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抑郁、双相加快康复的干货知识,看清孩子离真正的康复还有多远

有句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更何况有时连“授人以鱼”都难以实现的话,就更要想办法“授人以渔”,让别人掌握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实现自助,甚至自救。

我们晴日心理(晴日心身医疗)致力于青少年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成瘾疾病、学习障碍等的多学科诊疗(MDT),主要利用深度催眠下心理干预技术帮助患者快速缓解、甚至消除症状,加快减药、撤药速度,重建良好的家庭关系。

同时还要提高患者的抗压能力、自我反省能力,塑造高效学习状态,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患者才更有可能走向真正的康复,甚至完成一次巨大的提升。

我们还会根据每个患者具体的病理性记忆,指出其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何不足。父母真正的、深入的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能更有效地帮助孩子预防复发,引领孩子真正地成人、成才。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换言之,我们在临床诊疗中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既着力于解决当下的病症,也教导患者、家属从根本上预防精神心理问题,增强心身健康。

不过,因为我们独创的、以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为主的临床心理干预技术目前难以大量复制,我们的接诊能力极其有限,所以现时只能为极少数患者提供上述诊疗服务。

那还有数量庞大的精神心理障碍青少年患者和家庭怎么办?

如果患者愿意的话,规范的精神科治疗+专业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父母的自我反省、改变、提升+其它辅助治疗(如运动疗法等)是最实际的选择。

可是,找精神科大夫和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时,我们很可能没办法一下子就找到合适的、非常专业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我们也难以辨别他们的专业性和水平。

但亲子关系、家庭关系的调整是父母完全可控的,也是能对青少年患者的病情缓解甚至康复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我们一再强调,对于解决病症背后的深层次问题,青少年患者父母的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不亚于精神科药物和一般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作用。

所以,患者父母的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非常重要;掌握一定的科学精神心理学知识,用以识别各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这也很重要。

具体来说,患者父母一定要了解以下几方面:

第一,孩子的病到底是什么?

孩子得的是抑郁症、强迫症,还是双相障碍?如果不同精神科大夫的诊断不同,我们该怎么理性地判断?

第二,这个病大致是怎么形成的?

如果父母认为精神心理障碍的病因主要是生物学层面的因素,比如神经递质浓度、遗传因素等,那只需要督促患者按时服用精神科药物就好。

可问题是,临床中大量患者服用精神科药物后疗效不理想,还是没法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甚至因为药物副作用而出现更多问题。

就拿抑郁症来说,临床中大概40%~50%患者经规范的抗抑郁药治疗后起效甚微,被视为难治性抑郁症。

所以,如果父母认定孩子的病是生物学层面的因素导致的,与成长经历关系不大,那很可能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

但也有不少父母和精神科大夫坚持这种观点,而且孩子服药后效果明显。但是,孩子在减药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很难实现彻底停药。

即使终身服药,孩子遇到一些负性刺激或者重大打击时,病情容易复发、甚至加重。更不用说终身服药的副作用和对社会功能的损害,很多患者、家属对此难以接受。

而大量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临床心理干预经验发现,抑郁症、双相障碍等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主要病因是病理性记忆,主要包括患者成长经历中的叠加性心理创伤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

其中,有很多病理性记忆来自于父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家长在无意中、无知中埋下的病根。

而且因为大部分家长对此缺乏意识,所以孩子患病后,这些家长仍继续采取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持续对孩子造成伤害。这是导致疾病久治不愈、不断反复的重要原因之一。

只有这些病理性记忆得到逐步修复,孩子的症状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消除。所以,父母对此有强烈的意识,掌握逐步修复病理性记忆、尤其是叠加性心理创伤的方法很重要。

父母做到了这一点,即使孩子是接受传统的药物治疗,那么减药过程会更容易,更容易实现成功复学。即使终身服药,药物的剂量也会明显减少,副作用自然会减轻。

第三,孩子为什么会出现目前的各种症状?

孩子以前懂事乖巧,可为什么得病后突然变得暴躁易怒、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

孩子以前各方面表现都不错,学习自觉,上进心强;可为什么一下子学不进去了,还自暴自弃,不去上学,沉迷网络?

还有疯狂购物、疯狂进食,甚至有幻觉妄想、自残自伤和自杀行为,好好的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

如果家长不知道这些症状背后的真正原因、如何科学应对,就很容易过分焦虑和恐慌,甚至忍不住和孩子发生冲突,导致孩子病情恶化。

第四,主流治疗手段的作用和利弊是什么?

主流精神科对于精神心理障碍的治疗手段不多,主要是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主要由精神科大夫来制定方案。

可大夫往往没有那么多时间详细交代它们的具体作用和副作用,尤其是副作用,包括嗜睡、发胖、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等。如果父母和孩子没有提前的心理准备,很容易措手不及,引起病情反复。

还有各种流派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师,到底哪一款最合适孩子?如何少走弯路?

如果盲目选错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师,提前工作没有做足,孩子可能变得更加暴躁、仇亲,甚至完全失去康复的信心。

对以上问题有了深入、理性的认识后,父母自然就能做到免于恐惧,知道孩子处于康复路上的哪个位置,心里形成清晰的康复“路线图”,帮助孩子加快康复。

我们无法向所有有需求的患者、家庭直接提供临床心理干预,但我们可以详细分享以上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帮助他们在主流精神科治疗的基础上实现加快康复,这就是我们说的“授人以渔”。

还有临床心理干预的【真实病例】专栏,患者父母分享孩子康复经历的【家长自述】专栏,对广大患者父母有很大的触动和启发,而且不断更新。

而且很多患者父母反馈,他们虽然没有机会接受我们的深度系统化心理干预,甚至未能前来进行一次面诊;但反复、认真看专栏文章、视频,再加上自己的思考和努力后,他们和孩子的关系真的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也慢慢实现了减药撤药、重返校园,找到了人生目标,甚至将患病经历变成人生财富!

公众号粉丝们的留言

所以,患者家长们千万不要把康复希望都寄托于精神科大夫和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师身上;

千万不要低估了自己作为父母的作用和影响力;

更不要忽视了掌握科学精神心理学知识的重要性!

晴日知识课堂里的部分专栏是付费专栏,如果患者家属感兴趣的专栏较多,那么开通高级会员会更加划算,可全年畅享所有专栏。这也是我们很多忠实粉丝的首选。

现在,很多去年开通的晴日知识课堂高级会员即将到期,到期后将无法再查看专栏内容,不便于继续深入学习科学精神心理学知识。

因此,在晴日知识课堂开通一周年之际,晴日心理推出“高级会员买一年送一年”优惠(该优惠仅面向现有的老会员,即2021年9月22日前加入高级会员的用户)

赠送的一年可以留给自己看,不断学习、自我提升;

也可以给家人看,尤其是父母双方达成共识,共同帮助孩子加快康复;

又或者转送给有需求的亲朋好友,一起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实现真正的心身健康。

而且,应大量患者、家属的诉求和建议,结合我们在临床心理干预中的经验和发现,接下来一年里,我们会继续推出更多专业、高效、实用的科学精神心理知识专栏。

第一个新专栏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专栏。

这是精神医学比较少见的、实现了病因学诊断的精神心理障碍。很多精神科大夫也对此了解较少,很容易将它和抑郁症、双相障碍混淆。这不但不利于治疗和康复,也不利于与创伤相关的、受害者的维权。

而且主流精神医学对于PTSD的理解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将“创伤”定义为“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严重受伤,或受到死亡、严重受伤的威胁”。

也就是说,在主流精神医学的理解里,只有涉及巨大人身威胁的负性事件才称得上创伤。

但临床心理干预发现对于青少年而言,很多巨大的心理创伤并不涉及人身威胁。而是像网络上说的“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的事件。比如遭到猥亵、校园欺凌、语言暴力等,这都有可能令他们出现ASD(急性应激障碍)、PTSD的典型症状。

但很多精神科对此缺乏意识,哪怕患者、家属将遭受过的重大创伤事件和感受如实相告,他们仍然不认为这是PTSD,而倾向于诊断为抑郁症或双相障碍。这对会对受害者维权、进行精神索赔时造成很大的阻碍。

现实中有过这样的真实例子。2016年,甘肃庆阳高三女生李某奕遭班主任威胁后,出现了典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却被当地医院精神科大夫诊断为抑郁症,一度令李某奕父女维权困难。

直到2018年女孩跳楼身亡、引起社会热议后,当地部门才深入调查,对班主任吴永厚逮捕并审理。2020年4月,吴永厚被判处2年有期徒刑,这时离犯罪事件已经过去了4年,离女孩自杀死亡已经过了2年,施害者才被绳之於法!实在令人惋惜!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也有类似经历,并被诊断为抑郁症、双相障碍的话,一定要与大夫积极沟通,争取更加准确、科学的诊断。

国外很多学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发展性创伤障碍(DTD)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的概念。

受到了这两个新概念的启发,我们提出了新的病因学诊断创伤后应激反应失调(PTSRD),其实都是与对心理创伤的深入了解有关。

第二个新专栏是关于患者青少年、大学生复学的问题。

很多中学生、大学生因得了抑郁症、双相障碍不得不休学,短则1年,长则2年,复学是他们面临的巨大难关。

而且大部分学校有学习时间的限制,如果休学超过2年,孩子很可能失去学籍,或拿不到毕业证。所以如果第一年复学失败、被迫再次休学,患者和家长都要面对空前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可能因严重的挫败感而导致患者病情骤然加重!

患者的情绪症状明明缓和了,病情好转了,为什么复学还是那么难?

这通常是因为患者和父母都低估了复学的困难,不知道复学路上的“坑”在哪里,没有掌握学习障碍和塑造高效学习状态的知识。

我们的临床心理干预对此有丰富的经验,很多接受我们诊疗的青少年患者在复学时也遇到了各种现实难题,并在我们的积极引导下快速化解。

我们会详细梳理、总结这些复学干货,帮助父母更好地协助孩子回归校园。

第三个新专栏关于人格障碍,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患者最常见的偏执型人格障碍和边缘型人格障碍。

很多抑郁症、双相障碍的青少年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偏执型人格,表现为敏感多疑、容易将别人的好意当坏意;总把责任推给外界,经常抱怨、指责父母,甚至对父母实施暴力。

而对于边缘型人格障碍,尤其是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目前越来越受到欧美精神科临床的重视,因此有很多国内家长有所关注。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特征包括情绪剧烈、快速的波动,尤其难以控制强烈的愤怒;总是害怕担心、或认为自己被人抛弃;难以形成亲密、稳定的人际关系等。

但国内很多精神科医生将以上人格异常的症状看作轻躁狂/躁狂发作,认为患者属于双相障碍。但双相障碍的诊疗方案难以触及这类人格异常的最根本、最深层次的原因——叠加性心理创伤和错误的归因模式。

临床心理干预还发现,很多有抑郁症、双相障碍伴有人格异常的患者的父母,尤其是在家里比较强势的一方家长,很可能是偏执型人格障碍或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家长表现为偏执、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家长表现为做事追求完美,对很多生活细节过分挑剔和高标准。

而且他们对自己的人格问题缺乏意识,持续不断地给家人带来心理压力,极不利于孩子康复。

而且,主流精神医学和心理学界普遍认为人格障碍药物治疗无效,一般心理治疗起效甚微,几乎是个“不治之症”。但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事实并非如此,人格障碍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实现逆转。

基于以上问题的认知误区和家长需求,我们认为很有必要设立专栏,对它们展开深入、详细的分析和介绍。

如果成为晴日知识课堂的高级会员,在新一年里将能深入学习到以上关于创伤、复学、人格障碍的科学精神心理学知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