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向人圆,图话中秋---书画纵横中秋节特刊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元旦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在这个历史悠久的节日里,不仅有拜月、团圆的习俗,更有许多绮丽的故事传说、诗词咏叹,为其增添许多浪漫色彩。

古往今来,我们与祖先共沐在同样的月光之中,而这轮皎洁皓月也照亮过无数文人墨客的心灵,让他们怀有胸臆,用笔抒发,为后世留下了众多吟诵中秋的书画精品,值此中秋佳节来临之际,纵横小编特意整理了书画纵横论坛里的部分作品以飨读者,让我们在这喜庆的节日之中,共同怀古品鉴。

汉墓画像石《嫦娥奔月》,南阳汉画馆藏

“嫦娥奔月”的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到了汉代,这个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不过汉以前的嫦娥多称为“恒娥”,汉代因避汉文帝刘恒名改为嫦。该画像石的画面左方刻有一月轮,内有蟾蜍;其右刻嫦娥,人首蛇躯,头梳高髻,身着宽袖长襦,后拖曲尾,双手前拱,面向月轮作飞腾状。背景中散布九颗星宿,饰以云气,体现着鲜明的汉代文化特色,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和深刻的意味。南阳汉画像石中多有刻日轮、月轮、月食、玉兔、星宿的画面,它们与文献中的记录交相辉映,体现了汉代的天文观念和人们的信仰。

晋 王献之 中秋帖 故宫博物院藏

《中秋帖》行书。纸本。3行,共22字。纵27厘米,横11.9厘米。故宫博物院藏。传为晋王献之(344—386年)书。根据笔法及文字看,应是宋代书画家米芾临摹王献之《十二月割至帖》中的部分文字。“中秋”二字最早出现于《周礼》之中,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这件以“中秋”命名的法帖,现仅存3行22字: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虽然断句未达成共识,但表达思念的情感隐现其中。在中国书法史上,《中秋帖》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合称“三希”。

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五代 周文矩(传) 仙女乘鸾图 故宫博物院藏

《仙女乘鸾图》,无作者款印,此图旧题签以及对幅清耿昭忠题记均言为五代周文矩所作,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一鸾凤于薄云淡雾中振翅飞鸣,其背上一仙女正茫然回首目视身后的一轮圆月。画家将仙女回眸之一刹那所显露出的怅惘之情刻画的生动传神,使本来单调的景物变得极富情趣并给人以想像力。仙女的眼神原无形,然作者却利用它使圆月和鸾凤之间产生一种内在的呼应关系,使画面具有气脉贯通的完整性。画家通过描绘仙女的衣带向后飘举暗示出无形的风力,并以此表明鸾凤疾翔时的速度与强烈的动感,与圆月之间形成动与静的对比。

关于“乘鸾”,古代有“萧史弄玉,乘鸾跨凤”的传说,后世以萧史和弄玉为夫妻恩爱和美的象征,并生发出关于乘鸾仙女的很多想象。唐代亦有广寒宫“素娥乘鸾”的传说。这幅作品中的乘鸾仙女令人浮想联翩,尤其是后面的满月,突出了天界或广寒宫的意味。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仙女的造型越出了隋唐时期仕女画丰腴健壮的体态,表现出女性身材比例合理,造型匀称的特点。此图旧签题以及对幅耿昭忠的题记均言作者是五代周文矩。周文矩受南唐后主李煜颤笔书法的影响,喜以瘦挺颤掣的笔法入画,线条多转折顿挫,刚中有柔。此图线条工谨精细,如春蚕吐丝,柔中见刚,与周文矩的用笔特点不符,因此,它应是宋代佚名画家所作。

传五代 无款 浣月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绢本设色,轴,纵:77.2厘米,横:50.4厘米。明月倚天,皎洁莹灿,曲栏庭院,虬松苍郁,梧桐欣茂,蕉叶挺翠。尚有芙蓉、蜀葵、雏菊等花竞吐芬芳。院中奇石上,蟠螭泻水,激荡池中月影,一衣着华丽的妇人似为其所惑,正举起双手掬水,只见天上明月一轮,妇人手中亦反映出一轮明月,两月交映,极富诗意。旁有女侍或临案焚香,或捧物,或抱琴。

本图旧传为五代人作,而图中妇女穿着以及焚香女侍腰间所戴的长柄宫扇等物,确有五代北宋遗意,不过背景林木描绘则透露出南宋后期的风格,推测本图可能是南宋或元代时人据旧稿所绘,但是作者对于画中人物的表情以及眼神表现得非常生动,特别是那名贵妇人低垂双目,专心注视着手中明月倒影的表情以及略带忧愁眼神的模样,让人看了不禁回味再三。

除“赏月”外,“拜月”亦是中秋时节宫廷与民间的重要习俗,从“秋分祭月”这一古老帝王祭祀活动演化而来——《周礼》言“圭璧以祀日月星辰”,即春天祭日、秋天祭月。至隋唐,盛行“拜月”风尚,宋代之后更具规模,明清时加入了功利性的世俗愿望。如今我国各地还遗存有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在民间,因月属阴,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这件绘画清晰地展现了中秋之夜女子“拜月”的情景——盛装妇人,手捧明珠,欠身欲取水涤珠;侍女或临案焚香,或捧奁,一派富丽祥和的景色。

宋 米芾 中秋诗帖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简称《中秋诗帖》),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关于“月神”的神话,在唐代出现新内容——月宫中除了嫦娥、蟾蜍、玉兔外,又增添了吴刚这一人物,体现出唐人的浪漫主义情怀。米芾在《中秋诗帖》中引用了“吴刚伐桂”这一典故,谈到若非吴刚日复一日不停砍伐桂树,快速生长的桂枝必定撑破月轮,以此暗喻仕途常为人阻,才华无法施展。诗文之间还有两句批注“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体现着米芾对书法的严谨态度。

宋徽宗赵佶 闰中秋月帖 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法帖是对中秋月的吟咏:“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夜助婵娟。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咏篇。”诗文从与中秋相关的桂花、月亮等因素中生发出美好之意,营造出关于月夜的独特意境。对于中国传统文人来说,借物抒情是其抒发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法,作为皇帝又是典型文人的宋徽宗,亦少不了这种情怀。这幅法帖用笔刚健挺拔又不失妩媚,尽显帝王之书的华丽之美,又与诗境相合。

宋 马和之 月色秋声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明月高悬,激流有声,岸边老树摇曳落叶。一人席地坐虎皮之上临流独饮,沉吟幽思,旁立一僮子侍候。无款印。左上方赵孟頫行书李白题宛谿馆诗“白沙留月色,绿树助秋声”五言诗二句,款署“子昂”,钤“赵氏子昂“朱文方印。这一完美的概括,更增加了诗情画意。

宋 马远 月下把杯图 天津博物院藏

马远《月下把杯图》,页,绢本设色,纵25.7厘米,横28厘米,该作品体现了马远山水画独特的风格:变五代、北宋以来的全景式山水画为“截取式山水”,取边角小景,小中见大,世称“马一角”,虽非大山大水,却意象精微,韵味悠远,体现了马远在两宋山水画风转变上所做出的贡献。这件作品笔力劲利硬朗,构图简洁有力,画面右上题诗“相逢幸遇佳时节,月下花前且把杯”,其后亦有楷书“人能无着便无愁,万境相侵一笑休。岂但中秋堪宴赏,凉天佳月即中秋”。

明 沈周 十四夜月图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

沈周《十四夜月图》,卷,纸本设色,纵30.4厘米,横134.5厘米。在这图卷的后面,有两首他自己做的诗,反映诗、画一体,典型的文人经验。如此将诗书画三者结合的作品,可以理解沈周备受赞赏的理由。

这幅画构图精密正确,而且画面与留白部分几乎是相等比例的。右面是有着树木、小屋和人的小丘坡;左边一片深远的空间里,青白的一小轮明月之外,空无一物。右边的部分极具特征:强而有力的手笔,惯有的粗线勾勒,暖色寒色交互运用的色调全幅皆是,从几何模式的板样土坡开始,任何形物都被整齐地配置着。以瓦和藁禾作屋檐,三面用土摒围着庭院的庄稼房舍之纵、横、斜的线条,柳树芭蕉及三株落叶树,柴垣和曲坡、餐桌、餐具、仆人,背着脸的主人和客人,都不只是机械性地被描绘着,看画者容易发现其运笔及线条的质感。这里有沈周特有的,令人捉摸不定的地方——“不死之客”的鹤在餐桌旁边的一角熟睡。再把眼睛放在空间的部分移动,用一句话来涵盖月光的质感——以墨涂成的夜空中闪着银光,微泛着的光——被捕捉得恰到好处。他在土坡的方向上安排茂密的树木和柳树,但为了使他们看起来有远的效果而加以缩小,然而实际上是在画的最前面部分。是在近处呢?还是在远处呢?观画者和画的位置关系会变成怎样呢?这大概不是处于物质世界中的我们以知觉所感受得到的月光所能散发的特殊效果吧!

这种体验浓缩表现在最后的两首诗里。当中有一首如下:“壶中有酒且自乐,舒庵况是吾故人?酒政有律无哗宾,递歌李白问月句。青春白发同不及,且卷酒波连月吸。舒庵与我六十八,更问中秋赊四十。”

明 沈周 有竹庄中秋赏月图

沈周《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卷,整卷由画面与书法两部分组成,画面高34厘米,长 135.5厘米,书法部分高34.5厘米,长895厘米,高头大卷,可称沈周书画作品中的煌煌巨制。

画面描绘的是沈周(1427~1509)在其居所“有竹庄”内的平安亭与友人中秋饮酒赏月时的情景。山水清胜,竹树桥亭,明月高悬,景致幽静。书法部分则是沈周满怀激情,以七言律诗的形式,兴致勃勃地抒发其与浦汝正等友人中秋赏月时的复杂心情。该卷画作笔墨雄健老辣,格调疏简苍劲,意境清幽高旷,具有粗沈山水画的特点。书法则结体严整,笔法沉着稳健,苍劲老练。整卷书画诗文相映成章,堪称诗、书、画三绝。据诗中“老夫老及六十年,更问中秋赊四十。”句可推知此卷为沈周于成化二十二年即1486年六十岁时所作。据学者研究,沈周在五十八岁时始号“白石翁”,与此卷书法卷末所钤“白石翁”一印正相吻合。

根据历代著录,沈周曾多次表现其与友人在有竹庄中秋赏月的画作。如波士顿美术馆藏《十四月夜图》卷,该卷纵30.5cm,横134.6cm。卷后有沈周再题诗和祝允明题诗,并经孙艾、罗小川、程正揆、吴谔、吴桢等递藏。该卷左方自题“十四月夜”四字,卷后有七言歌行一首,中有“舒庵与我六十人,更问中秋赊四十。”之句,当与《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卷为同年所作。

明 文徵明 中庭步月图 南京博物院藏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以文人月夜访谈为主题的创作并不少见,此图为代表作品之一。画面表现了画家与来客小醉后于秋天庭院中赏月话旧的雅会,寂静而明亮的月光,携无限情思,于画面之上浮现,并赋予中国画以新的图像内涵——与现实生活很近的亲切和悠闲。这也反映了当时士人高雅的生活情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明中晚期,苏州地区发达的经济、市民阶层的兴起、相对宽松的社会氛围,让文士的生活愈加清雅而闲适,园林、家居等意象成为此时文人画自觉表现的主题。

明 唐寅 嫦娥执桂图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唐寅《嫦娥执桂图》,纸本,设色,纵135.3厘米,横58.4厘米。唐寅,字伯虎,擅山水、人物,诗书俱佳。其人物画工写兼擅,师承传统,线条清细,色彩雅丽,造型准确。唐寅的仕女画法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线条细劲,设色妍丽。一种笔墨流动,挥洒自如。画中嫦娥,用清丽圆细的笔触描绘其脸、手和胸。而衣裙、披肩、腰带多以飘举方折之笔出之,这种方圆兼施的笔法,增强了这位少妇轻移莲步的动态美。设色浅淡,年久有褪,益见清雅。这幅作品中描绘的月宫仙子嫦娥,裙带飘拂,神形温婉,如月光般皎洁优雅,一扫孤寂之态,多了一份美好。

明 杜堇 祭月图 中国美术馆藏

对大自然有着崇拜、敬畏之心的古人,在祭祀天地、鬼神等活动中,不敢怠慢月神,于是就有了祭月仪式,意在消灾祈福。周代,祭月成为完备的礼仪制度中重要的一项,并称“祭月”为“夕月”。这幅《祭月图》描述的便是中秋夜人们面月设祭案,案呈月饼、月果等圆形供品,对月拜祭的情景。

明 戴进 月下泊舟图

轴,绢本,水墨淡彩。纵59.5厘米,横42.5厘米。美国明德堂藏

明 戴进 月夜访友图 日本东京根津美术馆藏

明 陶成 蟾宫玉免图 绢本设色 纵205厘米,横105.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明 陶成《蟾宫玉免图》,纸本设色,纵193.2厘,横106.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蟾宫,即月宫。传说月中有蟾蜍而得名。李俊民《中秋诗》云:“鲛室影寒珠有泪,蟾宫风散桂飘香。”此图绘高大桂树下兔子的不同姿态。其中一白兔前左脚提起,仰头凝视前方,另外两只灰兔旁立,顾盼生姿。兔子造型凖确,生动传神。图中桂树枝繁叶茂,湖石、巉岩岌立,树下绿草如茵,群芳争艳,这可能就是作者想像中的蟾宫景色。用笔工细,一丝不苟,构图丰满,但繁而不乱,意境清幽。款“弘治乙卯秋云湖陶成写,时在辽左”,钤“云湖陶成”印一方。按“弘治乙卯”为公元一四九五年。

明 佚名 对月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轴,绢本设色,纵:149.7厘米,横:78.2厘米。顾名思义,《对月图》诠释的是唐朝诗人李白《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意。这幅画的作者旧传马远,但却是一件明人的作品。画家利用「对角」的构图,将诗人与明月放在左右相对的位置、彼此呼应。诗人坐在盘石上,高举酒杯,对着高悬天际的明月畅饮,周围空气笼罩在一片夜雾之中。面对幽茫的空间,使观者产生一种浪漫的感性经验。

近景的树石框围出人物活动的平台。描绘山石「斧劈皴」的笔触与大片水墨刷染融合,树上的枝叶和藤蔓用笔疾速如草书,而人物衣纹则是短促带有颤抖的笔法。以上这些特征皆与浙派戴进十分接近,因此可能是出自戴进或其弟子的一幅杰作。以李白《月下独酌》为题材,在明代浙派十分流行,这幅《对月图》是其中最早的作品之一。

明 张路 月下醉渔图

清 陈枚 月曼清游图之“琼台赏月” 故宫博物院藏

中秋“赏月”的习俗由古代“祭月”演变而来。隋唐之后,人们对月亮的认识褪去神秘色彩,带有欢娱性质的中秋“赏月”“玩月”风尚盛行,相传《霓裳羽衣曲》的诞生便与唐明皇赏月有关。至宋代,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文人的赏月更多了一种感物伤怀。明清之后,中秋赏月风俗更加兴盛,很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点塔灯、走月亮等特殊风俗,明代中秋节还变成了妇女归宁节、团圆节。陈枚的这幅画作与其他11幅画作是对清妃嫔一年宫廷生活的整体呈现。在这幅八月中秋赏月图中,除了表现后宫女性的生活状态之外,亦能看到她们在富贵闲逸宫苑生活下的精神世界。

清 郎世宁绘“雍正十二月圆明园行乐图”之八月赏月

此组板画共有十二幅,以珐琅彩绘画雍正与其子女在圆明园内共享天伦之乐的场景。内容以十二个月份来展示,场景宏大,人物和建筑浑然一体,绘画细腻,无一败笔。板画胎质洁白坚致,结构紧密,细腻似玉,酥油般滋润的釉面散发出庄重典雅的皇室气息。以姜黄色基调为主线的处理方式张扬地传达历代皇帝所持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念。这一切都显示了清代御窑器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十二幅珐琅彩瓷板组画所展示的圆明园风光让我们依稀看到了已经消失的圆明园原来的真实面貌。八国联军的入侵,使圆明园再也不可能复生。然而人们通过这套瓷板画可以领略中国古代园艺工程的伟大。圆明园中的经典建筑也许可以就此永远保存在中国国人的脑海中。

清 袁江 秋庭赏月图

清 蒋溥 月中桂兔图

近现代·齐白石《丹桂双兔》图

历代文学作品常将玉兔喻为明月,有“金乌西坠、玉兔东升”之说。这幅图为齐白石罕见画兔题材的作品,他以兔及中秋时节的桂花,来表现中秋时节的特色。作品构图错落有致,墨色酣畅,桂花用大写意完成,墨色酣畅,以浓墨绘出叶脉,再用金黄色点染表现怒放的桂花,色墨浓淡适宜,相映成趣。金黄的桂花树下两只兔子悠然自得,其态可掬,实属白石老人罕见画兔题材作品。  

张大千 1929年作 蟾宫折桂

近现代 任率英 嫦娥奔月

任率英是中国现代连环画家、年画家、中国画家,擅工笔重彩人物画,多以民族英雄、古典小说、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为题材,长期从事中国画、新连环画、年画创作。他的连环画《嫦娥奔月》出版后广受大众喜爱。

书画纵横网编辑整理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