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特征三色青,浓淡不一。史类编载:“章生一、生二之窑,皆青,浓淡不一”格古要论载:“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
传世哥窑瓷器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国外一些大型博物馆及少数收藏家手中,存量极小,以至哥窑破损残片也被视为珍稀之物,完整器更是寥寥无几。
“金丝铁线”即釉面均开裂有不同角度的冰裂状片纹,色浅黄者如金丝,色黑者宛若铁线,两者相互交错如织。“紫口铁足”即口沿多尖锐窄小,故厚釉在高温熔融状态下难以留存,因而映出黑色胎骨,形成所谓“紫口”;垂釉多在口边稍下处形成略为高突的环形带,除宋官窑外,后世各窑口产品及历代仿哥窑器均无此特殊现象;底足工艺分为满釉裹足支烧和露胎圈足垫烧两种,垫烧器足因无釉呈黑色故而被称为“铁足”。
4
汝窑
雨过天晴云破处 这般颜色做将来
郭留江汝瓷作品 《莲花碗》局部
尺寸:xxxxxx 厘米
汝瓷,河南省汝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曾经位居宋代“五大名瓷”之首,因产于汝州市而得名,形成过“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地位。 汝瓷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其釉色,如雨过天晴,温润古朴,其釉面,平滑细腻,如同美玉。器表呈蝉翼纹般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氧泡,
因宋金战乱而失传,现今存世的古代汝瓷,一般认为有65件,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戴维基金会(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7件,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约10件。
5
定窑
釉色透明,柔润媲玉
陈文增定瓷作品《荷口瓶》
尺寸:xxx 厘米
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野北村及东西燕川村,在宋代属定州,故名。
定窑瓷器,若从窑址发现遗物来看,始烧年代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最晚到明宣德年间,定窑仍有生产,定窑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南北朝到唐代早期,这阶段定窑的主要产品是北方青瓷,到了这一阶段末期,黄釉粗灰胎瓷其成为主流。
第二阶段是唐代中期,这一阶段,定窑出现粗白瓷,烧造方法出现支烧,器形以饼足尖唇碗居多,胎色灰白,多施化妆土。
第三阶段是唐代晚期到北宋早期,这一阶段是定窑白瓷的成熟期,这一阶段定窑出现大量的细白瓷,胎骨洁白细腻坚致,器形开始多样化,器壁变薄,匣钵垫烧为主流生产方式,烧造气氛多以还原焰为主,故釉色白中泛青,从瓷质角度来看,这一时期的定瓷的质量最高。
第四阶段从北宋中期到北宋晚期,是定窑的全面发展期,这时期定窑出现刻划花装饰手法并成为主流,定窑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时期提高生产效率的覆烧法出现,并大规模应用,但是瓷质,火温较前期有所下降,烧成气氛多为氧化焰,故釉色白中泛黄,这时期,定窑的色釉瓷器继续发展,酱色釉和黑色釉白瓷继续生产,数量较之前增多。
第五阶段从北宋晚期到金代,这一时期定窑高质量瓷土趋于枯竭,瓷质进一步下降,覆烧法继续沿用,但是也出现了涩圈垫烧的新方法,这时期借鉴于定州缂丝艺术的印花法广泛应用,并取代了之前刻划花的主流地位,同时因为白瓷土的枯竭,定窑出现了一些施加化妆土的剔花作品,应归为磁州窑系,第六阶段从元代到明早期,这时期是定窑的衰落期,细白瓷基本已经不见,多是粗瓷
6
耀州窑
以刀代笔,色泽青幽
孟树峰作品 《碗》
尺寸:xxx厘米
耀州瓷,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南有龙泉瓷、北有耀州瓷”由来已久。耀州瓷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因产地在宋代辖于耀州,故名耀州瓷,或名耀瓷,属六大窑系。青瓷胎薄质坚,釉面光洁匀静,色泽青幽,呈半透明状,十分淡雅。耀州瓷出产于西安以北一百多千米的铜川。窑址以黄堡为中心,其范围包括上店、立地坡、玉华、陈炉及耀县塔坡一带。
耀州瓷创烧于唐代,五代成熟,宋代鼎盛,元、明、清延续,有1300多年的烧造史。据古书记载,在它最辉煌的时候,漆河两岸陶坊密集,史称“十里陶坊”,每当夜幕降临,炉火星星点点,彻夜不灭,成为一道壮丽的景观,“漆河不夜”也被誉为耀州七景之一。
耀州窑的盛名在宋代时达到顶峰,曾被列为贡品,止于十五世纪末的明代中期,有八百多年的连续烧造史。耀州窑瓷以刀代笔的刻花装饰最为精湛,运刀挥洒如行云,刀下线条如流水,讲究一气呵成,刻成后纹饰奔放遒劲,线条活泼流畅,立体感极强,再施以透明的青绿色釉,烧成后更显器物淡雅秀丽,格调高峻。装饰技法以刻、印、划、雕、堆、镂空为主。
7
磁州窑
黑白对比,强烈鲜明
刘立忠作品 《双鱼盘》
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烧造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流传下来的遗物也多。
磁州窑的器型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影响范围较广,发展迅速。北方各地纷纷仿制,中心窑场以邯郸市的观台镇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体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鹤壁集窑,修武当阳峪窑,禹县的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西介休窑,霍县窑,山东淄博窑,江西吉安吉州窑,福建泉州,四川广元等,都大量烧造与磁州窑风格相近似的瓷器。
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它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8
景德镇窑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阳士琦作品 《花鸟纹描金盖罐》
景德镇瓷器,江西省景德镇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景德镇瓷器以白瓷为闻名,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千多种品名。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和玫瑰紫等,均用'还原焰'烧成,产品驰名世界, 是称誉世界的古代陶瓷艺术杰出代表之一。
诚邀
喜欢传统文化,热爱文学与艺术的您
来稿交流探讨【艺术 · 传承 · 收藏 】
上海手工艺朱家角展示馆 【展场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