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败刘备又败曹丕,孙权一生中真正的高光时刻

从汉中之战结束后,曹魏一方的势力退出汉中,刘备和曹魏就隔着秦岭对峙。在汉中方向,因为道路崎岖,补给困难,形势险要,所以,只要刘备方面留下人镇守,总的来说,是能够应付曹魏的主动进攻的。

在汉中之战结束后,刘备率军返回成都时,在汉中方向的安排是,魏延为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是第一道防线。然后是张飞镇守阆中,是为第二道防线。在汉中方向受到威胁时,张飞在阆中的守军可以随时驰援汉中。

到刘备出兵伐吴之前,汉中方向仍然是防御态势,只要不主动进攻,曹魏方向要打进来也是很难的。而且,在伐吴的时候,诸葛亮并没有随军出征,而是在成都留守,当然也是留有部队的。一方面时安定人心,一方面也是居中调度,万一哪里出现情况,诸葛亮都可以做出快速反应。

赵云也没有随军出征,而是在刘备的后方,作为预备队。刘备自己率领出三峡伐吴的,实际上只有四五万人,显然不是蜀军全部,甚至不是全部精锐部队,应该是临时拼凑的一支部队。

这时候,因为荆州已被孙权夺取,所以,在荆州方向面临两线作战压力的,首先是孙权,而不是刘备。但刘备仍然预先做了准备,而且是分了他率领的军队的几乎一半给黄权,在江北防御曹魏可能的进攻。

刘备出兵伐吴是经过了比较长时间的,十月份出兵,冬天不利于作战,又退回秭归。第二年四月,才又重新开始从秭归出发,发动进攻。到六月份,被陆逊击败。这前后有十个月的时间,曹丕方面确实也是有动作的。

早在偷袭荆州之前,孙权就已经向曹操纳表称臣,曹丕继位后,孙权担心刘备出兵报复,仍然保持着对曹魏称臣。黄初三年正月,孙权上书给曹丕,通报刘备率兵四万,要来夺荆州,他将会迎击刘备。

《三国志·文帝纪》注引魏书:

魏书曰:癸亥,孙权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帝报曰:“昔隗嚣之弊,祸发栒邑,子阳之禽,变起扞关,将军其亢厉威武,勉蹈奇功,以称吾意。”

因为孙权迎击刘备的主要战场将会在荆州地区,这是三方势力交会的地区,吴军在这个地区大规模调动和集结,自然会引起曹魏方向的警觉。孙权给曹丕上书的意思,并不是指望曹丕会前来支援,而是告诉曹丕,他调动军队的目的不是要北伐曹魏,而是要迎击刘备,是为了让曹丕安心。

即便如此,曹丕也还是在孙权上书之前就已经知道了刘备要发兵伐吴的消息,荆州地区的任何动静对三方都会非常敏感。所以,这年正月,曹丕就已经从都城洛阳前往许都,并开始调动军队,做南征的准备。因为吴军在这里有大规模的调动和集结,无论孙权是迎击孙权还是北伐,曹丕都必须事先预做准备,以防吴军突然转兵北上。

五月,曹丕还封孙权为荆州牧,表示对孙权的信任。而且,曹丕在听说了刘备联营七百里之后,预料到刘备将会兵败。不久后,刘备兵败的消息传来了。

黄权所率军队本来是为了预防魏军夹击,这时候因为刘备兵败后仓促退回白帝城,黄权部的归路被吴军截断,于是干脆率军投降了曹魏。对曹丕来说,这当然是捡了个便宜。

到九月份,孙权认为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就拒绝了曹丕派遣质子的要求,并且撤回了追击刘备的部队。曹丕不满,命令魏军出动,进攻吴军,曹丕也从许昌出发,前进到宛城,也就是对吴军的第二线。

双方隔江对峙,在一些地区进行了交战,互有胜负,谁都没占到什么便宜。

《三国志·吴主传》:

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硃桓以濡须督拒仁。

到第二年三月,魏军也没什么大的进展,又即将进入汛期,魏军就主动撤退了。曹丕才从宛城出发,返回洛阳,曹丕继位后的第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也就是南征孙权,没有取得什么成绩。

也是因为吴军在夷陵之战后就遭到了曹魏的进攻,所以,孙权不得不低头认怂,主动遣使请和,和刘备再次结盟,共抗曹魏。当然,前提是刘备放弃马上夺回荆州的意图。这么做,当然是为了预防刘备和曹魏串通,两边一起进攻东吴。

可以说,这也是吴军最为闪光的一段时期,在较短时间内先后挫败了蜀汉刘备和曹魏的两个方向的进攻。也是在此之后,孙权的下属开始请他进位称帝,但他仍然没有急于称帝,而是又等了一段时间,到曹丕去世后,他才称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