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保卫缅甸?杜聿明低估了英国人的无耻,高估了英军战斗力

抗战之前,其实是一直到远征军出征缅甸之前,欧美国家普遍是比较歧视中国军队的,觉得中国军队各方面都不行,装备不行,战斗力不行,指挥水平也不行。抗战开始后,国军连战连败,一泻千里,更是让欧美国家加强了对中国军队的这种印象,就更加看不起中国军队了。但是日军进入东南亚之后,和英美军队交手之后,英美军队切实领略了日军的威力之后,才开始对中国军队的印象开始改观了,而改观最大的,当然是第一次出征缅甸。

按照现在的普遍看法,英美军队在二战期间的装备水平远高于日军,这应该是毫无疑问的问题。那么相应的,按照英美军队的传统看法,在兵力大致相当的情况下,英美军队对日军作战应该是有比较大的优势的。但是,英军在缅甸和日军交手之后才发现,日军没有他们战前想的那么费拉不堪,而他们自己也没有那么武德丰沛,日军的纪律性和作战之顽强,都让英美军队大吃一惊,刮目相看。即使在大致相当的兵力的情况下,日军战术也不是英美军队之前想象的那么呆板,而是相当灵活的。这样,他们对中国军队的看法也就有所改观了。

远征军出征缅甸之后,按照一开始杜聿明和史迪威商定的作战计划,日军当时在缅甸的主要兵力是三十三师团和五十五师团两个师团,只要英军在西线以卑谬为据点,顶住日军三十三师团,中国远征军在同古(也称东瓜)顶住日军五十五师团,持久抵抗,消耗敌人,等到远征军的第六军和六十六军等后续部队到来后,就可以先集中兵力歼灭东线日军,然后再转兵西进,与英军夹击,歼灭三十三师团,在日军后续的五十六师团和十八师团到来之前收复仰光,就可以完全改变缅甸的被动局面。

战役打起来之后,远征军第五军入缅的第一个师200师在同古倒是完成任务完成得不错,后续入缅的新编二十二师廖耀湘部也表现突出,先后在同古消灭日军四五千人,顶住了日军五十五师团,但英军在西线却掉了链子。日军刚到达卑谬附近开始展开攻击,英军就开始撤退,并炸毁了油田。日军一看英军要撤退,马上派出一个联队侧翼迂回,仅仅以一个大队的兵力控制了桥头堡,有七千人兵力的英军装甲第七旅就直接怂了,不但没有马上进攻日军,反而手忙脚乱的退入附近的森林地带,从而出现了日军一千多人将英军七千人硬是堵住不敢动弹的感人场景。

英军司令官亚历山大马上找到史迪威,要求中国远征军马上派部队增援,英军军长斯利姆也直接找到本应当继续南下到同古附近参加围歼日军三十三师团的新编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要求孙立人为英军解围。史迪威马上命令孙立人派部队增援,孙立人接到斯利姆的消息后,也赶紧率部西进,以一个先头团到达桥头堡附近后,马上展开攻击,驱逐了日军,英军赶紧蜂拥过河,继续撤退。这就是著名的仁安羌解围战。之后,英军先是到孙立人的部队千恩万谢,然后就头也不回的直接往印度撤退了,留下孙立人的部队成了英军的后卫部队,掩护英军撤退。

200师在同古死战了一段时间之后,伤亡大约2500人左右,达到了200师兵力的四分之一略多一些。这个师师杜聿明在抗战前担任团长的装甲兵团改编而来的部队,是国军当时仅有的一个重装备部队,虽然新编二十二师已经赶到战场,但杜聿明还是决定撤离同古,将战线后撤,到平满纳再组织阵线,进行反击。史迪威要求杜聿明再在同古坚持一下,后续部队到达后马上展开反击,杜聿明坚决不肯,命令廖耀湘率新编二十二师掩护200师后撤,逐步向曼德勒方向撤退。这也是杜聿明和史迪威在远征军的指挥问题上开始出现分歧的开端。

与此同时,日军五十六师团已经从马来亚调到缅甸战场,正在从南往北攻击。这个方面原本远征军计划用六十六军下属的暂编五十五师顶住五十六师团,保障滇缅路交通,但暂编五十五师却在日军一顿猛攻之下被击溃了,新编二十八师等部队也先后被日军击溃,导致日军沿着中缅边境一路从南往北进攻,先后攻占八莫、密支那、腊戌、龙陵、芒市等地,中国远征军的回国道路于是被切断,囤积在密支那和腊戌的大量物资和油料均变成了日军的战利品。这样,杜聿明所率的第五军200师和新编二十二师廖耀湘部就被日军包围了,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和孙立人一样,退往印度,要么就是翻越野人山,返回国内。

当时史迪威和远征军第一路军司令长官罗卓英都没管部队,直接跑到印度去了,并命令杜聿明也率部队向印度境内撤退。但杜聿明考虑再三,还是决心按照国军军委会的命令,翻阅野人山,返回国内。结果在野人山的原始森林里遭遇严重困难,杜聿明本人也得了疟疾,几乎丧命,部队死伤枕藉,严重减员,直到军委会得到杜聿明部队处境艰危的消息后命令驻印军派出部队搜索,并命令空军大量空投物资和药品,才将残部三千多人解救出来,退到了中印边境,杜聿明随后乘飞机回国,部队则和新编三十八师一起,转往英普哈尔,接收美援装备和美军训练,变成了驻印军。

在日军进攻缅甸之前,英缅军和英印军总计约有四万人的部队,装备水平当在日军之上,但日军仅仅出动了三十三师团和五十五师团两个师团,就将在缅甸的英军全部打垮,并迫使英缅军第一师的九千人直接投降,仰光沦陷,英军全线西撤。所以,杜聿明在回忆远征军的文章中大骂英国人背信弃义,实际上根本无心保卫缅甸,所谓保卫缅甸只是说给中国人听听罢了,真实目的是稍作抵抗就退往印缅边境,留下中国军队来掩护英军撤退而已。乃至于英军中有人认为,宁可将在缅甸囤积的物资留给日军,也不愿意交给中国军队。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英国在亚洲的核心利益是保卫印度,缅甸只是保卫印度的前线,但缅甸对中国的意义就完全不同了,滇缅路是当时中国仅有的国际通道,美国按照租借法案援助中国的物资都囤积在缅甸,然后经陆路向国内转运。所以,同古会战的计划看起来很完美,其实完全不可行,因为杜聿明和史迪威都低估了英国人的无耻程度,却高估了英军的战斗力。在英军被日军击溃后,撤退过程中,英军指挥官下令全部人员扔掉武器装备泅渡,渡江之后英军全成了手无寸铁的溃兵,只有三个跟随英军行动的中国联络组的士兵不但自己泅渡过河,而且将武器和携带的联络电台全部带回去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