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鑫博士:身体“上热下寒”怎么办?
0
身体“上热下寒”怎么办?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附语音)-精华篇-之七十一。(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並,良醫弗為。故陽畜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
(接前文)“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并”就是互相交通的意思。“良医弗为”,意思就是虽然良医有妙法,但是不好用,就是不能去帮助他解决问题,叫做“良医弗为”。再往后“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当”在古代通“挡”,“隔”就是阻塞,“蓄”就是储蓄、寄存的意思。这段话连起来就是与上文的“上下不并”是呼应的,如果“邪蓄阳分”,邪气蓄积阳分,“积而不行,阳亢无阴,其病当死”,这个时候阳就会亢上,阴气不能与阳相交集,阳在上阴在下,阴阳一分离,其病当死。
正常人的身体应该是阳在下阴在上,阳气往上升,阴气往下降,水火既济。阴阳分别代表水火,水往下走,火往上走,水火一既济,身体健康。要是阳气在上面,阴气在下面,水火一分离,其病当死,讲的是一个疾病规律的意思。所以说,“盖即上下不并之谓也”,因此是上下不交通的意思。“何以验之?”如何通过这个临床来验证呢?其实就是“阻塞不通,则其证耳”,就是上下阻隔不通,这就是证验。这个时候“阳气当隔,隔者当泻”,要是上下不交通,中间阳气蓄积,底下阴气下行,这个时候问题出现在中间,也就是所谓的中焦。这个时候应该怎么样?“隔者当泻”,就应该把中焦打通。(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泻”就是疏通的意思。而这个时候没有打通,叫做“不亟正治”,“亟”就是及时、急速的意思,这时候没有及时进行正确的治疗。“粗乃败之”,“粗工”就是那种医术粗浅的医生,把这个病给治失败了,叫做“粗乃败之”。所以,这段话连起来就是说病邪留的时间长了,就会内传而变化,若到了上下不交通这种阶段,虽然有“良医”也没有办法了。所以阳气蓄积也会导致身体死亡。因为阳气蓄积、阻隔不通导致的,就应该用疏通的泻法,如果不迅速地给以正确的治疗,那么“粗工”,就是说这种庸医,就会让患者正气败亡而死亡。
全文的意思就是讲病要及时给予正确的治疗,不能够不治疗。尤其是这个病阳气蓄积的时候——这个阳气蓄积的“阳气”不是“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的阳气,也不是“阳气者,大怒则行气绝”的阳气,也不是“阳气者,烦劳则张”的阳气。这些阳气是指的正气,而此处的阳气指的“阳蓄积”,指的阳盛这种内热或者是阳热的病邪,蓄积的时间太久了而导致的疾病,导致死亡。这个时候“阳气蓄积当隔”,挡隔在中焦,这个时候应该疏通,应该泻。邪实则应该泻,正虚应该补。这时候就应该疏通,疏通了之后,身体就能好。要不疏通的话,“粗乃败之”到最后就失败,这个人可能就死了,这是古代的一种对于临床现象的描述。
你会发现,现在很多人都有一个不好的身体状态,叫做“上热下寒”,上面是热的,下面是寒的。表现就是眼睛上火,嘴上火,耳朵还上火;火气都在头上,眼睛上火,两眼红;耳朵上火,耳鸣耳聋,有的人感觉耳朵里像蝉鸣,有的人感觉轰隆隆,总之,就是耳朵响;鼻子上火有鼻炎,容易流血。嘴上火长口疮,外面上火长嘴泡;眼睛、耳朵、鼻子、嘴都上火;还有的人上火是长在头上,头发里边有火疖子;有的人长在脸上,脸上长痤疮。(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总之,这个火气是往上走的,大家想想有没有上火上到脚后上的?没有。有没有上火上到腿肚子上的?没有。所谓的火都是往上走,上面是火,底下对应的是寒。结果肚子特别凉,稍微一吃点凉东西,就腹泻;腿特别凉,脚特别凉,腿脚到了冬天特别凉,穿棉鞋,穿厚厚的靴子都感觉到特别冷,浑身怕冷,尤其是腿、腰、肚子怕凉;脸上、鼻子上、眼睛上还上火;心还热,晚上还睡不好觉,心烦;脚还凉,晚上夜尿还特别多。原因实际上很简单,那就是上热下寒,热为什么下不来呢?是因为中焦阻隔。所以,“阳气当隔”,就挡在中焦了,挡住了下不去了,这时候怎么办呢?“隔者当泻”,这个“泻”可不是让腹泻,吃点药让腹泻的意思,“泻”是疏通的意思,把中焦的气给疏通。
《伤寒论》中有一张药方就是专门治疗类似的病,病机也是类似这样的情况,叫做半夏泻心汤。已故的北京中药大学有一个著名的老教授叫董建华,董建华喜欢用半夏泻心汤来治病。他用半夏泻心汤治好了很多类似这样的病。比如说失眠、健忘,上火,上热下寒等等的这种病都特别多,这就是董先生的这种思路。在他的临床著作里边专门讲过,他的医论、医话,医学经验里面喜欢用半夏泻心汤。
这些老中医到了晚年用的方子都不一样,董建华先生喜欢用半夏泻心汤。我的师爷刘渡舟——我的导师是傅延龄教授,傅延龄教授是刘渡舟先生的学术继承人,从辈份上来讲,刘渡舟先生是我的师爷。我师爷刘渡舟老先生,喜欢用小柴胡汤。他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老教授,是伤寒派的宗师,他喜欢用小柴胡汤。还有的老中医,像赵绍琴,是温病学派的宗师,他用温病的很多方法来治疗肾炎。(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会发现他用的那些药平正轻灵,都是小方子,治病的效果也非常好。他喜欢用荆芥、防风这些“风药”来疏通气血而治疗肾病。还有不同的老中医,像西安有一位老中医叫麻瑞亭,到了晚年就喜欢用下气汤来治病。我在临床上也用过下气汤,就是把气往下引,有茯苓、陈皮、法半夏、白芍、杜仲、何首乌,这些补肾的,还有丹皮清肝火的这些药。他运用的就是黄元御的思路,就是让中气斡旋,让气往下沉,来治疗很多种疾病。这就是不同的中医有不同的门派。
身体“上热下寒”的原理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接前文)我们再往后看,“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所谓的征兆指的就是象征,外在表现的意思。火性炎上,它属于热。水性润下,属于寒。一个热一个寒。所以写《素问注证发微》的马莳注解为:“言水火之寒热,彰显阴阳之征兆也。”就是用水火之寒热来彰显阴阳外在的征兆。这就这句话也很好理解。阴阳的外在征兆就是水和火。 (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后世医家,比如赵献可、薛立斋、张景岳,他们都喜欢论述一件事,叫做水火命门,也叫做水火肾阳。这样的一个水火的理论,一个是研究东西,一个是研究南北。气机升降那就是研究东和西,左和右的问题。水火命门理论就是研究上下的问题,南北的问题。就是另外一套中医的学术,叫做水火命门理论。
水火命门理论在道家的丹道里也阐述的非常多。道家把水叫做姹女,火叫做赤儿。赤儿姹女,它两个要想见面的话,必须用中宫,中宫就是所谓的黄婆,中宫就是中焦脾胃来做接引,这个叫“赤儿姹女,黄婆为媒”,中焦就是牵线搭桥。在丹道里边把它叫做中气,也叫中宫。 (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在《黄帝内经》里,把它叫做中气,叫做脾胃、天枢、神机,这个词儿是非常多。像《黄帝内经》是比较早期的中医学的著作。到了后世像这些不同的医家,像我刚才讲的,像薛立斋、赵献可、张景岳,甚至是朱丹溪,李东垣,他们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都有各自的想法,各自的发挥。这个理论叫做水火命门。
水火命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以后要是有时间的话,整篇给大家阐述。所以水火就是阴阳之征兆,我们看到自然界的水火,就想到人体的水火,人体的水火就是肾和心。你想想看,要是水火不既济的话,身体就出问题了,就是心肾不相交。像现在我在门诊上遇到大量的失眠的患者,失眠的患者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水火不相既济,就是所谓的心肾不交。心火在上面,肾水在下面,火属于热在上,水属于寒在下,他二者之间要互相交济才行。就是说居于上面的火要潜下来,往下走。居于下面的水,要往上润,往上走,所以这水火二气产能相交,一相交身体才能好。
你看我们健康人就头脑清醒,丹田足底温暖,这就是正常人。水火要是不相交的话,火在上头下不来就变成上热。水在下面上不去,就下寒,叫做上热下寒,这种患者非常多,就是说上面还上着火,嘴里还上火,长口疮,牙疼,眼睛红、耳鸣,口周长一些火疖子,鼻子上经常长痤疮,头脑哄哄的,一天到晚还头晕,嘴里边还有味,这都是上热。 (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下寒就是脚还凉,小腹丹田还虚,没有劲,不温暖。手脚还冰凉。像我们看到有好多女生都是这样,就是宫寒,痛经,月经有血块,手脚冰凉这些这些都是什么?这叫下寒。上面是热,底下是寒。这叫什么呢?要是往简单说,叫做水火不能既济,要是往深里说,其实就两个问题,一个是心肾不交,另外一个是脾胃运化功能差,就是中焦,我刚才讲的中焦的黄婆为媒,他没当好这个媒,没有把水火让他上乘,让他下炎,都没有,让他在中间堵住了。
所以这个上热下寒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中焦脾胃运化不好,湿气特别大。你看舌苔都是边有齿痕的。脾胃不好,消化运化功能差,就是说吃饭吃那些粗茶淡饭,没有味道,就喜欢吃刺激性的食物,因为他不吃刺激性食物,没有胃口,脾胃消化能力比较弱;另外一个,肚子这个地方可能会胀气,中焦脾胃也就是在我们人体上,就是肚脐以上,心口窝以下,这个位置为中焦。 (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就是中焦这地方,经常堵,像吸口气,正常的人能吸到丹田,中焦脾胃瘀阻的人,他吸不下去,就闷在胸口了,就下不去了。这个脾胃也不好,胃口不好,大便要么黏湿,要么不成型,要么便秘,要么好几天一次,总之这个消化系统有问题。这样一来的话就容易产生上热下寒的这个临床表现。
我们在临床上怎么治呢?第一个就是给他开脾胃,给他降心火,给他补肾水。这样一来的话,心火一降,脾胃一开,肾水一养,那么这三者合在一起,这个人嘴也不上火了,眼睛也不冒火了,脚底下也温暖了,气也足了,这就是治疗的方法。所以我们看《黄帝内经》这些原文,你看着看着就会想起临床来。这就对了,看《黄帝内经》,你得一边看经文,一边脑子里脑补很多画面,第一个脑补的画面就是大自然的画面。因为他讲天地讲最多,天地阴阳之道,四时,四气调神等等,这讲的都是天地,对吧?大自然的这些画面脑补出来。
另外一个讲《内经》的时候,你得把临床中的现象,还有人体的生命科学的这些内容给他脑补出来,这些规律都给他呈现出来。这样一来你就觉得很有味道,看《黄帝内经》很有味道。(未完待续)
保持“不上火”的秘诀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誌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鹹勝苦。”——《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接前文)我们再往下讲,“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变动在《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里边讲的比较的多,其他各个篇章里边提到的非常少,肝木在变动为握,我上次讲的小朋友筋特别强的人握力就大,随着年龄的增大,握力就逐渐减少,很多人到临终的时候就是撒手西去,握力一点都没有,手就完全张开了。变动是五脏当中的一个特别的变化,五行的对应只有在《黄帝内经》里边有,其他经典里边都没有提及。(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比如火生心木生肝,这些可能在其他经典,比如《淮南子》《吕氏春秋》或者《白虎通义》里边都有,但是像这种特别深的东西,像在变动为握,在变动为忧,他就没有了。你像在心这个系统里边是在变动为忧,什么意思?就是在情志当中的变动是属于忧喜,只要是有忧就有喜,这两个东西会影响到身体的内脏。
“在窍为舌”,我们还记得肝木开窍在哪里?开窍为目,在眼睛。心开窍在舌,尤其是舌尖,你可以看出来这个人的心火到底大不大。“在味为苦”,这一点挺重要,有的人每天早晨起床嘴里边都发苦,有一些肝脏问题的患者,还有一些焦虑性患者,肝郁气滞的患者,这些人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先喝杯温水,先漱漱口,就是昨天睡一晚上觉感觉嘴里边特别的苦,有味道,这就是在味为苦,苦为火之味,所以只要上火之后,嘴里都是苦味,上火之后,嘴里容易起口疮,嘴角容易烂,这些都是火的表现,因为“火曰炎上”,身体很有意思,火总是往上走,比如眼睛上火了,眼就红了,觉得嘴里上火了,长口疮了,长溃疡了。(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脸上火了,脸上长包了。眼睛上火了,眼白是红的。耳朵上火了,耳朵耳鸣了。还有的人耳朵一上火,耳朵里边还流脓水,这些都是上火。鼻子上火,鼻子流血,鼻腔干燥。肾中之火走哪?肾中之火走牙,牙疼,牙出血,牙龈发炎,这些都是上火,但要注意,火为什么喜欢往上面走,有没有一上火,脚上长了一个疔疮,没有。
一上火为什么不往腿肚子上走,往脚后跟上走,总是往上走,总是集中在头部?有没有人说我一上火,我胳膊疼,我一上火,腿肚子转筋,我一上火,脚面疼?没有。火都是往上走的,都喜欢集中在头部,所以古人就发现这个特点叫做“火曰炎上”,所以清火的这些药都是清利头目耳鼻的,白菊花清肝火,他清眼睛,白菊花吃了之后不仅眼睛舒服了,嘴里边也没有味了,这鼻子好像也通气了,因为白菊花疏风清热,把鼻腔当中的火也清出去了,吃了白菊花之后,耳朵也没那么鸣了,我只是举白菊花这个的案例,我们在临床上就就知道这个道理,有的时候用菊花、桑叶、竹叶、金银花这些配合在一起做一个小方子,然后一吃之后头部耳鼻的火都能清掉,为什么?其实火都来源于一个火,大家注意都是心火,心主火,心要是不焦虑,不着急,能上的了火吗?(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古人有句话叫做“心静自然凉”,只要没有心火,其他的火都不容易往上走,相反心火大了之后,所有的火都带着往上走,就相当于头部这个地方中间有一个灯芯,灯芯只要点燃了之后,头里边只要火一点着了之后,火有可能从眼睛往外冒,从鼻子往外冒,从嘴往外冒,从耳朵往外冒,头上有七个孔窍,从七个孔窍都容易往外冒,因为脑子里边有一团火,这团火是谁着上来的,就是心火着上来的,所以用中药调理,不是单纯的清哪个窍,打个比方,就像灯笼一样,把中心当中的火苗灭了之后,这七个孔窍的火全熄了,这就是他的治病原理,所以有的专家清心火喜欢用黄连、黄芩,我们学《伤寒论》就知道张仲景清心火超简单,三黄泻心汤,用黄连、黄芩、大黄,不管是在鼻子里的火,还是在耳朵的火,还是在嘴上的火,还是在舌头上的火,只要是七窍的火全给你撤下来,因为把中间的火给浇灭了,七窍是冒不出火来的,就是这道理。
我们学《黄帝内经》,学习经典的时候要带着一个什么思维?它是一个贯穿的思维,他能直接贯穿到《伤寒论》临床上去,贯穿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清火清哪里的火,就是心火。心火是怎么来的?其实就是怨恨恼怒烦,就是你天天操心,天天焦虑,天天贪,人一贪了之后就容易有嗔恨心,人嗔恨了之后,脑子一发热,容易愚痴,脑子就笨了,人一发火,智商就下降了。(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所以贪婪、嗔恨、愚痴,三个是连在一起的,古圣先贤把它叫做贪嗔痴,其实这三个就是三种生理状态,这生理状态的起源就是贪,贪是什么?就是欲望多,所以我们要想让身体好,要想把心火熄灭,就得去掉贪,去掉欲,把贪和欲淡化了之后,就能心平气和,一个人不贪了之后,他还有什么烦恼的事情?烦恼事情能消除百分之九十五,什么都不贪,也没有什么欲望,这种人烦恼至少少百分之九十五,没有让他能产生恨的人,他就不瞋恨了,不瞋恨了之后,整天心平气和的,肯定不会愚痴,很冷静清醒,所以关键问题就是在贪这块,所以一定要去贪,人一旦没有贪心之后就容易快乐,所以心正常的志,就是五志当中是在志为喜,他就喜悦,高兴。
三岁之前的儿童没有贪心,心很清静,他就天天快乐,高高兴兴,小朋友没事就笑。大人一年都笑不了一两次,什么原因?就是小朋友心清静,这个叫做心无挂碍,因为没有挂碍,所以才能除一切苦,一切的苦都能去除掉,真实不虚,所以心无挂碍,天天产生欢喜心,这就是一个非常养生的好办法,你就没有火了,没有火之后,气血流通的就好,血就能行于脉中,心生血,血生脾,脾胃就滋养的好,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就充足,就不容易生病,由此可见《黄帝内经》自始至终都在告诉我们一个规律,就是我们得保持一个非常良好的心态,心态好了之后比什么都重要,比你吃多少斤保健品,多少斤人参、鹿茸、燕窝、冬虫夏草要管用的多,这就是养生的秘诀。(未完待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