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谈书法:创作不神秘,就是在“玩儿”中探索,积少成多

(本文大约2600字,重点部分由有鱼居士张东明老师口述)

于书法而言,“路”却不是真靠腿走出来的,多数时候要凭“脑子”与“爪子”合力,才能慢慢往前蛄蛹。

昨天午后钓鱼时,冥冥中觉着今天会是个好日子,因为天气预报说今儿要降温。降温对我这个北方娃娃来说是件大事,这意味我离“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的日子又近了些,离成书法家的日子又远了些。严寒酷暑,总是影响练字频率的。

但也有好处,有科学表明长时间生活在寒冷中,人会更聪明些。比如老毛子,寒风瑟瑟中生起一堆炉火,搓着手,哈着气,抖着腿,望着跳跃的火光,脑中灵感一现,就成了舞蹈、作曲、指挥。

所以降温是个好日子,起码对我等懒练字的人是好日子,脑子格外活分一些,思考感悟所得便也多些。

张东明老师近作

个人对书法的思考还是肤浅的,所以昨夜特意找了有鱼居士张东明老师,想蹭一些最近的书作与创作感悟,给大家发出来,思想上充充电。

能了解高手整天都对着纸笔想什么,对我们也有指导意义。

毕竟,知己知彼,才可我能我行。

关于创作的经验与感悟,张东明老师给我发了一段录音,让我整理。其实录音逻辑就已经很清晰了,不需整理,想着直接把原文件发上来,但因多处发布,不太容易,所以还是简单顺着张老师思路整理了一下。原文件有机会直接在音频发出来。

有原话,还有举例“添足”部分。

日常书写

此次上传的图片,虽然有些看着气势比较雄浑宽博,但事实上所有作品尺寸都差不多大,一巴掌宽,两巴掌长,10cm*20cm左右,属于手札小品。

风格上:行、隶、楷,颜、王、褚等,风格不固定,主要取法的方向都会写一些,但像小尺寸作品,需要文气一点,写魏碑一类风格就不好看,显得粗野,所以魏碑一般只写大字。

我估摸着张老师应该想说一些书斋文化,但忍住了,因为原话里说只讲书法,说文化会显着扯得多。但这点确实也是我等爱好者需要注意的,书法作为书斋文化之一,已经超越了本身的实用性,强调和谐与文雅的观赏性,跟茶人爱养“茶垢”,壶人爱盘包浆一样,不求实用,但求趣味。

所以形式与书体之间的搭配还是有点点讲究的,不在那个文化里自然不觉。例子以后有机会再说,不能喧宾夺主。

关于创作中的探索

比如褚遂良风格的字,我把他字的章法给变了,字距靠的很紧,如果很常规那样去写,实在太熟练了,一点挑战性都没有。像这样改变行距字距的尝试,就需要思考字与字之间结构如何去变化,还要保持褚字的味道,从而得到一些新的感觉,也算是一种探索。

探索很多东西,实际上是“玩儿”的同时,就把这件事给办了。然后积少成多,会在日后给对大作品的创作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把这些逐渐加进去。

像颜字也是一样,写成那种规规矩矩的印刷体就没什么意思了。所以不光要临帖,有一定临帖基础之后,还是要想办法做一些探索。

这种探索又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是在原帖基础上结合当时的心情进行书写。比如左边这些小字,风格都是根据当时的心情和手感,今天是这种风格,明天写另一张小品时可能吃辣椒吃多了,或者喝了一杯好茶,手上写出来是略有差别的。

主要还是跟着心情走,章法上几乎是几个大字配上一堆小字,词儿不同又是也会影响心情和创作的风格。

其实创作没有特别多神秘的东西,关键在于你是不是要想,有些人不愿想,只会写最熟练的东西,不愿变化,那就没什么意思了。

把书法探索当成“玩儿”,玩儿着玩儿着就把探索这事儿给办了,这话我并不只在张老师这里听过。每次听,都让我想起姜文的一句台词。

“这个加这个,能不能站着就把钱给挣了?”

意思都差不多。

先要有基础,再要有胆色。在一定基础之上,不同的词儿、心情、环境等外物影响,都会导致手感上的差别,加之一些奇思妙想的构思,总会得出一些不同的东西。

于我等而言,要么太不把字当字,要么太把字当字,大概都困于二者之极端。

基础不够硬求变, 习惯安逸不想变,窘于法度不会变。

其实张东明老师所说“玩儿”是值得思考的,从零散的玩儿中探索出一些新感觉,有扬有弃,积少成多,进而影响大作品风貌。

反正对我有影响,以前写字总习惯预想字形,后来看张东明老师写字轻盈随性,却诸多妙笔,胆子也随之大了起来,虽然基础并不足以驾驭这种感觉,但放开同时坚持临帖,时间一久,脑子里也不再拘泥某一种字形,比以前要好一些。

在“探索”这方面,张东明老师解释的也十分朴素,在基础之上尝试用不同的手感心情去写,甚至可以在不同风格上做些字距行距笔法的小变化,感觉好就留下,感觉不好就放掉。

这也是我喜欢张东明老师作品的原因,倒不是因为获奖专业户,他总能在传统精神基础上探索出新感觉。这点来说,很多展览获奖者也没能“套路化创新”中走出来,水平高,但总觉少有趣味,所以展览常看,也没被几人圈粉。

有鱼居士张东明及其子张磊然。张磊然的楷书也写的极好,令人汗颜,毕竟年岁相仿,差距有点大,以后可以说一下,顺带让磊然同志也写篇创作感悟小作文。

张老师原话:其实创作没有特别多神秘的东西,关键在于你是不是要想,有些人不愿想,只会写最熟练的东西,不愿变化,那就没什么意思了。

也许是自学过程中养成的价值观,我个人认为最有价值的不是手把手教学,而是高手们对艺术的思考与经验,它们才是真正能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流传的东西,像迷航中的灯塔,即便只窥星星一点,心中也会踏实。

最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的“拿来主义”不受道德约束,如读古论,就这么多内容,能得多少各凭本事,这是书法探索中极为公平的较量。

找高手请教经验的机会不多,大手伸向张东明老师,老师也非常慷慨。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搜索“有鱼居士张东明”,文中很多作品有发过创作视频。

如视频不过瘾,张老师坐标江苏徐州有鱼书院,你懂的。

下边是简介,都是干的。

张东明,又号有鱼居士,江苏省青年书协副主席,徐州书协顾问,中国书协培训中心特聘授课教授,清华美院及荣宝斋画院工作室教授,全国七十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荣宝斋签约艺术家。获“徐州市优秀艺术家”称号及“江苏省优秀青年书法家”称号,《中国书画》提名“中国当下最值得市场关注的书法十家”,《中国书画》提名“江苏省十大青年书法家”,北京水墨公益基金会提名“江苏省十大青年书法家”。徐州有鱼书院创办人。

中国书协2018“现状与理想—书法学术批评展”邀请书家丶2019“潮流.时代---以王羲之为中心的历代法书与当前书法创作展”邀请书家,获得第八届全国书法展全国奖,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大展金奖,第五届全国楹联书法展金奖,第二届'流行书风'大展银奖等国家级书法展大奖数十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