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苑寻芳】林从龙:诗词的表现艺术(5)

林从龙:1928年出生,湖南宁乡人,大学学历。1949年参军,1958年转业。在部队和地方历任编辑、副主编、主编。历任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原文史》主编、《中州诗词》主编、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国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世界汉诗协会名誉会长、河南诗词学会会长、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诗词月刊》顾问、《中国当代诗人词家代表作大观》编委会顾问、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学术顾问、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诗词的表现艺术(5)

意境浅谈

意境,也称“意象”或“境界”,是诗人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把生活反映在作品中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来源于客观外界,是客观外界在诗人头脑中的反映;但是,它又饱含着诗人的政治激情、生活实感和美好理想,比实际生活更美,更集中。春秋代序,物换星移,国家的盛衰,园囿的兴废,人事的升沉,生活的顺逆,都会触动诗人的心灵;而景物,则常常是激起感情波澜的触发剂。诗人的崇高理想、真挚而强烈的感情与客观景物猝然结合,就会产生意境。如刘禹锡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元微之的“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不言兴亡,而兴亡之感溢于言外。这就是在“情与景会,意与象通”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境。

意境,既然是诗人的理想与感情同客观景物相统一而产生的境界,因而读者可以通过诗人的诗句展开想象的翅膀,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进而领会诗人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境外之味。如陆游《咏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于谦《石灰吟》中的“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用象征的手法,创造了志士仁人在艰危的时刻为国家、为民族而献身的境界。

意境是感情与景物的结合,也就是感情与形象的结合。我们只要浏览一下古代灿烂的诗歌长廊,这种形象可以说俯拾既是——大至壮丽的山川,小至优美的庭院,都会使人游目骋怀。且看王维的《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里,诗人给我们的不仅有江流山色相互映衬的和谐美感,有“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的雄浑气象,而且诗人“吞吐山川之气”的广阔胸襟。一“接”一“通”,把我们引进了一个“茫忙九派流中国”的空阔境界;一“中”一“外”,引起了我们无限的遐想与沉思。

意境对于诗歌来说既然如此重要,因此,它自然成了诗歌的基本审美范畴。真诗同假诗,就看它有无意境;诗的感人程度,取决于意境的浅深。王国维说:“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不管古体诗、格律诗和自由诗,还是今后创造民族化的的新体诗,都不能离开这个规律。那些乍看文采斑斓,读后索然无味的宫体诗,是无意境可言的。如“凤屏鸳枕宿金铺”、“兰麝细香闻喘息”一类的句子,真可谓“秀而不实”。相反,象《敕勒歌》中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有“中州万古英雄气”。这说明,好的诗都是以意境取胜,在平淡无奇中见功夫,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而不是“铺陈列绣,雕缋满眼”。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貌有不足,傅粉施朱”,那是令人生厌的。

比喻和联想

比,在《诗经》六义中是属于表现方法的一种,历代谈论它的人很多。宋代的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北风》中的“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就是用北风雨雪比“国家危乱将至,气象愁惨”。朱熹的这个解释无疑是对的。不过,他没有进一步指出:要使比喻贴切、精到,即让彼物和此物神似,有一个作者善于联想的问题。英国十五世纪的哲学家霍布斯说:“有时候,事物之间相似的地方是常人观察不到的;谁能观察到,人家就说他‘聪明’。 ‘聪明’在这里指 善于想象’。”比如杭州的西湖,不少诗人歌咏过它,有的把它比为明月,有的把它比为珍珠。但这些都是从西湖的静态去观察而设比的,是直观,是形似。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则不然,他从西湖在晴、雨中的景色变化,联系到美人西施在“浓抹”与“淡妆”后的不同风姿,因而为西湖塑造了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形象: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和西子的这种神似之处,要发现并不容易,需要诗人惊人的想象力。凭借这种想象力,诗人可以从同一事物中发现不同的特征,并且不受外在因素的束缚,去恰当地选择一些与该事物的某一特征有神似之处的事物来作比。按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话说,就是“随意把自然界分开的东西联合,联合的东西分开”,“在事物中造成不合法的配偶和离异”。经过这样一比,被比的事物就能更加清晰而形象地印入读者心中。北宋诗人黄庭坚的“渴雨芭蕉心不展,未春杨柳眼先清”,北宋词人秦少游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都是在设喻上善于联想的例证。当夏日炎炎,芭蕉的嫩心因缺乏雨露滋润而团缩,酷似愁人的心情那样郁闷不展;在寒冬过尽,杨柳的幼芽因阳回气暖而萌生,恰象美人的睡眼初睁。飞花的轻盈,本可用“雪”、“霰”等彼物来设喻,如虞景明的“杨花如雪扑征衣”,也是好句;但为突出其“自在”的特征,诗人却想到了毫无拘束的“梦”。微雨的纤细,本用“丝”、“线”等彼物来比方,“雨丝风片”这一成语,就是用丝来形容细雨的;但为了强调“无边”,诗人却想到了“愁绪茫茫”这一形象,把雨丝和愁丝联系起来。这种“不合法的配偶和离异”,正是看出诗人的慧心,那种由此及彼的联想能力。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于联想的诗人,还可用一事物的不同特征来比喻同一对象: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

同是“江月楼”,既有处处随人的特征,又有“暂满还亏”的规律,词人以它“相随无别离”和“团圆是几时”的两个不同方面作比,来描述自己同妻子的别情,不仅贴切,而且缠绵有致。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说:“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作者可以凭其慧心慧眼从人们外在的音容笑貌,内在的喜怒哀乐去发现与彼物具有相似特征的方面,设喻的范围是很宽的。但是,他又说,标准只有一个:“以切至为贵。”这些话,道出了比喻与联想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我们欣赏诗歌和运用比喻,都有启迪作用。

再谈联想

要使诗的主题深化,新意迭出,善于联想是至关重要的。1988年在湖南岳阳看龙舟赛,当时写诗的人不少,但都离不开对竞赛场面的描述,对屈原遭遇的不平。熊鉴的一首则别开生面,他从竞赛上的“输赢”联想到政治上的“输赢”。屈原与上官大夫那场斗争,究竟谁输了?谁赢了?诗的尾联他这样写道:“今古上官魂在否?换来一起看输赢。”一个“魂”字,说明残害忠良的上官之流的阴魂不散。这种历史的厚度,大大增强了诗的力度。观今鉴古,确有启迪作用。熊鉴不愧是一位善于联想的诗人,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有人死后捐心的消息后,马上联想到社会上有丧心病狂的人应该换换心,写了这样一首七绝:“能教枯木又回春,死后何妨再利民。恨不生心千万颗,便施天下丧心人。”

关于严子陵的钓台,历史歌咏者甚多,对严子陵与汉光武的评价也甚不一致。宋代的范仲淹认为“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对两人都全盘肯定。今人金定强则从“钓”字上展开联想,想到“沽名钓誉”这一成语,写出了这样两句:“手中各有竿千尺,君钓江山我钓名。”用严子陵的口吻,道出了他和汉光武各自的内心。

胭脂井,是陈后主与张丽华躲藏敌兵的处所。清代诗人叶敬昌从“藏”字上想开去,想到“金屋藏娇”这一典故,妙句便自然跳了出来:“君王别有藏娇地,一线新开井底天。”寓庄于谐,对陈后主的荒淫误国作了有力的针贬。

费长房缩地法,是历史的传说。一位为离情所困扰的清代诗人杨敬琛忽然异想天开,写了一首《费长房缩地》,尾联是:“借与离人同一缩,更无别赋写江淹。”看来是一种幻想,却表现了一片痴情。

这些作品的成功,当然与作者的生活积累、诗词素养等有关,但善于联想,则是成功的一大“诀窍”。构思一首诗的时候,首先要告诫自己:不要炒冷饭,要出新意,力争发前人所未发;然后大胆展开由此及彼得联想,找出贴近时代生活的切合点,再遣词造句。这样,十有九成。

“诗以意为主,以气为辅,词藻章句为兵卫。”信然!

超人的联想力

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说:“王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 。”作者用王昭君和西施这两位美人的严妆、淡妆与粗服乱头三种仪态,来分别比喻温庭筠、韦庄和李后主的不同词风,确实十分贴切。我们只要将下列三首《菩萨蛮》作一比较,便可一目了然。

温庭筠这位花间派的鼻祖,词以浓艳见称,他的一首《菩萨蛮》是: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金碧辉煌,确可称为“严妆”的代表作。

韦庄的《菩萨蛮》则是另一种风格:

红楼别夜堪惆帐,香灯半夜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平易中见真情,以“淡妆”名之,甚为妥贴。

李后主的词,其所以用“粗服乱头”喻之,是因为他驰聘自如,驾轻就熟,不假装饰而自工。他也有一首《菩萨蛮》: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晌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

许昂霄说此词“情真景真,与空中语自别”;潘游龙也赞其“结句极俚,极真”,都指出了它的动人之处。

以美人的不同仪态来比喻不同的词风,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需要有由此及彼得超人联想力。


商丘诗词学会

商丘诗词学会是商丘唯一一家在商丘作家协会领导下成立的专业诗词类官方组织。旨在普及诗词格律知识,学习诗词创作技巧,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建设美好精神家园。

顾   问:李传申(释然)

会   长:徐永学 李智信

副会长:徐建华 侯公涛 章宗义 刘成宏 徐泽昌 王文正 李辉民

秘书长:徐泽昌(兼)

副秘书长:邓芳修 李山松 朱光伟 黄 灏 王继峰 乔宇振 杨正伟

欢迎全国各地的诗友踊跃赐稿,邮箱:shangqiushici@163.com,设有新闻信息、诗词人物、诗林撷英、才女芳华、自由花香、诗词课堂、商都书画、佳作点评、当代诗话等栏目。

【新朋友】请点击图片右上方蓝色“商丘诗词学会”关注,并点击查看历史消息。

【老朋友】请点击右上方分享到朋友圈。

(0)

相关推荐

  • 谈诗十讲

    李世瑜 第一讲  写诗要重意境 初学写诗者,好堆砌词藻,结果华而不实,不能感人.何因?主要是缺乏生活,东凑西拼些华丽词句,当然不能感人了.请看唐人<月夜>: 更深月色野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

  • 写诗立意要大胆想象

    大胆想象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的创作:同样没有想象也没有诗的艺术欣赏.历代诗论.诗话中说明丰富想象最常举的例子是: 李白<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可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在这里, ...

  • 月夜景色,冷艳绝美|每日一诗

    诗词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 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 ...

  • 摄影修图如何提高审美:看片没用,应明白眼睛与情感的原理

    上一篇讲了朱光潜先生的 "理性逻辑" 美学,详解详解链接:摄影修图如何提高审美:看片子没用,应该明白眼睛与情感需要什么才能满足 今天讲一下宗白华先生感性的美学,先生认为美是艺术与人 ...

  • 【诗苑寻芳】林从龙:诗词的表现艺术(12)

    林从龙:1928年出生,湖南宁乡人,大学学历.1949年参军,1958年转业.在部队和地方历任编辑.副主编.主编.历任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原文史>主编.<中州诗词>主编. ...

  • 【诗苑寻芳】林从龙:诗词的表现艺术(11)

    林从龙:1928年出生,湖南宁乡人,大学学历.1949年参军,1958年转业.在部队和地方历任编辑.副主编.主编.历任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原文史>主编.<中州诗词>主编. ...

  • 【诗苑寻芳】林从龙:诗词的表现艺术(10)

    林从龙:1928年出生,湖南宁乡人,大学学历.1949年参军,1958年转业.在部队和地方历任编辑.副主编.主编.历任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原文史>主编.<中州诗词>主编. ...

  • 【诗苑寻芳】林从龙:诗词的表现艺术(9)

    林从龙:1928年出生,湖南宁乡人,大学学历.1949年参军,1958年转业.在部队和地方历任编辑.副主编.主编.历任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原文史>主编.<中州诗词>主编. ...

  • 【诗苑寻芳】林从龙:诗词的表现艺术(8)

    林从龙:1928年出生,湖南宁乡人,大学学历.1949年参军,1958年转业.在部队和地方历任编辑.副主编.主编.历任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原文史>主编.<中州诗词>主编. ...

  • 【诗苑寻芳】林从龙:诗词的表现艺术(7)

    林从龙:1928年出生,湖南宁乡人,大学学历.1949年参军,1958年转业.在部队和地方历任编辑.副主编.主编.历任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原文史>主编.<中州诗词>主编. ...

  • 【诗苑寻芳】林从龙:诗词表现的艺术(6)

    林从龙:1928年出生,湖南宁乡人,大学学历.1949年参军,1958年转业.在部队和地方历任编辑.副主编.主编.历任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原文史>主编.<中州诗词>主编. ...

  • 【诗苑寻芳】林从龙:诗词的表现艺术(4)

    林从龙:1928年出生,湖南宁乡人,大学学历.1949年参军,1958年转业.在部队和地方历任编辑.副主编.主编.历任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原文史>主编.<中州诗词>主编. ...

  • 【诗苑寻芳】林从龙:诗词的表现艺术(3)

    林从龙:1928年出生,湖南宁乡人,大学学历.1949年参军,1958年转业.在部队和地方历任编辑.副主编.主编.历任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原文史>主编.<中州诗词>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