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出境文物(166)|西汉识文彩绘盝顶长方形漆奁

识文彩绘盝顶长方形漆奁 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高21厘米,长48.5厘米,宽25.5厘米

文物年代:西汉

出土信息:1973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3号西汉墓出土

馆藏地点:湖南省博物馆

盝顶式长方形,木胎,奁身满布凸起的云气纹作装饰,其作法是先以白色沥粉勾出高起的线条轮廓,再用朱、绿、黄三色漆勾填出色彩灿烂的云气纹,其髹饰手法和风格与同一时期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彩绘黑地漆棺上的云气纹技法相一致,均具有立体效果,富有浓厚的装饰风格。

奁上凸起的线条称作“识文”,“识”有高起之意,阳识和堆起都是在器面上堆出花纹作装饰,统称为“堆漆”,此器是目前发现此种技法的实例之一。  

此墓的埋葬年代为汉武帝十二年(前168年),由此可证实此种漆器技法至少在西汉早期即已出现,后来堆漆的雏形,明代《髹饰录》中被列为“阳识”、“堆起”的漆器,亦可溯源至此时。

出土时盛放在油彩双层长方漆奁内的漆纚(xǐ)纱冠

漆纚(xǐ)纱冠俗称乌纱帽。出土时盛放在漆奁内,应是墓主人生前的官帽。三号墓的墓主人为第一代轪(dài)侯利苍之子,生前曾是一位带兵的将领。漆纚(xǐ)纱冠可能是当时武职官员所带的武冠。这种纱冠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如明代文武百官所戴乌纱帽,就是外蒙乌纱。因此,也可以说这件纱冠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乌纱帽实物。

漆纚(xǐ)纱冠的编织工艺可能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织工先将左斜经线和右斜经线分成两组开合交替一上一下编织而成;另一种是利用织纱罗的织机织造。织物编好后,将其斜覆在模型上,辗压出初具簸箕状轮廓的帽型,再加嵌帽框的固定线,然后在经纬线上反复多次涂刷生漆。由于它编成后,菱形的网孔分布均匀,如同丝织品中平纹织物纱,所以称之为纚(xǐ)。甘肃武威磨咀子62号新莽墓也出土过漆纚(xǐ)纱冠,它戴在男尸头上,周围裹细竹筋,头顶用竹圈架支撑,内衬帻(一种类似头巾的冠饰),是武官戴用的完整实例。

——完——
图文由【博古格物】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