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过大年:年味渐行渐远,记忆历久弥新
【小编寄语】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各地都以各自最为隆重的方式的来庆贺这个节日。回不去的是过去,忘不了的是记忆,道不尽的是乡愁。为迎接春节到来,反映各地春节习俗和风土人情,小编特邀请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江苏、陕西等地的好友,撰写了当地过年的风俗和他们的春节感怀,和大家一起分享!敬请关注!感谢原作者的友情奉献!祝福好友们新春愉快,合家欢乐,狗年大吉!
“小子小子你别谗,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故乡四川的年伴随着童谣声,带着熟悉的味道,开始一天天走来。
吃刨汤
“有钱没钱,杀猪过年”。四川人总要在年前宰头自家养的肥猪,在杀猪的这一天邀请亲戚朋友还有乡邻来吃一顿刚杀的猪肉,这就叫吃刨汤,也叫杀猪饭。请客的人家将泛着热气的猪肉、猪血、猪内脏切成片儿,下锅翻炒;再用猪大肠、猪肉等熬汤,待到汤滚肉熟时,加入一些爱吃的菜,把热气腾腾的一锅汤端上桌,让大家享用。吃刨汤的客人越多,气氛越热烈,主人越开心,因为这预示着来年会更红火。儿时的我,每年收到姑妈从乡下托人捎来的口信,叫我们去吃刨汤,都会兴奋地睡不着觉。
在冷风吹起、寒雨霏霏的冬日,还有什么比看上一眼大块吃肉、猜拳行令的热闹场面,比喝上一碗香喷喷、热乎乎的刨汤,出一身微汗来得更痛快呢?
灌香肠腌腊肉
杀完年猪,就轮到灌香肠腌腊肉了。每年进入腊月到春节之间,四川冬日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应该算是家家户户窗台上、屋檐下、小院里悬挂的各式香肠腊肉了。
把猪肉洗净,切成大拇指大小,放入辣椒面、花椒、白酒、盐等调料腌上一会儿。再把洗干净的猪小肠翻个面,一头用棉线捆好,另一头则用一个比铜钱稍大一些的铁丝圈撑开肠口,把腌好的猪肉从肠口灌进肠里。那时,我最爱做的事,是用针在父母灌好的香肠上扎眼,听“呯呯”的声音,仿佛一个个乐开花的小鞭炮在唱歌。
灌香肠必定少不了腌腊肉。把炒热的盐、调料,均匀地抹在肉条上,放到大缸里腌上几天,就可以拿出来风干了。
外婆喜欢把快风干的香肠腊肉挂在院子中,用早早备好的干桔子皮、柏树枝等烧火捂烟熏烤,让香肠腊肉的味道更美。
阳光明媚的日子,一串串紫红色的香肠,一块块金黄色的腊肉,赏心悦目,一股特有的腊香随风飘散。做好的香肠腊肉,在过去的巴蜀人家是整个冬天的美食。
推汤圆粉
“不推汤圆粉,不像在过年”。四川人过春节吃汤圆,不吃饺子。一张较宽的长板凳,中间挖出一个方孔,把小石磨放上去。板凳两头各坐一人,一个把事先按比例泡好的酒米(糯米)饭米连汤一勺一勺舀进磨眼里,一个用手一圈一圈地推磨。
在我还是孩童的时候,外婆会一边推着磨,一边教我唱儿歌:“推磨摇磨,推的粑粑甜不过。推粑粑,接嘎嘎(外婆),嘎嘎不吃娃娃的酸粑粑.....”“吱吱”的推磨声连同外婆的歌谣声,演奏出一首富有乡土韵味的辞旧迎新小乐曲。当乳白的米浆沿着磨壁汩汩地流下,流到石磨下面的大锅里,醇醇的、浓浓的,仿佛空气都染上了年的气息。
打扬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打扬尘其用意就是通过打扫卫生,扫除晦气,迎祥纳福。
这一天,我们会在父母的带领下戴上草帽,穿上旧衣服,全副武装开始劳动。父亲负责“高空作业”,他会找来一根长杆,在杆上绑一把扫帚,用它打扫房屋顶部、墙壁、门角、旯旮等上面的蜘蛛网、灰尘。母亲则与我们一起清扫落到地面的灰尘,擦洗桌凳碗盆和杯杯盏盏。忙活一天下来,整个屋子清爽多了。看着窗明几净的屋舍,大人孩子都喜上眉梢,笑逐颜开,这便是又一种过年的味道了。
祭祖
大年三十祭祖是四川人过春节一项重要活动。人们通常在准备年饭时就要准备好祭祖的刀头:煮熟的整只公鸡、一条全鱼、一方猪肉,酒和香蜡纸钱。有的人家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由家长主祭,烧香、叩拜、祈愿。我家就简单得多,在摆满年饭的桌子上放上刀头,给酒杯斟满酒,点上香和蜡。父亲站在桌边,轻声呼喊着去世了的长辈,请他们回家吃饭、过年。我蹲在地上,往火盆里一张一张烧纸钱,心里默默地祈祷着。欢快的火苗映红了我的脸,映红了整个家。
时光荏苒,脚步匆匆,曾经带给我儿时年味儿的习俗渐行渐远,带给我年味儿的长辈也一个个离我而去,身在他乡的我却依然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儿---它已不再是儿时对热闹的向往,对美味的渴望,对玩耍的期盼;而是变成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亲人的思念,如同陈年的老酒,历久弥香。
END
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