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向康熙介绍七个儿子,唯独不提老二,多年后康熙才恍然大悟
封妻荫子,是古代封建统治者笼络功臣的一种手段。从狭义上来说,是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爵位和特权,享受荣华富贵。从广义上来说,就是让家族子弟都能从中获得利益。清朝康熙年间,施琅就受到了这样的恩典,他让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功劳很大,以至于康熙都这样评价:
如施琅者,立如此奇勋,必令永秉节钺,荣华以终其身!
因此,作为靖海侯的施琅,得以面见康熙,并且得到机会介绍自己的儿子。施琅也不拘谨,他侃侃而谈,将自己儿子的优点如数家珍地讲给康熙听。哪一个儿子善文,可以治理州郡,哪一个儿子习武,可以保境安民,说得头头是道。
此时不光是康熙在听,旁边还有人做记录。不过他们都发现,施琅一共有八个儿子,却只提及了其中的七个。对于二儿子,他绝口不提,仿佛并不存在。康熙虽然注意到了这一点,但他哪有时间精力过问这些小事,旁边做记录的小臣,更是不可能多嘴。此次面谈之后,康熙也没有食言,他让吏部妥善安置施琅的儿子们。
转眼间到了康熙二十七年,有一个泰州知府施世纶竟然惊动了康熙。按理来说,像这种级别的官吏,根本入不了康熙的法眼,但施世纶的动静实在太大,居然惩处了钦差的随从。当时,淮安发大水,康熙派出钦差监督河堤的修缮,这些随从虽然不入流,但毕竟也是天子委派下去的人,这样的行为是典型的藐视君上,是要杀头的。
这个消息让康熙错愕,很多年以来都没有人胆敢如此冒犯他的权威。不过,接下来的调查结果,让他对施世纶刮目相看。原来,那些随从依仗权势,走一路祸害一路百姓,甚至发生了强抢民女的恶行。别的州郡长官,都敢怒而不敢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有施世纶才坚持正义,伸张了公道。
康熙不是昏君,不会为了自己的面子,故意歪曲事实。相反,他记住了这个名字,也对施世纶颇为欣赏。然而,他并没有将施世纶与施琅联系起来。直到康熙三十五年施琅去世时,时为江宁知府的施世纶向吏部请求丁忧,这才让康熙恍然大悟。再去翻看当时的记录,康熙更加确定:原来,施世纶就是当年施琅未曾提及的二儿子。
康熙刚刚回过味来,他又接到了江南江西总督范承勋的信件。范承勋是施世纶的上司,他告诉康熙,施世纶实在太过优秀,当地百姓都劝他在任上守孝,甚至数万人在路上跪求他不要离开。而他执意要回乡丁忧。百姓无奈之下,只好每人捐一文钱,修缮了亭子以作纪念。
有这样的好官,康熙一下子来了精神,他让人密切关注施世纶,而且还在丁忧期间,任命其为苏州知府,但施世纶还是谢绝了皇恩。直到三年之后,施世纶才接受了江南淮徐道,并在任上得到了极佳的官声,又升至湖南布政使。
布政使在清朝是从二品,管理一省的财政、民政,相当于二把手。按理来说赋税的多少,基本上就决定了布政使的政绩。但是,施世纶到湖南后,马上废除了不合理的徭费,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又削减了减免了四分之一京费。这一下,湖南百姓轰动了,他们欢欣鼓舞,口口相传,还到处立石碑纪念施世纶。
后来,施世纶又担任过安徽布政使司、顺天府府尹、云南巡抚,最终官至漕运总督。这是一个非常有油水的职位,可以说是最让人艳羡的官职,既不用操心琐事,又有数不尽的财富。但是,施世纶却没有将心思花在捞钱上,相反,他还是一如既往革除弊政,惩治贪官污吏,将税收如数上交,保障了当时西北用军的粮草。
这样的廉吏,最终是累死在岗位之上。他死之后,康熙回想当年与施琅对话的场景,突然恍然大悟,终于理解施琅对施世纶绝口不提的原因。因为,施世纶是施琅的王牌,是他的骄傲,他自信地认为,这个优秀的儿子不需要任何照顾,也能凭借本事脱颖而出。事实上也是这样,施世纶不仅赢得了康熙的信任,也赢得了百姓的口碑,著名戏剧作品《施公案》就是以他为原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