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庐】古时候的粽子
古时候的粽子
文|潘姝苗
“白白糍粽美,青青米果新”。端午、粽子,这两个字眼在国人心中,已成为文化传承的符号,具有无限魅力。
粽子的发展与时俱进,各朝各代各有特色。南宋陆游“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道出了那时的粽子是“以艾叶浸米裹之”。清代林苏门“一串穿成粽,名传角黍通。豚蒸和粳米,白腻透纤红。细箬轻轻裹,浓香粒粒融。兰江腌贵,知味易牙同。”把火腿粽子的内外搜罗写尽,教人垂涎欲滴。查慎行笔下“清暑初交殿角风,又传节物近天中。灵符旧系千丝缕,玉粒新颂五彩筒。青箬香分菖叶绿,银盘光射石榴红。”描绘当时宫廷用高丽贡米制作粽子的情景,看着都奢华。
粽子,不仅是吃食,也是情感的寄托。清代谢墉在京城做官时,念念不忘家乡的粽子,“玉粒量米水次陶,裹将箬叶苎丝韬。炊余胀满角,剥出凝成纤纤膏。土俗清明供祀暮,诗家端午吊离骚。年年令节春徂夏,丙舍南瞻念母劳。”诗里不仅有粽子的制作工艺、形状滋味,而且包含游子着对远方母亲和故土的思念之情。
粽香,在舌尖缠绕,在心底绵延;粽子,在传承中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让人流连。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