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十三品】 汉李君通阁道摩崖
纵横专刊
石门十三品石刻艺术
丁酉正月,书画纵横先后推出《心经》、《千字文》专刊,各十五天。自今日推出《石门十三品石刻艺术》,共十天。以微信公众号分专题系列性推出历代书画文献,旨在引导所好者重视传统文典,承笔墨、重修身,文以载道。
2008年,书画纵横推网出过《石门十三品石刻艺术展》,当时由蔡副全先生担任学术主持,本刊主要以此为基础,再次整理编辑而成。
陕西汉中石门是指是我国最早的人工隧道,称石门隧道,也是世界第一条人工开凿的人车通行的山体隧道,距今天已近2000年的历史。北魏《石门铭》云:"穹隆高阁,有车辚辚。……千载绝轨,百辆更新",如实描绘了石门通车的盛况。
石门汉魏十三品石刻即分布在隧道内与褒河一侧山体外。1960年文物普查统计,在石门故址的石刻有104种,仅石门内壁就有34种,在众多石刻中,以13种汉至南宋时代的石刻出类拔萃、蜚声古今,世称石门汉魏十三品。
70年代初,国家修建石门水库,为保护文物,将这批石刻分凿切割下来,粘合 原状后,现陈列于陕西省汉中市的古汉台博物馆大厅内。
原石门隧道远景 旧照
分凿切割后现场一 旧照
分凿切割后现场二 旧照
陕西汉中市古汉台博物馆 旧照
⊙汉石门颂
⊙汉李君通阁道摩崖
⊙汉杨淮表纪
⊙汉题字四品:玉盆 衮雪 石门 石虎
⊙曹魏 李苞通阁道题名
⊙北魏 石门铭
⊙南宋 鄐君开通褒斜道释文及题记
⊙南宋 山河堰落成记
⊙南宋 释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题记
汉李君表记
汉李君通阁道摩崖
东汉永寿年间(公元155年)刻于石门隧道内壁。
上宽40厘米,下宽43厘米,高70厘米。
隶书,7行,行10—13字不等,凡50字。
今在汉中市博物馆。
03
据考证,《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摩崖于东汉永寿年间(公元为155年)刻于石门隧道内壁。呈不规则四边形,上宽40厘米,下宽43厘米,高70厘米。隶书,7行,行10—13字不等,凡50字。系李君承修褒斜道,使“行人蒙福”,故时人为文记此事,并记述其爵里、仕迹等,故亦称《李君表记》,简称《李君表》,还称为《右扶风李禹表》《永寿残刻》《李寿表》等。
《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摩崖,刻石历经千余年,为泥沙所封闭,无人知晓。此摩崖最早为略阳县知县王森文于嘉庆年间发现。在1814年秋访碑时得见。在他的《游石门记》一文中提到“笔画亦近《杨君表》,疑亦汉隶”。在清陆绍文的《金石续编》有此记载,并照录了《李君表》,共70字,即“右扶风丞楗为武阳李君讳禹字季杰,以永寿元年始解大台政,由其安平之处,万民欢喜,行人蒙福,君故授益州从事,再举孝廉尚符玺郎巴郡朐忍令,换汉中成固令,迁宜禾都尉。”后又半个多世纪掩埋于苔藓之下。同治十三年(1874),褒城教谕罗秀书发现。其所著《褒谷古迹辑略》有其发现的《游石门记》一文。所载此刻录文共68字。即“右扶风丞楗为武阳李君讳寿字季休,以永寿元年中始解大台长,由其修阁道忧勤,民欢喜,行人蒙福。君故益州从事,再举孝廉尚书,改授云安君朐忍令,换汉中郡□□宜禾都尉”。
现《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摩崖因石质剥落,笔画残泐,现在几不能识。现存拓片仅有50字,照录于下:
“右扶风丞□□(楗为)武阳李君讳禹字季杰,以永寿元年中□解大台政,由其□□□□□□欢喜,行人蒙福,君□□州从事,再举孝廉尚□□□□郡朐忍令,换汉□□□□宜禾都尉。”
《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摩崖现已经属于残刻。此刻石字迹多漫漶,但书法结体方整,隶法古拙质朴,行字参差错落,有自然不拘之意趣。石门摩崖研究专家冯岁平先生总结更为精当,他在《石门十三品》一书中说《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书法承续《石门颂》之风,唯书写较随便,似不经意而为之。整个章法有列无行,大小参差,疏密相间。其笔法则有恣肆之意,又有雍容方正之处,看似不经意,实则气韵神通。”也因此,《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摩崖被称为汉代摩崖的精品,列为“石门十三品”之第四品。
汉李君通阁道摩崖 欣赏
近拓《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摩崖
近拓《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摩崖局部之一
近拓《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摩崖局部之二
近拓《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摩崖局部之三
近拓《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摩崖局部之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