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描:写出石头里映照出的世道人心和喜乐悲伤

“我想写出一种文化传承流布的曲折进程,写出其中复杂的旋律和多种多样的和声,写出这闪光发亮的石头所映照出的世道人心,写出藏在这石头里的喜乐悲伤。”著名作家、评论家、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白描,长期致力于中国玉文化研究,作为中国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玉雕专业委员会会长,历时十年时间,南下北上,踏勘玉石矿山,深入玉器作坊,遍访玉器市场,探秘造假工厂,掌握了大量玉器市场中不为人知的第一手宝贵资料,潜心查阅大量古籍文献,追溯玉文化的起源及发展演变,创作完成了长篇纪实文学《秘境:中国玉器市场见闻录》,该书分《白玉纪》和《翡翠传》上下两部。

《秘境》首次披露那些秘不示人的行业机密,填补了玉器领域开创性著作的空白,相继在《十月》《人民文学》发表,被誉为在现实非虚构、历史非虚构作品之外开创“文化非虚构”先河之作。该书写得生动有趣,既有辨别玉器真假的秘诀窍门、翡翠分类的专家透底,又有对当前玉器市场的独特见解,以引人入胜的小说笔法,融史料、记叙、沉思于一体,先后荣获“十月文学奖”和“人民文学奖”,单行本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一月出版发行,成为社会媒体和大众读者关注的焦点,在文学界和工艺美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广泛关注和持续热议,并入选2016年1-2月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中国好书”。

日前,笔者采访了这位有人文担当的作家,听他解读了中国玉器市场和中华玉文化精义,分享《秘境:中国玉器市场见闻录》中惊险与惊喜的奇闻趣事——

       魏锋:您在国内文学界享有很高的威望和声誉,长期从事文学创作、文学评论和文学教育工作,是什么原因让您长期非常专业地致力于中国玉文化研究?

  白描:很早以前我喜欢了收藏,而在收藏里,我最感兴趣的是玉器,先是觉得玉器美,很有观赏性,再后来就觉得玉器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比较丰富,小小物件,意味无穷。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我的朋友杨毓荪制作珍宝琵琶,拉上我接触了一批专业人士,开始对玉文化进行研究,再后来就当做一种专门学问来做了。2012年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协会经过评选,我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艺术品鉴定中心主任岳峰、天津工艺美术协会会长王金厚三人被授予“中国玉雕艺术评论家”,先后数次在北京、上海、南京、深圳等地主持国内工艺美术界、玉雕界学术论坛和艺术交流活动,开始长期主编国家级玉雕大奖《中国玉石雕刻百花奖获奖作品集》,并担任艺术评鉴总撰稿。

  

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白描

     魏锋:《秘境:中国玉器市场见闻录》是一部跨界写作的文化非虚构文本,其复杂性和艰巨性可想而知,是什么原因触动了您花费十年时间创作完成这样一部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同时涵盖多学科内容的作品?

     白描:人类社会有一段文明,叫做石器时代,人类从使用第一块石头到冶炼出第一块铁,经历了300万年时间;从第一块铁到制造出原子弹、氢弹,用了3000年时间;工业文明诞生距今不过300年,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仅仅才30年。人类文明前进的速率,越来越快,我们乘坐的现代文明的列车以这种令人惊愕的加速度向前冲刺,会不会失控?时间在它面前会不会坍塌?这一切,我搞不明白,伴随而来的是莫名的忧伤和恐惧。每当这种忧伤和恐惧袭来的时候,我会不着边际地想到古代先哲为我们描画的那种天人合一,返璞归真,造化为母,万类和谐的人类生存样态,那种与自然保持着血脉亲情,普天之下高扬“民胞物与”旗帜的世相图景。可眼下,上下求索,希望成灰。这个时候,有一样东西能填补我的失落,抚慰我的心灵,那就是玉石。玉石汇聚日月之光华,神通造化之精灵,她是大地的舍利子。在我魂不守舍的时候,我与石对晤,与石私语,她展露给我一种美丽的表情,我回报她一腔滚烫的挚爱。玉石的德行,与人相通,而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绵延8000年的玉文化,她的核心理念,她的价值支撑,她的精髓要义,却为现代文明渐渐疏远,渐渐淡忘,渐渐背弃,而这正是人间发展所要遵循的正道、常道、恒道。

世界很多国家都产玉,但只有在中国形成了玉文化。中国是全世界玉器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但玉文化知识普及一直是个软肋,中国人愿意让玉器保留它的神秘性,只做不说,只赏不语,历代研究玉器的书籍少之又少。新时期出了一些玉器研究方面的图书,五花八门都有,有些还是有一定分量的,但以中华玉文化发展历史和新时代改革开放潮流作为宏阔背景,从市场角度切入,深入记述玉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影响和嬗变,揭示中国玉市的真相和隐秘,我还没有看到有这样的著作。《秘境:中国玉器市场见闻录》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和状态下写出来的。当然,我并不满足仅仅是歌颂一种石头,也不满足仅仅是普及知识格物致知,我还想写出一种文化传承流布的曲折进程,写出其中复杂的旋律和多种多样的和声,写出这闪光发亮的石头所映照出的世道人心,写出藏在这石头里的喜乐悲伤。

  

书名:《秘境:中国玉器市场见闻录》

作者:白描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1

     魏锋:《秘境:中国玉器市场见闻录》有许多的玉石常识告诫普通读者:怎样区分翡翠的A货与B、C货,仿古玉如何做旧,如何识别玉器市场中种种骗人的伎俩等等细节,您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成就,同时也体现了深厚的学术造诣,秘闻与现场,现象与考据创作中,这部书您是如何来完成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白描:创作中我也遇到了极大的挑战,我认为创作者必须要具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不仅要掌握大量的文献资料,对玉文化的历史渊源、遗存实物进行考据。十年之中,我心查阅大量古籍文献,追溯玉文化的起源及发展演变。为了解一个采玉家族的人生经历,我数次到访和田,费尽周折接近采玉老板,在矿场上解决因采玉引起的纷争;为了考察翡翠的历史,我曾沿着《徐霞客游记》中记载的路线寻访滇西,从大理、保山,翻越高黎贡山,一直走到徐霞客曾经在腾冲绮罗村落脚的房子里。为了弄清翡翠造假的秘密,历经曲折暗访地下造假工厂;为了搞清伪古玉器的制作,我把一个“玉器造假大师”请到家里,用尽一切方法感化了“大师”,最终才能带他到化工商店买来玉器造假原料,给我完整演示了造假的全过程。

在创作中,我始终坚持的观点是,《秘境:中国玉器市场见闻录》要让更多的普通读者从中受益,揭秘中国玉器市场,如果对翡翠B货与C货,仿古玉如何做旧,如何识别玉器市场中种种骗人的伎俩等等细节进行揭露,那我努力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但正是这道门把我堵在外多年,我找不到那个隐蔽的源头。最终在业内人士的帮助下,我终于掀开了这道门,从而能够一窥真相。在造假作坊的那个下午,我分辨不清自己内心的感觉,是值得庆幸呢,还是对看到的一切觉得厌弃?好在当今很多市场已经开始着手规范化治理,有些大的玉器市场已经比较干净了,扫除B货C货,我相信随着人们知识经验的积累,随着治理措施的加强,玉器市场终会解密破谜,廓清迷雾,走向清朗。

  

  图 徐霞客曾居住过的绮罗村李虎变故居

     魏锋:这部书您主要笔墨不是在于玉石的真假辨析之中,而是对于玉石的疯狂开采、市场的无序炒作发出了自己的呼喊,您对玉石资源开采最担心的是什么?也常常听到一些新手刚入市就开始收藏翡翠原石,您如何看待?

     白描:当然,从接触到研究玉器我非常担心这个问题。我们读《山海经》,里面记载了那么多玉山,现在很多山已经无玉了,比如赫赫有名的蓝田玉,早已被挖光刨尽,现在仅有品质很差的伴生矿出产,不是玉,而是石英质类的东西。和田玉作为地球在地质运动中偶然形成的一种自然资源,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珍稀资源一直开发,总有穷尽的时候,所以我们应该倍加珍惜爱护,不要在我们手里挥霍殆尽,得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来,不能只是传说。

翡翠的赌性,是与生俱来的。翡翠毛石,外表包裹着一层皮子,不剥开皮子,往往不清楚内里质地。翡翠毛石“出世”后迈出的第一步,就是赌,矿主赌,缅甸政府设立的 “岗家”也在赌,双方打心理战,赌眼力。进入交易市场,更是一场赌博,毛石不最后切开谁也不知道输赢。但是翡翠再神秘,也是有线索可资判断的,如出产的 “厂口”,表皮的特征和种种蛛丝马迹,这些在《秘境》里都有相应的描述和介绍。我个人观点,新手刚入市翡翠原石收藏但不可赌性太足。

  

  图 欲看不透 乔丽摄

     魏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玉器进入普通家庭的视野和生活,但是,玉器业界对玉文化内涵的认识模糊且不统一,玉器市场总是让人们感到虚火较重,也有人说,玉器市场如股市的震荡,您是如何看待的?

     白描:以出土实物为依据的中华玉文化历史,在北方,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时期,在南方,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玉器玉器买卖在1000年前的宋代才出现,此前一直是“不鬻于市”的。建国后实行计划经济,民间几乎没有玉器市场。实行市场经济后,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整体水平的提高,玉器市场才慢慢苏醒并发育,百姓对玉石的需求量逐年在增加,无论是买和卖,可资参照的经验很少,这让经验不多的消费者就把不准脉,觉得水太深了。另外玉的价值往往有不确定性。材质、工艺、年代、文化含量不同,价值就会不一样,一个小戒面可能比一个玉山子售价还高;一件红山或良渚玉器,玉质不见得怎样,拍卖会上却能拍出惊人价格。这些都需要专业知识专业经验作为判断依据。一般消费者不具备这些经验和知识,看不懂其中的门道是自然的,慢慢来,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物以稀为贵,自然会引起价格飞涨。市场上有炒作和田玉的行为,但主要还是市场规律在起作用。玉市和股市不一样,股市下滑股民便急于抛掉手中的股票,但玉器市场有降温,有慢销,甚至是滞销,却没有急甩狂卖,谁见过玉器市场有甩卖?当前玉器市场不很景气,与经济大形势不景气有关,但商家宁可关门歇业,把东西拿回家收起来,也不会降价处理。关键原因是上游原材料源头价格始终未降,甚至还在抬高。出产成本大,加上产地不断出台种种新的把控政策,原材料价格贵不说,而且越来越稀缺。玉器不是萝卜白菜,卖不掉怕放坏,玉器不怕放,放起来再等时机,所以说,玉市说垮就垮,那是不可能的。

图 白玉牌《玉骨寒香》 易少勇作品

     魏锋:白老师,您一直以来在文学批评和玉雕鉴赏这两大领域恣意游走,《秘境:中国玉器市场见闻录》一书倾注了他玉文化研究的宝贵心血,出版以后在文学界和工艺美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广泛关注和持续热议,也成为社会媒体和大众读者关注的焦点,您想通过此书向读者传递一种什么样的能量?

  白描:《秘境:中国玉器市场见闻录》的出版,实现了我多年来的夙愿,我最主要是想通过这样一本书,揭示中国玉文化承传千年而不衰的秘境。一方面,在这本书的写作上,我不局限于某一个方面,比如玉文化专家的文本知识,考古学家的实地经验,玉雕艺术家的工艺技能,玉器商人的市场分析,我力图打破这些行业、领域之间的限制,做到融会贯通。在文字表达上,也尽量用浅显易懂、明白如话的语言,让普通读者和收藏爱好者体会阅读的乐趣,增长知识。另一方面,一件玉器往往集中体现了某段特定历史时期的丰富蕴涵和一个民族的智慧才华,有着探究不尽、玩味无穷的文化意蕴,使人真切感受到中华历史文化的悠久、博大和深邃,如同谜境,耐人寻味。而自古至今,中华玉文化所赋予美玉的人格化道德化含义,在精神与物质、理念与实践、信仰与功利之间,从来干戈不休。言行不一的尴尬,理想主张和实际作为上的二重标准的矛盾,千百年来都存在,但到了眼下中国,已经进入茫然迷境。这需要我们从从当下中国人的价值观上进行反省,从民族精神的深层去寻找原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