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可逆脑血管收缩综合征的研究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比较出血性和非出血性可逆脑血管收缩综合征的特征(RCVS),为揭示机制提供新视角。
本研究共纳入162例RCVS患者,人群平均年龄44±13岁,其中78%为女性。43%患者发生出血事件,包括21例脑出血(ICH),和62例大脑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cSAH)。诱因(如缩血管药物)和危险因素(如偏头疼)在出血性和非出血性RCVS组间,或者亚组间(ICH vs 非ICH,孤立的cSAH vs 正常扫描)的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出血性病变发生在一周内,然而脑梗塞和血管源性水肿是在第二周到第三周间逐渐形成(P<0.001)。尽管所有的ICHs均发生在cSAH之前,但该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P=0.11)。ICH和cSAH的发生早于梗死(P<=0.001),ICH早于血管源性水肿(P=0.009)。血管造影的数据表明所有疾病类型中(ICH,cSAH,梗死,血管源性水肿,正常扫描),远端病变血管收缩程度要比近端血管更明显。孤立梗死灶组患者的近端血管收缩程度更严重,而成像正常组的血管收缩程度显著降低。多因素分析未发现出血性RCVs的独立预测因素,然而,女性患者更易发生ICH(P=0.048),造影显示的血管病变程度可预测梗死(P=0.043)。
ICH和cSAH是RCVS的常见并发症。诱因和危险因素不能预测病变类型,但可能改变中央血管收缩性控制机制,从而导致向心性造影改变。早期出现远端血管收缩与ICH和cSAH相关,延迟的远端血管收缩与梗死相关联。
本研究亦提示诱因和危险因素不能预测病变类型,但可能改变中央血管收缩性控制机制,从而导致向心性造影改变。早期出现远端血管收缩与ICH和cSAH相关,延迟的远端血管收缩与梗死相关联--来自【中国卒中学院app】朝阳医院专家李淑娟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