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献血的尝新之旅

原发表于2019-09-21,编辑重发,加注原创。

献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新鲜的体验。而采集血小板,对很多献血者,是更新鲜的体验。

二者有共同点,都需要扎一针,看到那么粗的针头扎到血管里去,有疼痛的感觉,会本能地心里一紧,即便被扎过几十次了,这一针,我还是很敬畏。这也是很多人过不去的坎儿。

二者有不同。全血采集的是全部血液成分,血小板采集的是成分血,只采集血小板和血浆。而且,二者采集的过程和感觉也不一样。

献全血是单向流出,速度很快,五六分钟搞定。快速失去200-400ml鲜血,身体上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反应,但伴随着满满的自豪感袭来,多数人走出献血车的时候,是满面微笑的。

而血小板需要抽出来,离心分离,再回输回去,总会让人有些纠结,这安全吗?仔细审视整个过程,完全闭路循环,感染物没有任何机会侵入,绝对安全。回输的血液成分的温度会稍低于体温,能感受到一丝丝凉意。回输的成分中还会加入一些抗凝剂,会带来嘴巴发麻的感觉。所以,你要说这是美妙的体验,并不属实。而回报是在结束后,看到一袋或两袋黄橙橙的血小板,想到它们可以帮助到别人,而且价值比全血要高很多,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对于资深献血者,献血已成为习以为常的行动,但也会努力寻找新鲜感。比如贾增光会把机采中心的离心机全部体验一遍,从A1到A10;马仁山每到一座新的城市,只要时间合适,就千方百计去献板,为此还给我出过难题。房泽岸每次献血都会扯上各种横幅拍照,为了动员更多的人来献血。我也偶尔在朋友圈会来点儿花式展示,比如国庆日的献血,突出仪式感,光棍节的献血,会拉上购物一起晒“出血”,遇上逢十的次数,也会额外配上文字展示。有时则写篇文章做个记录。通过这些行为,能从日常的献血中找到新的乐趣。

在不同的地方献血也会获得不一样的体验。

机采中心,在市区血液中心的院内,门口有门卫,来得多了,也就混熟了,开始还问“来干嘛?”,后来就是“献血小板啊!后面有车位”。中心设备多,工作人多,固定献血者不少,初次献血者也不少。这里按点上下班,中午休息,提前约的话有午餐,工作人员总体年龄偏大,很温馨,很规矩,但显得活力不足。

大学城献血屋,在开放的在商业街上,人来人往,里面汇聚的多是年轻人,工作人员三四个,也年轻,显得很有活力。这里开门晚,下班早,但中午不休息,但来回上下班得多两个小时,实际上工作人员更辛苦。因为这里挨着我们学校,对我来说,献板更便利,中午时间就可以搞定,不耽误工作,不占用周末时间。加上工作人员少,混得熟,献血者中熟人也多,我更喜欢这里的氛围。大学城献血屋也在不断改进工作,提供一顿简餐,让人感觉更温馨。

高新区献血屋,刚刚开张,应王学捷老师的邀请,上个周六去体验了一次。这里条件不错,共三层,一层接待化验,二层采集和保存,环境弄得舒舒服服熨熨贴贴,全新的设备,采集速度很快。三层是生活区和办公区,还没有完全收拾好。工作人员同样很热情,在这里采血感觉不错。王学捷老师已经退休了,又返聘在这里工作,我们是老朋友了,以后可以多来跟他唠唠嗑。

在献血者的的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也是充满新鲜感的。加入进来吧!开启我们的尝新之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