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清晨,有多少双眼睛睁开,就有多少个世界醒来
普鲁斯特说:“每天清晨,有多少双眼睛睁开,就有多少个世界醒来。”
世界在每个人的眼中都不尽相同,每个人清晨醒来要面对的世界也只属于他自己。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清晨的阳光是和煦轻柔、通透稀薄的,看上去像是不那么浓稠的颜料,轻轻揭开夜的面纱,把世界涂抹得清新明丽。诗人在清晨到一座古寺中散步,山林和寺院在清晨阳光的笼罩下,更显宁静肃穆,让人身处其中而忘却尘嚣。
弯弯曲曲的小径通向幽深之处,禅房就掩映在幽深的花木丛中,尽显古寺的清幽之美。走在这样的环境中,也自有一番趣味。在对幽境的探寻中,诗人的心也会变得更加清静。我们向外探寻,其实就是为了更深入地走进自己的内心。
清晨的山色格外明媚,让飞鸟也感到愉悦。水潭空明澄澈,在水潭边照见自己的影子,顿时俗念全消,心净无尘。“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诗人不是鸟,又如何知鸟之乐?其实是他从中得到了自然的乐趣。这是一种顿悟,是一瞬间的领会。就在临潭照影的刹那,诗人照见了自己的内心。
这首诗的尾联不仅留下了余韵,也留下了余音。万籁俱寂,只有钟声回荡。回荡在山寺中,更回荡在诗人的心灵深处。读罢此诗,我们好像也听到了从山寺中传来的幽远的钟声。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汉乐府《东光》云:“早行多悲伤。”温庭筠这首写旅途早行的诗,在首联就奠定了羁旅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基调,流露出漂泊的失意和无奈,略显悲凉。叮当的车马铃声,仿佛是在奏响他的客行之悲。
鸡鸣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清光;板桥落满清霜,印着先行客人的行行足迹。颔联两句是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将眼前之景信手拈来,毫无修饰之痕,犹如自然天成,画面感很强,读之如在目前。
颈联中的“枳花明驿墙”一句更是绝妙。黎明时分,天只是蒙蒙亮,墙边白色的枳花看上去更显眼,给人清新明艳之感。
中间这两联诗看似与客行之悲没有关系,反而让人读之有清新明快之感,其实蕴含着清寂孤苦之意。尾联以昨夜梦境中的故乡情景作结,首尾相应,可谓情感、结构圆融。
早行
宋·王观
鸡唱催人起,又生前去愁。
路明残月在,山露宿云收。
村店烟火动,渔家灯烛幽。
趋名与趋利,行役几时休。
一个“催”字,说明诗人是很不情愿起这么早的。因为诗人起这么早不是要像常建一样“清晨入古寺”,而是为了“趋名与趋利”,为了世人眼中的名利而奔波。但这也不是诗人内心真正想要追求的,所以才会不愿早起,一睁眼就发愁。
或许清晨所见之景能给诗人些许安慰。残月照亮山间小路,叶云散尽,山头清晰可见。几缕炊烟袅袅升腾,几盏灯火幽幽闪烁。这样的情景让诗人不禁叩问自己,追名逐利的意义在哪里,为此而奔波真的值得吗?何时才能停下奔忙的脚步,寻一处人间烟火度过余生呢?
这个愿望过于奢侈,但我们可以在清晨获得片刻的宁静。如梁实秋所说:“清晨走到空旷处,看东方既白,远山如黛,空气里没有太多的尘埃炊烟混杂在内,可以放心地尽量地深呼吸,这便是一天中难得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