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讲透伤寒论疾病“传”“变”

看下面的字眼  “伤寒一二日”、“二三日”、“四五日”、“五六日”。看到这些字眼你有何感想,仲景在向我们表达什么信息?你深入思考了吗?还是说仅仅看了看。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5)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270)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335)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

...

【原文】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

【原文】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335)

【原文】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5)

【原文】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

【原文】伤寒三日,阳明脉大。(186)

【原文】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271)

【原文】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270)

【原文】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99)

【原文】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358)

【原文】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讝语。(218)

【原文】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鞕,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下利后,当便鞕,鞕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384)

【原文】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78)

【原文】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347)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

【原文】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147)

【原文】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原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

【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讝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212)

【原文】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135)

【原文】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56)

【原文】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357)

【原文】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349)

【原文】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346)

【原文】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146)

【原文】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333)

【原文】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269)

【原文】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2)

【原文】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343)

【原文】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338)

【原文】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去故也。(278)

【原文】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繋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鞕者,为阳明病也。(187)

【原文】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260)

【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8)

【原文】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鞕,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汤主之。(174)

【原文】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讝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107)

【原文】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160)

【原文】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136)

【原文】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336)

【原文】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341)

【原文】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342)

【原文】伤寒十三日,过经讝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鞕,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105)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104)

【原文】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332)

太阳病在第一日,阳明病在第二日,少阳病在第三日。

【原文】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

【原文】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5)

【原文】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270)

【原文】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184)

【原文】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8)

 阳明病则是“始虽恶寒,二日自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显现出阳明的特征,终于“三日阳明脉大”,成为典型的阳明病,阳明经直接感受外邪叫--正阳阳明,阳明经脉直接被风寒邪气所伤, 阳明经的阳气被郁, 但是阳明是主里的,也就是说阳明的阳气, 它的作用部位是在人体的內部, 所以阳明经脉受邪以后它这个病程持续时间很短, 邪气可以迅速循经入里化热、成实,而形成阳明的热证和腑实证。因为阳明的阳气, 它不走表,它走里。至于少阳病的口苦、咽干、目眩,则多出现于第三日,这从“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反面证明:伤寒三日脉不小,就要出现“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阳病。少阳本经直接受邪,其原因是“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也就是气血虚弱,正气不足,邪气乘虚而入。血弱气尽,即气血虚弱不足,导致邪气入里。

      人体感受外邪发生以后,总是无时无刻不断地变化,不断地去传变。传变关系是六经病中病证之间的发展变化关系。传,指病情循一定的趋向发展;变,指病情在某些特殊条件下,疾病发生性质改变,一般有“传”就有“变”,故往往传变并称。六经辨证主张疾病之传变,决定于感邪之轻重、正气强弱和医护之当否、或传或不传,或循经传,或越经传,或直中,或合病、并病,灵活多变。


传变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太阳多血少气,为三阳之长,其气浮于外,故尺寸俱浮,是邪气初入皮肤,外在表也。当一二日发,风府穴名也。项中央,太阳之脉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是以上连风府,其经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故病头项痛腰脊强)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阳明血气俱多,尺寸俱长者,邪并阳明,而血气淖溢也。太阳受邪不已,传于阳明,是当二三日发,其脉侠鼻者,阳明脉起于鼻,交额中,络于目,阳明之脉,正上还出系目,系身热者,阳明主身之肌肉,针经曰:阳明气盛,则身以前皆热,目疼鼻干者,经中客邪也。不得卧者,胃气逆,不得从其道也。内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内经曰: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少血多气,春脉弦,尺寸俱弦者,知少阳受邪也。二三日,阳明之邪不已,传于少阳,是当三四日发,胸胁痛而耳聋者,经壅而不利也。高文庄本作脉从巅入络肾,还出别下项,夹脊抵腰中,凡太阳传至厥阴,自表至里,其汗下,必因次第,有不经三阳,便自少阴太阴厥阴者详后,则各依本经治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三阳受邪为病,在表法当汗解,然三阳亦有便入腑者,入腑则宜下,故云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按府字,素问作藏字理胜。盖府为阳,藏为阴也。又况传阳明者,非入腑而何?)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阳极则阴受之,邪传三阳既遍次,乃传于阴经,在阳为在表,在阴为在里,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阳邪传阴,邪气内陷,故太阴受病,而脉尺寸俱沉细也。自三阳传于太阴,是当四五日发也。邪入于阴,则渐成热,腹满而嗌干者,脾经壅而成热也。)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少阴肾水也。性趋下,少阴受病,脉尺寸俱沉也。五日太阴之邪不已,至五六日则传于少阴也。是少阴病,当五六日发,人伤于寒,则为病热,谓始为寒而终成热也。少阴病,口燥舌干而渴,邪气入里,热气渐深也。活人云:经云:一二日少阴者,谓国中病时,便入少阴不经三阳也。大抵伤寒发于阳,则太阳也。发于阴,则少阴也。凡病一日至十二三日,太阳证不能罢者,俱治太阳,有初得病便见少阴证者,宜攻少阴,不必先自巨阳。盖寒入太阳即发,热而恶寒,入少阴,即恶寒而不热)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缓者,风脉也。厥阴脉微缓者,邪传厥阴,热气已剧,近于风也。六七日发,以少阴邪传于厥阴,烦满而囊缩者,热气聚于内也。〔娄〕烦满,谓少腹烦满也。下文云,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谓向者囊之缩者,今复病少腹之烦满,故令微下也。)此三经皆受病,已入于府,可下而已(三阴受邪,为病在里,于法当下,然三阴亦有在经者,在经则宜汗,故云:已入于府者可下而已。经曰:临病之工,宜须两审,按已入于府二句,恐是阳明经条下之错简。盖素问不如此说,但曰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盖三阴经,汗下温三法,俱有不特可下而已也。)

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则荣卫不行,腑脏不通而死矣!(阴阳俱病,表里俱伤者为两感,以其阴阳两感,病则两证俱见,至于传经,则亦阴阳两经俱传也。始得一日,头痛者,太阳,口干、烦满而渴者,少阴,至二日,则太阳传于阳明,而少阴亦传于太阴,身热谵语者,阳明,腹满不欲食者,太阴。至三日,阳明传于少阳,而太阴又传于厥阴,耳聋者,少阳囊缩而厥者,厥阴水浆不入,不知人者,胃气不通也。内经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云不知人三日其气已尽,故死矣!谓三日六经俱病,荣卫之气不得行于内外,腑脏之气不得通于上下,至六日腑脏之气俱尽,荣卫之气俱绝,则死矣!按太阴可传于少阴,少阴不可传于太阴,逆故也。此说未善,盖太阳为膀胱,少阴为肾,肾与膀胱为合,太阴为脾,阳明为胃,胃与脾合,少阳为胆,厥阴为肝,肝与胆合,阴道从阳,譬之妯娌,但以。夫年为次,不以己齿为序也。)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太阳主表一日,则太阳受邪,至二日当传阳明,若脉气微,则不传阳明,胃经受邪,则喜吐,寒邪传里者则变热,若颇欲吐,若烦躁,脉急数者,为太阳寒邪,变热传于阳明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伤寒二三日,无阳明少阳证,知邪不传,止在太阳经中也。)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四日,表邪传里,里不和则不能食而呕,今反之,故知不传阴,但在阳也。)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患身凉和者,何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三日少阳,脉小欲已也。(论见口苦舌干)其不两感于寒,更不传经,不加异气者,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歇也。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也。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也。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患精神爽慧也。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行其经尽故也。若欲再传经者,针足阳明使不传则愈,六七日脉至,皆大烦而口噤、不言躁扰者,必欲解也。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此为阳去,入阴故也。若过十三日以上不间(间谓病已)尺寸陷者大危,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旧坏证而治之,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为温疟(尺寸俱盛,先热后寒,宜小柴胡,先寒后热宜加桂,但寒柴胡加桂姜汤,但热白虎加桂汤,有汗多烦渴、小便赤涩、素有瘴气及不服水土、呕吐甚者,五苓散)

(0)

相关推荐

  • 论《伤寒论》中“传经”与“转属”

    <伤寒论>中有"传经"之说,在论中称之为"传"与"不传":论中还有一种"转属"或"转入" ...

  • 伤寒论道

    <伤寒论>: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这条内容是什么意思呢?自古注解各不相同.现在不谦真人注解如下: 根据& ...

  • ​十一、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腹)〔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原文147

    ​十一.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腹)[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原文147 [郑论] 按少阳证,法当和解,汗.下皆在所禁之 ...

  • Redis为什么变慢了?一文讲透如何排查Redis性能问题 | 万字长文

    Redis 作为优秀的内存数据库,其拥有非常高的性能,单个实例的 OPS 能够达到 10W 左右.但也正因此如此,当我们在使用 Redis 时,如果发现操作延迟变大的情况,就会与我们的预期不符. 你也 ...

  • 一文讲透腰椎运动力学特征与相关疾病关系

    主要来源:<脊柱动态重建技术> (主译:王华东 李忠海) (主审:侯树勋 海 涌) 作者:杨 明 大连医科大学 李忠海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脊柱运动是一种复合运动,由各运动节段运动整 ...

  • 一文讲透华为战略规划

    版权声明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书享界(readsharecn) 作者:宋军,华为管理培训部特聘教授.资深顾问.原华为产品线开发部部长和人力资源部部长: 点评:郭海,中 ...

  • 一文讲透(五泻心汤)-中焦脾胃病常用方

    泻心汤来源于伤寒论,是治疗脾胃,胃肠疾病常用方,如辩证准确,效如桴鼓. 1.半夏泻心汤 组方: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党参.炙甘草.大枣. 2.生姜泻心汤 组方:生姜.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党参.炙 ...

  • 专题丨自然地理答题模板,一文讲透

    启迪慧想 地承千古人文,理蕴万事精神.启迪慧想:专注高中地理教学,精品一轮.二轮课件,精选专题习题,助你的教学和学习一臂之力!164篇原创内容公众号 湘说地理 新课标,新理念,新高考,新课堂311篇原 ...

  • 专题丨人文地理答题模板,一文讲透

    湘说地理 新课标,新理念,新高考,新课堂311篇原创内容公众号 匠心地理 诸位可爱的地理粉,匠心地理长期致力于图解真题,手绘地理,电子制图,原创PPT等实用地理资源的打造.走进匠心地理,我们一起学地理 ...

  • 一文讲透丨策略是什么?

    藏锋丨第28篇文章 阅读提示丨2658字 5分钟 福利预告:文末有3个彩蛋! 因为我们的定位是"策略人的一站式干货APP",所以经常被问到--策略到底是什么? 于是,这篇文章就应运 ...

  • 一文讲透丨策略的五大类型

    藏锋丨第30篇文章 阅读提示丨4088字 10分钟 福利预告:文末有3个彩蛋! 之前我们讲了策略的定义,这次我们来谈策略的划分.策略可根据不同维度划分为不同类型,此次我们从企业业务的角度对策略进行区分 ...

  • 一文讲透画线取点的难题

    同样的取柱和画线,为什么有的取高量柱的顶,有的取高量柱的腰,有的取高量柱底呢,这是很多人学了几年,还是没有解开的问题,看完了下面,相信您全明白了 请看图 请看图中的 A是高量柱,到1为止.量柱都没有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