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消失的岗位:八斗站里“推”火车

  (记者 黄云波)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般来说,火车司机都是在前面负责带好头,但是有的司机却不是这样,他们要在车尾负责“推火车”,这是怎么回事呢?在焦柳铁路广西三江境内,有这样一群专职“推”火车的人,他们长期驻扎在偏僻路段的小站上,而今年,将是他们在这个岗位的最后一年……

  今年49岁的邓雄明就是其中一员,在柳州机务段运用二车间八斗补机段工作已经有20年了,邓雄明说,所谓“推”火车,是形容他们从事的“补机”工作,而“补机”就是给货运火车增加动力的机车。

  对于满载货物的比较长的货运列车来说,在遇到坡道等特殊情况时,牵引动力常常会达不到指标,就需要增加一辆列车,辅助增加动力。

  焦柳铁路是纵贯我国南北的第二大铁路干线,货运量比较大,在三江县境内的八斗车站与湖南境内的牙屯堡车站,虽然是焦柳铁路线上的两个小站,但是就在两站相隔的30公里内,却几乎全是坡道,所以超过1800吨的货物列车行驶到这,就会动力不足无法前行,必须在车尾加挂一个火车头往前助推,才能使货运列车继续行驶。

  邓雄明说,“我是1994年开始开火车,1999年开始开补机,还有6年就退休了”,回顾这份干了半辈子的工作,邓师傅笑着说,“我也是老司机了。”

  凌晨3点,早春二月的三江气温只有1℃,不少人都已经熟睡,可对于邓师傅来说,发车前的准备工作才刚刚开始。

  还有两个小时要发车了,计算着时间,在食堂匆匆吃一碗面条,邓师傅和徒弟陈晨就要去火车头检查车轮情况。

  “仔细”是这份工作最重要的,邓师傅反复说,“因为这段路弯道很多,坡很陡,这就对火车的车轮安全性要求比较高,我们检查就要更仔细,防止中途出现故障。”在例行检查的20分钟里,邓师傅从车头绕到车旁,还钻到了车底一点一点的敲打,丝毫不敢怠慢。

  检查完毕,记者跟随邓师傅爬上火车头,发现座位上除了他的行车日记本,还有一个特殊的装备——防毒面具。当记者问到这个防毒面具什么时候戴上的时候,邓师傅只是笑笑,“等会你们就知道了。”

  凌晨5点,邓师傅驾驶火车头准时出发,变道之后行驶到一列货车尾部停下,徒弟陈晨随后下车检查挂接处,再用灯指挥邓师傅将火车头挂接到货车尾部,这一上一下的配合十分默契。“我带过十几个徒弟了,对他们我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希望他们工作更细致一点。”

  挂接成功后,货车在火车头的推动下缓缓开出了八斗站,一路经过37个隧道,邓师傅根据坡道的不同,时不时调整油门杆。别看他操作得驾轻就熟,但实际上,凌晨驾驶火车其实并不简单,“因为视线有阻碍,精神状态也不好。视线的困难要靠集中精力来调整,精神状态的困难就只能站起来才能克服了。”

  货车行驶一段时间后,陈晨拿着电筒来到狭窄而充满噪声的机房,他需要仔细检查每个设备的运转情况。

  在快接近2500米长的牙己隧道时,邓师傅提醒记者带上防毒面具,因为经过隧道的时候,内燃机车排出的大量浓烟散不去,就会灌进车厢里,强烈的刺激味会影响司机操作,所以必须要戴上防毒面具。这样的隧道还有一个,就是路段里最长的彭莫山隧道,5608米长,通过需要6分多钟。

  进入隧道,记者闻到了邓师傅所说的刺鼻的气味,气味浓郁而怪异,而且容易令人头昏,记者赶紧把防毒面具戴上了。

  过完隧道,邓师傅马上打开车窗透气,等进入下一个隧道前,他又马上关上车窗,带上防毒面具。在火车从八斗站到牙屯堡一来一回要两个小时,往返经过四次长隧道,邓师傅就需要反复戴四次面具。

  回到机务段已经是上午7点,邓师傅和徒弟检查好车头情况就下车回公寓休息,等待下一个班次的轮岗。他们的上班时间随着“补机”的规律而定,每次当班的时候,都要轮3次左右,平均4-5小时一班,休息3-4小时,又继续轮值。

  辛苦而又规律的工作,邓师傅年复一年地坚持下来。不过,邓师傅说,这样的规律明年就要打破了。2018年,焦柳铁路开始实施电气化改造,到2020年将实现全线电气化,电力机车“上线”,那就意味着补机机车“下岗”,而驻扎在八斗站里戴着防毒面具的“推”车司机们,也将开启新的征程。

  对于变化,邓师傅并不畏惧,他已经做好了准备迎接挑战:“我已经考到了电力机车证,只要电力机车一上线,我就立马可以上岗。对于这条线路,对于补机我有很深的感情了,路边经过的每一段风景我都很熟悉,所以我会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

  风里、雨里、一直在车里,

  四季光阴流转,飞驰的是沿途的风景。

  过去,补机司机们是铁路上孤独的“骑士”,远离普通人的生活,仔细、坚忍,默默肩挑责任……

  未来,邓师傅们将是新兴岗位上的“排头兵”,融入运输方式的新变革,怀揣经验与能力,学习新知识,迎接新挑战。

  我们也默默期望和祝福,邓师傅们的未来越来越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