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搞懂临床研究的常见类型
一、原始研究
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并总结归纳一定规律的原创研究。
(1)观察性研究:研究过程中未对受试者施加人为干预措施。
1)描述性研究:仅描述一个事件或现状,不能作为病因分析的直接证据,目的是提出病因假设,为进一步分析性研究提供参考。没有对照组,可以说是前瞻性也可以是回顾性研究。论证强度较弱,可重复性差。
l 横断面研究:研究特定时间特定空间内人群有关变量与疾病或事件的关系。研究结果仅为风险研究提供假设。
这是一篇典型的横断面研究文章,通过特定时间(2010-2020年)特定空间(中国)研究肢端肥大症人群在手术后的生活质量(QoL)是否得到改善以及其影响因素。
l 病例报告和病例系列:对一两个或多个的病例进行记录和描述,试图在疾病的表现、机理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提供第一手感性资料的医学报告。这是很多新手入门临床研究的首选。
案例1:病例报道
案例2:病例系列
2)分析性研究:与描述性研究不同的一点在于,分析性研究有对照组。包括病例对照研究(结局→暴露因素)、队列研究(暴露因素→结局)以及横断面研究。
l 病例对照研究:选定病例组(患有该病的患者)和对照组(正常人群或未患该病的人群),分别研究两组在过去暴露于某个危险因素的情况,进而判断暴露的危险因素与疾病的相关性及强度。是一种回顾性研究。病例的选择要有统一的入选和排除标准,病例要具有一定代表性。
这篇文章是一篇典型的病因学研究,主要探究了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与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
l 队列研究:将人群按照暴露于或未暴露于某种因素(包括危险因素、致病因素等)分为两组,之后经过追踪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发病或死亡的结局,从而判断暴露的危险因素与疾病的相关性及强度。是一种前瞻性研究。随访时间要足够长,而且要尽可能确保随访完成,减少失随访。
(2)试验性研究:研究过程中对受试者施加一定的人为干预措施,从而观察干预因素对于研究对象结局的影响。也是一种前瞻性研究。三大要素:对象、干预、结局。五大原则:对照、重复、随机、均衡、盲法。根据分组是否随机,分为随机对照研究和非随机对照研究。
l 随机对照研究(RCT):采用随机的方法,将合格的研究对象随机分到试验组和对照组,继而分别接受相应的干预措施,观察干预措施的效应,并采取客观的指标衡量试验结果。最常应用于干预性研究和药物评价。
RCT临床研究的试验方法(protocol)也可以预先发表出来
这是一篇典型的RCT研究,大家可以按照三大要素(对象、干预、结局)和五大原则(对照、重复、随机、均衡、盲法)的标准去逐一学习范文中是如何完成这项RCT研究。
二、二次研究
二次研究是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行的再加工,包括非系统文献综述和系统综述。
(1)文献综述: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相关资料,然后通过阅读、分析、提炼、整理当前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或建议,对其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学术论文。
综述的撰写无具体格式,相对自由。文献检索策略模糊,具有主观偏倚,可重复性差,低质量的研究结果也会影响文章结论和读者判断等。
(2)系统综述:针对某一具体临床问题(如: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系统全面的搜集已发表或未发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严格评价文献的原则和方法,筛选出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定量或定性合并,得出可靠的综合结论。
本次仅对所有的临床研究类型做一个总结,之后咱们会结合具体案例详细深入的讲解每一个研究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