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没有记者再愿意认真写稿了,这个锅公号背不起!

原创稿件,转载请授权
从前,有一位资深娱乐记者写了一篇《我们只有做公众号这一条出路吗》,后来,一个公众号不跟原作者打招呼就转载了,还换了个马甲——《可怕的是,没有记者再愿意认真写稿了》,火了一把。这位记者不是很高兴,就举报了这个公众号。
这位记者就是孟静,在圈内颇有声望。对于孟老师的所作所为,我只能说,干得漂亮!

但是,孟老师文中的一些观点,我不敢苟同。

孟老师文章开篇提到的《我所有的朋友都去做微信公众号了》,确实曾在朋友圈“红极一时”,得到许多附和。

孟老师也有相同的经历,特别是结合传统媒体的衰落,提出“我们只有做公众号这一条出路了吗”的疑问。透过孟老师的文章,我们可知,孟老师讨厌做公号,并且对大量记者做公号持批评态度,但是孟老师言重了。
首先,开公号的记者能有多少?
不知道孟老师有没有相关的数据统计,就我有限的了解而言,确实有不少记者都开通了个人公号,甚至一度同行见面都问,“你开公号了吗”。但是,全国记者之中,开公号的和没开的,哪个更多?在开公号的记者中,有多少保证每天更新?有多少做成了大号?又有多少能靠公号赚钱养家?
诸位媒体朋友,你觉得多吗?
传统媒体在衰落,身处其中的传统记者自然也跟着“遭罪”,媒体需要思考转型,媒体人考虑转身也无可厚非。毕竟所在行业衰落不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儿,当有许多媒体人做的公号很风光时,后来跟风者受到批评实在说不过去。
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就不要拆穿。
第二,把“记者开公号”与“调查记者、调查报道越来越少”联系起来,过于牵强。
孟老师举例,“前不久深圳一件大新闻发生后,没有一篇深度调查,不是采不到,而是没有调查记者了,不但纸媒没有,央视也没有了,大家都去开公号了。”
对于深圳事件,我不知道孟老师是如何得出“没有深度调查是因为没有调查记者”的结论的,更不能认同孟老师所说“都去开公号了”。讲真,孟老师这样说,让我的脊梁骨发凉。
有大新闻而无好报道,竟然是因为记者都去开公号了,我不相信我不相信我不相信啊,我一直都以为是因为那啥啊!
试问做记者的,谁不曾有点新闻理想。
假如孟老师确实有可靠的数据和证据支持她的例子,记者开公号者件事也是利大于弊,一方面,趁此机会(虽然这个机会已经很小了),有的记者找到了所长甚至走向了人生巅峰,这不好吗?另一方面,行业自身进行了一次筛选过滤,淘汰了理想不坚定的记者,给有理想的人腾个位置,这不好吗?
第三,孟老师不觉得人家很努力吗?
孟老师讲她一个做公号(并且是个大号)的朋友,一起k歌时,这位朋友称要上厕所结果抱着电脑出去把公号更新了。孟老师认为,这位朋友的生活已经如此碎片化,而我则感受到这位朋友是辣么努力,虽然的确有点煞风景!
说到碎片化的生活,记者的生活何尝不是如此,甚至更甚。可怕的不是生活碎片化,而是人类的懒惰啊。
不太明白孟老师为何要写这篇文章,确实是有感而发,还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记者只是一个职业,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如果因为这个职业被赋予了某种使命,而某些在职之人没有很好履行从而受到非议,总不能让公号背这个锅吧。
传统媒体衰落,我们只有做公众号这一条出路了吗?显然不是。

对记者个人而言,做公众号至少是一条出路;但对整个媒体发展而言,公号显然只是适应读者阅读习惯而利用的一个工具而已。

我不能相信,媒体当下的窘境,是公号造成的。当然,孟老师也说全因公号,但这个因素有多大影响,个人觉得并没有孟老师认为的那么严重,你觉得呢?

蓝媒汇|传媒圈第一新媒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