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忍受家暴60年不离婚,活出优雅,成为诗词女神

说起叶嘉莹,可能很多人是从她捐款后知道她的。

90多岁的她,在2018年和2019年,分别捐款1857万元和1711万,在南开大学设立了迦陵基金,用来支持中国文化的研究。

合计3568万元的捐款,对我们老百姓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这个小老太太怎么这么有钱?设立的这个基金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其实,叶嘉莹令人惊叹的地方还很多,她被人们尊称为先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你以为她是中国人,其实她不是;你以为她很现代,其实她非常传统。

诗词的女儿

在很多人的眼中,叶嘉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动者,是一位知性的女学者。

作为老师,她用英语,给金发碧眼的洋人讲中国诗词,讲李商隐、苏东坡,讲杜牧。

哪怕语言不通,语境难以表达,她也能通过自己的讲述,让外国人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叶嘉莹凭借杰出的教学科研能力,不仅上过哈佛大学的讲台,还成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终身教授。

当叶嘉莹穿着旗袍,提着书袋子,从亚洲系很有风范地走到布坎南楼上课时,那简直就是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的一道亮丽风景。

叶先生讲课很精彩,单正平描述过她讲风花雪月时的情形:

她吟花,我们看见花在摇曳绽放;她用水,眼前立即有水回环流荡;她说雾,只觉得四周一片片岚霭迷茫;她唱风,我们能感到秋木枝叶在寒气中颤动飘扬;她念到黄鹂黄莺,我们好像听到真有鸟儿在窗外鸣啭欢唱……

叶先生的课讲得得该有多好,才能让单正平这样一个粗犷的西北汉子,产生如此诗情细腻的感受?才能让南开大学的这位文学博士如此赞叹?

在叶先生的课堂上,不仅讲诗的意境,也讲人物,那些唐宋诗词中的人物,都在她的讲述中活了过来。

叶先生的学生,著名诗人席慕蓉,这样描述老师的讲课:

当她介绍李白的时候,李白就很骄傲地出来了;当她介绍杜甫老年诗歌的时候,杜甫就真的老了。

老师一开始讲辛弃疾,我们所有在场的人,都觉得有一种雄浑的气势逼人而来。好像,就是辛弃疾的本尊来了,跟我们说他的蹉跎一生。

90多岁的叶嘉莹,教了一辈子的书。所谓“四海弘文、一灯传道”,她就是中国文化的传灯人。

那年叶嘉莹93岁,她来到了《朗读者》的舞台。

当时的她,着一身淡雅长裙,温婉优柔。她思维清晰,举手投足间,都是知性女人的气质。

那种美,只有长期浸润在诗词里,才会带出那样的温柔,牵引着我们的目光。

董卿评价说:她是白发的先生,是诗词的女儿,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也是很多人通往诗词国度的路标和灯塔。

可是,让人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位知性学者,却忍受了60年的家暴,而不选择离婚。

斯人堪叹

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叶嘉莹是如此的传统。

叶嘉莹的婚姻,是由她的老师促成的,欣赏她的老师,把自己的堂弟介绍给她,没想到却成了她一生的噩梦。

婚后不久,叶嘉莹随丈夫来到台湾,却因丈夫的身份深陷牢狱之灾。

那是1949年的平安夜,天还没有亮,就有一群海军的官兵来敲门,他们进门后,先是把房中翻了个底朝天,接着就把叶嘉莹的丈夫赵钟荪抓走了。

原来,他们怀疑身为海军的赵钟荪有“思想问题”。

之后不久,叶嘉莹怀抱不满周岁还在吃奶的女儿,也被抓进了监狱。

虽然她很快就被释放了,可已经无家可归。

没有去路的她,只好带着女儿投奔亲戚。

当时,亲戚家里也很挤,叶嘉莹只能睡在走廊里。

大家午休的时候,叶嘉莹怕女儿吵闹,只得忍受高雄夏天的炎热,把孩子抱到远处的树下。

每天晚上,她先把女儿哄睡了,而她自己,则要等到其他人都睡了,才能在狭窄的走廊上铺一个毯子,打地铺睡下。

直到1952年,丈夫赵钟荪才被释放出狱。

原以为苦尽甘来,谁知生活却露出另一张狰狞脸。对于叶嘉莹来说,她的人生噩梦才刚刚开始。

出狱后的赵先生,性情大变。

长期的囚禁,改变了他,杀死了他的温柔,释放出了暴戾。

丈夫经常酗酒,无端地发火。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没干多久也很快被辞退。

为了养家,刚刚生下小女儿的叶嘉莹,不得不兼带沉重的课程。

她产后身体虚弱,又患上了气喘病,每天下课回来,好像气血精力全耗尽了,连呼吸都像被掏空了。

可是经常失业,无所事事的赵先生,却很少伸手做家务。如果万不得已做了家务,那也是摔锅砸碗,怒气冲天。

那时的叶嘉莹,常常做噩梦,梦见自己遍体鳞伤,母亲要接她回去,可是所有的房门,都是紧锁的,哪个门她都进不去。

蓦然惊醒,只留下满怀的悲哀和怅惘。

在叶嘉莹的人生忧患中,既有狂风暴雨式的摧残打击,又有日常的、琐碎的侵袭和耗损。

夹在生活中窒息,在最悲苦,最绝望时,叶嘉莹也想过,开煤气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但是,那只是她脑子里的想法,她并没有那样做。她坚韧地活了下来,宁愿承受苦难,也不肯倒下去。

这样的婚姻,既要独自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还要忍受无限的委屈和暴力,放在别人身上,也许早就离婚了。

可是身为知识女性的叶嘉莹却没有这样做。

因为从小,父母就教育她,女人要逆来顺受,那是女人的美德。这种传统教育,让她心甘情愿地忍受着家庭暴力,

再难,她也不离婚,甚至连离婚的念头都没有。

叶嘉莹很少提及个人生活,也不愿向别人诉说自己的不幸;她在众人面前,总是保持一贯的和愉平静。她不想看到别人怜悯的目光。

这种沉压重迫无法言语,却又可想而知。

何以解忧?唯有诗词。

忧苦患难中,叶嘉莹的心境悲苦绝望,但她从小培养起来的诗心却从未熄灭。

她写诗,其感情自然是悲痛的。但诗歌的妙处就在于,诗歌的写作,可以使悲痛的感情得到一种抒发和缓解。

她读诗,古典诗词中,蕴含着古代伟大诗人们的心灵、智慧、和修养,她从中找到共鸣,得到力量。

她的一辈子,是苦难的,但也因为她一辈子爱诗歌,获得了活下去的支撑。

叶嘉莹说:“我是在苦难之中成长起来的,而伴随着我的苦难,给我理想,给我力量的,就是中国的古典诗歌。”

叶嘉莹曾说自己没谈过恋爱,而她女儿说,妈妈与诗词谈了一辈子恋爱。

莲华凋处孕莲蓬

叶嘉莹出生于诗礼之家,从小便饱受古典诗词的滋养,她说,“诗词于我,是寄托,是理想,是责任。”

为了最爱的诗词,叶嘉莹一边担着繁重的生活,一边拼命压榨自己的时间和心力,去做研究。

她是具有灵光英气的旷世奇才。

她对自己最为欣赏的王国维所做的文学批评,可谓知情兼胜。在精严的分析论断中,蕴含着深挚的感情。

以至诗词大家缪钺高度评价说:使读者想见作者之为人,宛如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叶嘉莹学贯中西,不但精熟中国传统诗论,而且能运用现代西方文艺思想,对中国诗词进行评论。其新意迭出,别开境界。

2012年6月,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自发给叶嘉莹“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的聘书,她是唯一获此殊荣的外籍学者。

叶嘉莹说:君子忧道不忧贫。她把自己卖掉祖宅筹集到的钱,全都捐了出去,设立迦陵基金,来支持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

叶嘉莹认为:人在苦难中,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如此看来,世间哪有什么天才!叶嘉莹只不过是一腔愁绪,无法寄托,只好在诗词的国度里浸润罢了。

罗曼·罗兰曾说过: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看透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热爱生活,就是被拌倒无数次,也要豪迈地笑对;热爱生活,就是要懂得,过往的一切如浮云流水,我们只需要用心地活在当下;热爱生活,就是当世界给草籽重压时,它总会用自己的方法破土而出,继续生长。

这样一位被誉为“穿裙子的士”的女人,用她的苦难经历,把热爱生活的种子留给了我们。这粒种子在诗歌里开花,在你我平庸的生命里点亮一处光彩。

当身陷迷茫,倍感辛苦时,去寻觅一件自得其乐的事做做,读书、写字、画画,或是手工。

我们也许成不了叶先生那样的大家,但至少,可以慰籍我们苦闷的心灵。

. END .

【文| 安林】

【编辑| 钱钟素

【排版 | 毛毛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