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的镜像:打通了穿越时空的电话,那声“喂”就像“我想你”
可以叫镜像,也可以叫同款吧,毕竟一模一样还是挺难的,当时的旗袍终归是定制的,但是由于时代流行与偏好的存在,依然留下了许多可以让我们连线的空间。
橱窗内外的对话
有一些博物馆里的藏品,身边小伙伴也有,于是就形成了橱窗内外的对话。
这是一件大约1920s末1930s初的旗袍,衣身仍然保有A字型,袖子已经变得平直,长度也不像30年代的长旗袍,所以显得娇俏可人。博物馆的灯光有点失真,实际上是穿着者身上的紫色,颜色也十分清新又迷人。
上面分属于三件不同的旗袍,最上面的是香港历史博物馆的藏品,中间是苏州丝绸博物馆藏品,最下面是私人藏品。由于拍摄的光照原因,实际上三件的颜色都是一样,是非常耐看的卡其色。
这三件的花纹都是通过织造工艺营造出来的,所以低调而富有韵律感。其中私人藏品那件还形成了大方的菱形格的样式。
拥有一件博物馆同款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虚荣心上都是莫大的满足,不过由于老旗袍属于年代不算很远的藏品,这种可能性就被放大了。
我个人不觉得收藏价值会因同款而放大,毕竟博物馆的藏品万千,撞一两个还是很正常的,但是这种原本只是隔着玻璃凝视的距离感变成了具有质感的触摸和穿着,在体验上是拉近了空间与时间的隔阂。
荧屏里的虚实世界
除了博物馆,其实更多我们对于旗袍的美好印象建立是来自于荧屏里的那个世界。由于隔着曾经的模糊的影像、隔着时间的光晕,所以能看到一些类似设计的就令人激动不已。
尽管荧屏里的世界并不一定真实,但是我们却很喜欢追求那份明知道虚幻的模样。和姬友聊天的时候,我说我是电视养大的,小时候夜晚一人在家的时候就很爱看电视,曾经还特别相信武侠世界的存在。
上面那几款只是面料图案相似,比如《花样年华》那组里实物是一件1940s末的,还没有立体剪裁。而《花样年华》里其实是向50s、60s香港时期采用立体剪裁的旗袍致敬。勾勒出玲珑而妩媚的女子形态,成为许多人爱好旗袍的理由。下面这件绿色的便是60s的,拥有比荧幕里更令人沉醉的真丝质感。
50s、60s这种被我们俗称为“港工旗袍”其实更符合现代人对旗袍的期待,这个专题专门写过了,见《最后的繁荣:绝世审美的尖胸旗袍》
画片里的斑驳旧影
除了这些,最令人激动大概就是获得一件与老画片、老照片里类似的实物了,仿佛久久未能接通的长途电话那头传来一声陌生而亲切的喂,听起来就像是“我想你……”
本来平淡无奇的衣服,仿佛因为那个画片里的斑驳旧影而平添了许多温暖的气息。
香港历史博物馆的那个长衫展里,还有一些以人物为单位的展出,展出一些明星或名媛的旗袍,让我们通过衣服去看到那个人的灵魂。
世界上另一个我
旗袍的同款说难找也不难,说好找也不容易,因为这种定制的东西,出现相似款,还是令人感到十分雀跃的。
我一直觉得,一件事要有趣肯定是你总能从它身上产生好奇又总能在它身上发现新奇,爱好就是这样一件事。
特别说明:
本文旨在示范爱好中的人如何获得全新的乐趣,文中所有“同款”参考系为面料、花纹、廓形等其中一项或几项,并不表示两者为一模一样!
本文配图得到@-渊渟岳立- @杳岚_mrj @熊掰棒 @梅朵梅朵儿 @偽風雅 等人的大力支持,一个大大的么么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