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怀明:旧书业的凄凉守望——想起老姚(淘书看世界之四)

短平的头发,厚厚的镜片,身材高大,背微有些驼,六十来岁的年纪,温和、斯文,像个文弱书生,或坐在店里看书,或忙于整理书架。这大概是我对老姚的全部印象。

称老姚固然是出于礼貌,但也是无奈之举,因为直到目前为止,我都不知道他的名字,也许永远都不会知道。

如今的成贤街上已找不到任何旧书店的痕迹

认识老姚说起来也有些年头了。我是1999年到南京谋生的,刚到南京不久,就认识了他。当时他在位于青岛路的华章旧书店上班,当然店不是他的,他只是帮人打工。

那时,南京的旧书店远没有现在红火,规模最大、生意最火的就数华章,这家旧书店在南京有三家门面,总店在成贤街,青岛路的那家属于分店。这家店离我住的地方很近,去的自然也就勤些。一来二去,大家彼此熟悉起来。

老姚在书店上班是再合适不过的,表面文质彬彬的,像个文弱书生不说,他是真喜欢书,到书店上班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更多恐怕是为了爱好。每次到书店,看到他不是静静坐在那里读书,就是在忙着收拾书架,绝不像有的店员那种百无聊赖、度日如年的样子。

青岛路时期的学人旧书店

看到我进店,他总会亲切地打个招呼。淘书之余,大家还经常聊上两句。老姚在我认识他之前就已经在书店上班,对南京旧书业的变迁颇为熟悉,我知道的一些人物和掌故有是不少从他那里听来的。

大概是2002年左右,华章旧书店成贤街的总店因为旁边的店铺失火,书大多被消防队的水龙头浇湿。这次事故对华章的打击很大,因为没过多久,三家店面全部关门。

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没有多少书店可逛,心里感觉空落落的。好在学人、品雨斋、古逸等旧书店不久纷纷开张,弥补了这一缺憾。华章关门之后,差不多有一年多的时间没有见到老姚,也没有听到他的消息。

再次见到老姚,是在青岛路的品雨斋旧书店。此前,品雨斋旧书店曾在太平北路、中山路开店,但生意都不大好,后来终于选定青岛路,情况才有所好转。

猛一看到老姚,颇感到有些意外,一番寒暄之后,才知道,华章关门之后,老姚转到堂子街附近的天宫书店上班,那是一家经营新书的特价书店,规模很大。但奇怪的是,我在那里买书多次,都没有见到过他。

青岛路时期的品雨斋书屋

在品雨斋,老姚是和一个阿姨轮班。很遗憾,我虽然和那位女阿姨也比较熟,经常拉拉家常,但一直不知道她的名字,而且连姓也不知道。两人有时是早班,有时是晚班,不断轮换。

有几次我正好在他们换班的时候来淘书。每次都是已经下班,那位阿姨催了几次,老姚还是没有走的意思,这里看看,那里摸摸,总是有些恋恋不舍的样子。

等老姚走后,那位女阿姨悄悄告诉我,老姚之所以不走,也是有缘故的。因为他是单身,回到家里一个人冷冷清清的,连饭都没有人做,还不如呆在店里,人来人往的,还热闹些。

老姚原先在一家工厂上班,后来工厂倒闭,才到书店来打工,而且他的身体也不好,经常得病。收入本来就不高,再一生病吃药,生活还是挺艰难的。没想到在老姚温和、斯文的面容背后还隐藏着这么多人生的辛酸。

搬到广州路的品雨斋书店

以后每次看到老姚,感觉似乎和以前有些不同,不知道是出于同情还是其他什么,聊天的时候有时想安慰他,但又不知道说些什么好,这样谈话反倒小心翼翼的,不如先前那样自然了。

就这样,又过了一两年,大概是去年也就是2005年的下半年吧,品雨斋书店换了店员,老姚不见了,那位阿姨也不见了。店还是那家店,书还是那些书,人换了,淘书的感觉似乎也有些变化。

以老姚那种敬业的精神,估计是不会被老板辞退的,该店的马老板人挺和善的。应该是出于老姚个人的某些原因吧。没想深问老姚为什么不来,毕竟我也帮不了他什么忙,如果店是他开的,也许还能多照顾些他的生意。

一位朋友约稿,让我谈谈书人书事,也许这位朋友是想让我写写那些著书立说、名满天下的名家学者吧,这样的人倒也认识一些。不过每当我要动笔时,头脑里首先想起的就是老姚。

在谈到南京的旧书业时,人们经常提及的是那些藏书家或开店的老板,至于像老姚、阿姨这样默默守店的小人物,似乎没人提起过,也不屑谈起,因为他们身上没故事,也不够风雅。

曾经红火一时的天宫书店,也曾经是南京最大的旧书店

初冬的南京,阴雨连绵,一下就是十几天,阴冷阴冷的,心情也变得比较抑郁。在这样的日子里,老姚也许并不想我想象的那么孤寂冷清吧,毕竟他喜欢看书;也许他的病会慢慢好起来,也许哪一天又能在旧书店意外地见到老姚。雨总不能天天下吧,到时候大家再好好聊一聊。

附  记

这篇小文写于2007年,写完不久,竟意外的在广州路的尚文书店见到了老姚。大家彼此寒暄了几句,话题仍不离南京的旧书店,为这两年旧书业的不景气而感叹。

自然,我不会告诉老姚写文章的事情,也不会更多打听他个人的事情,就像先前一样,否则就太不自然,有些做作了。

曾经的复兴书店

老姚的气色比先前要好,有些红光满面的样子,看来生活得还不错,我的担心似乎多余。尽管不再卖旧书了,但他对书的兴趣并没有减弱。只要都喜欢书,大家隔三差五地总能见到,毕竟南京不大,书店也就那么几家。

再  记

写完这篇小文及附记,转眼又是十年时间过去了,其间多次逛旧书店,竟再也没有见到过老姚,也再没有他的任何消息。

遗憾的是当时没有给老姚拍张照片,不过说到他,脑海里依然有着十分清晰的印象。如果还能遇到的话,肯定能一眼认出来,但问题是,此生大家还有幸遇到吗?

(0)

相关推荐

  • 述古书店夺痴眼

    到长沙市城区网红地标"超级文和友"吃饭,没想到在一个挨一个的小吃店铺里,居然隐藏着一个雅致的书店--述古书店.要不是书店的大门上赫然写作"我们真的在卖书",我还 ...

  • 金陵城里「旧书店」的自我修养

    金陵城里「旧书店」的自我修养

  • 我所知道的北京旧书市场

    大凡在京都掏过书的,潘家园与中国书店想必大都知道的.不过十年前,潘家园可谓是妙不可言的,书市集中东区,分固定摊与流动摊,其中流动摊更是招人欢喜的.而今天的西边流动摊,似乎就不那么让人留恋了.至于中国书 ...

  • 下午去南京出差,办完事驱车去唯楚书店,学...

    下午去南京出差,办完事驱车去唯楚书店,学人书店. 唯楚书店几乎无书可买,只买了三本.其余的书都在学人书店买的.有几本古典著作送朋友. 过去带个万把块钱去买书,还觉得钱不够.现在却感觉无书可买.

  • 苗怀明:一生运命寄旧籍(淘书看世界之三)

    认识花猫(准确地说是花脚猫)是在2002年夏天,当时大家都在天涯社区的闲闲书话版玩,网络售书刚刚起步,花猫是第一批网上售书者. 那时候的花猫与其说是一只猫,不如说是一只鸟,整天唧唧喳喳的,灌水的热情明 ...

  • 苗怀明:印数少的书(淘书看世界之九)

    一本书印数的多少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内容和水准固然重要,书名之类的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珍本禁毁小说大观> 比如萧相恺先生的<稗海访书录>一书,记录其为编撰<中国通俗小说 ...

  • 苗怀明:结缘网络淘旧书(淘书看世界之八)

    四百多张汇款单,两万多元书款,上千册来自四面八方的图书,一批至今未曾谋面的书友以及围绕买书.读书所发生的一系列或庄或谐的故事--这是笔者两年多来网络淘书的一份真实记录,也是一段弥足珍贵的人生记忆. 笔 ...

  • 苗怀明:流落街头的签名本(淘书看世界之七)

    在笔者的藏书中,有不少有作者本人的签名.这些签名本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作者送给笔者本人的,一种则是作者送给别人,被笔者在旧书店里或旧书网上淘到的. 梅节先生题赠笔者<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 ...

  • 苗怀明:琉璃厂的黄昏——对一处人文风景的怀念(淘书看世界之六)

    曾经是古旧书店云集.珍本秘籍叠出的北京琉璃厂不仅盛况早已不再,而且也已逐渐从当代知识分子的视野中淡出,这话可能说得有些偏激或过分,但它确实道出了北京琉璃厂在现时的尴尬生存境地. 昔日的琉璃厂 如今,全 ...

  • 苗怀明:马来西亚淘书记(淘书看世界之五)

            到异国它乡去了近一个月,没带回什么土特产,倒背了一大堆中国旧书回来,我的马来西亚之行也因此算是有了一点特色. 比起前些年,如今出国可是容易多了,即使没有探亲.留学的机会,只要有钱,想到 ...

  • 苗怀明:曾做偷书贼(淘书看世界之二)

    上大学那阵子真的很穷,父亲整天省吃俭用,每月也只能给我寄个二.三十块钱,临毕业前花钱多的时候最多也就寄五十块.在京城这个能花钱的地方,正值能吃饭的年龄,那点在家里看来颇为奢侈的钱加上学校发的助学金,除 ...

  • 苗怀明:线装书的故事(淘书看世界之一)

    在我十年京城求学的生涯中,只见过两个来自广东的同学,老谢就是其中的一个.之所以要如此强调广东,是因为从那个地方来京城读书的人除上海之外是最少的.另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广东属先富起来的地区,那里同学的 ...

  • 苗怀明:奢华背后的凄凉——重读《陶庵梦忆》

    提起<陶庵梦忆>这部书,不少读者脑海中浮现的想必是品茗.赏花.观剧.访古.宴饮之类奢华而不失优雅的场景,这种印象无疑是正确的,有书中的相关内容可证,但它还不够全面和深刻.作为明清时期小品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