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民俗文化传承的小镇峇眼亚比 孩子聪明好学但家长不让深造
峇眼亚比, 亦称 巴眼亚比 (印尼语 : Bagansiapiapi),简称 峇眼 或 巴眼, 是印度尼西亚廖内省洛江希列县 (印尼语 : Kabupaten Rokan Hilir) 的县城, 位于西部苏门答腊岛中部东海岸 (马六甲海峡沿岸), 距离廖内省首府北干巴鲁约350公里。
峇眼亚比是一个小渔镇,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为印尼最大产鱼区, 世界三大渔场之一。
峇眼开埠于公历1878年(清光绪四年岁次戊寅),二次世界大战前为印尼最大产鱼区。相传当年由十八名洪姓华侨来此开埠,据说:其中有一名许氏暹罗女子,合共十九人。之前,因在暹罗管辖通扣埠之思思地方,以捕鱼维生,当地土著有密谋驱逐华人之不利举动,为避祸计,这班人连夜装载捕鱼器具,乘潮逃离其地,经数十日海上漂流,最后来到峇眼亚比,抵达后,始知当时峇眼,乃属原始树芭。
居民中华人占95%以上,可以说是印尼华人聚居率最高的城镇。城里只有一种通用语言,即带福建同安口音的纯正闽南语,印尼人很少,多数住在郊外。为了“生计”,他们都被迫要学几句简单的闽南话应世。
2小时船+4小时车,终于来到芭眼亚比(Bagan Siapiapi),这个福建话和台湾的台语腔调类似,也和台湾一样有烧王船习俗,还有超过100间大小庙宇,位在马六甲海峡的小渔村。
应该是2012年,首次到棉兰的时候,在机场展示的摄影展中看到烧王船的照片,当时还想说:哇!台湾的观光局真厉害,把一些台湾的民俗活动摄影展办到印尼棉兰机场大厅。细看说明才第一次知道这个马六甲海峡边上的小渔村,有着与台湾一样的文化传承。之后这几年接触了来自芭眼亚比的学生与牧师,也查了不少网络资料与图片,却始终没能亲身体验。终于到访,实在激动,而晚餐后的街景,也一如未来到这里之前的想象,开口是熟悉的闽南话,庙宇神坛三步一家五步一间,还刚巧碰到乩童起乩。
芭眼亚比夜市的游戏……注意到了吗?全部不用电!
芭眼亚比卫理学校拜会,一所二次大战前就建立的学校,算一算已经70几年了。
在这里向学生简介,很有挑战性,使用福建话、普通话(国语),英文,和印尼语四种语言混着简报。我用前三种,我的学生用印尼语。
他们四种语言都会,但单用其中一种语言,好像都不是全懂(无论哪种,包含全用印尼语)!
听当地学生互相沟通,我似懂非懂,猜得到他们说什么,但仔细听总有一些词不懂,他们的语言全混在一起了。
另外一个挑战是学生(应该说是学生家长)的观念,毕业后的首选是去雅加达、巴里岛、或其他工作,至于读书,根本不在人生的to-do list中。
有好几位学生,看起来就是很聪明,但问到毕业后有什么打算,都是做工,至于做甚么工?不知道,我的哥哥/姐姐在那边工作,他/她会安排。会赚多少钱?不知道,大概两条吧(印尼盾2百万,约合新台币4500元)。
会后和牧师聊,她也说那几位孩子成绩优异,也有梦想再升学,但就是过不了父母这一关。很替这些孩子惋惜,真希望能拉他们一把……
再见芭眼亚比,等在前面的是9小时的蹦蹦车,晚上和丹戎巴莱(Tanjang Balai Asahan)有约,希望8点前能赶到。父母愿意见我,至少多一份期待。(文/图 黄文琛教授 整理 塞北雄鹰)
学校上下课敲的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