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到期仿制者入局 眼科“天价药”跌落神坛

随着罗氏的重磅眼科药物雷珠单抗(Lucentis,中文名为“诺适得”)专利到期,一大批生物类似防止药开始进入曾经的“天价”眼科药市场,此类药物的价格有望进一步下降,同时也将激发新一代创新药的研发。

曾经每支售价达1600美元

本周,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正式批准韩国制药商三星Bioepis和美国Biogen公司合作的眼科药物Byooviz,该药物为雷珠单抗的生物仿制药,价格将更加便宜,预计明年6月在美国上市。

雷珠单抗是一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眼科药物,VEGF因子的异常增高可引起黄斑区血管的高渗漏及新生血管的生成,进而引发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黄斑新生血管性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疾病。

作为一种新型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雷珠单抗可通过拮抗作用抑制新生血管生成,降低血管通透性,达到促进视网膜内渗液快速吸收并改善患者视觉质量。

近年来,随着眼疾病患者数量的激增,VEGF也成为国际上的热门靶点。中国已经批准了三款抗VEGF眼科药物,除了雷珠单抗之外,还有阿柏西普和康柏西普,市场呈现“三足鼎立”之势。

雷珠单抗早在2006年就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当年每支售价高达1600美元。2011年雷珠单抗获得NMPA批准在中国上市,首个wAMD适应症于2017年纳入医保。2019年雷珠单抗在中国的销售额达到11.6亿元,这与康弘药业的抗VEGF药物康柏西普2019年的销售额相当。

不过2020年,雷珠单抗全球销售额出现大幅下滑,仅为33.77亿美元,同比下滑近14%,美国市场下滑16%,美国以外市场下滑7%。

在海外市场,雷珠单抗市场份额已经受到了新药的挑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眼科学与视觉科学系主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眼科学与视觉科学专委会主委孙兴怀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雷珠单抗在国外的市场已经显著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再生元和拜耳公司研发的阿柏西普药物,阿柏西普目前在国际上使用最为普遍。

2015年,阿柏西普全球销售额首度超越雷珠单抗,随后二者差距逐渐拉开。2020年,阿柏西普全球销售额接近80亿美元。

2018年,阿柏西普获NMPA批准在中国上市,2019年纳入医保,尽管价格下降,但售价仍然高达每支4100元。但由于国内上市时间较晚,阿柏西普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仍低于雷珠单抗和康柏西普。

仿制药和创新药并肩入局

另一个竞争对手来自诺华,诺华的新一代抗VEGF药物布洛赛珠单抗(Beovu)已经在2019年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眼病。2020年,Beovu为诺华带来了15亿美元的销售额。

今年4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院长瞿佳团队在海南自贸港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完成Beovu在中国的首针注射,与国际同步应用。Beovu每三个月注射一次,与上一代药物相比,减少了患者的就诊次数。

孙兴怀告诉第一财经记者,Beovu可以看作是类似阿柏西普的第二代产品。尽管这款产品在中国的价格尚未正式公布,但业内预计该药物可能又是一款“天价药”。

中国是抗VEGF药物巨大的潜在市场。有数据预计到2023年,我国抗VEGF药物市场规模可以达百亿元。但目前黄斑变性在中国的知晓率还比较低,大量的临床需求未被满足。

今年下半年雷珠单抗的专利到期,阿柏西普的专利也将于三年后到期,中国制药商也摩拳擦掌进入仿制药的开发。目前齐鲁制药的雷珠单抗QL1205和阿柏西普QL1207均处于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的三期临床阶段,有望于今年年底获批;上海联合塞尔也布局了雷珠单抗生物类似药。此外,山东博安和华博生物布局了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

在中国眼底病变疾病治疗领域,也有多家生物药企正在布局抗VEGF的创新药。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正在开展的或已经完成的VEGF靶点有关黄斑变性的申报数据至少有18条以上,涉及信达生物、百奥泰、三生国健、荣昌生物、齐鲁制药等一批制药企业。

其中百奥泰的BAT5906在wAMD等适应症方面处于临床二期;三生国健发自主研发的重组抗VEGF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近期也进入了二期临床试验。信达生物则在布局创新双抗药物的研发,目前该公司的抗VEGF以及抗补体双靶点特异性重组全人源融合蛋白正处于临床一期。

业内认为,未来两到三年内,大批抗VEGF靶向药物将陆续上市,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和康柏西普均可能出现替代产品,市场竞争还将更激烈,抗VEGF药物的价格体系也将会受到冲击。

百奥泰近期公告称,尽管BAT5906是新一代抗体药物,但鉴于患者的依从性,已上市竞品和其他潜在竞品可能会拥有先行者优势,BAT5906可能在未来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对于VEGF单抗的研发热潮,孙兴怀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抗VEGF药物相对过去的眼科治疗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新药,但是从目前来看,它对于新生血管类的疾病治疗效果仍然是治标不治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