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才被公开的文物,仅仅是一个瓦当,却被认定为镇馆之宝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祖先留给我们的文物宝藏也很多。可惜,在近代百年屈辱的历史中,那些比黄金还宝贵的文物,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反而遭到了人为的破坏,不少更是被西方殖民者巧取豪夺,飘洋过海成为别国的国宝。幸好,随着新中国的建立,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对于文化的重视,这种局面一去不复返。
在相当长时间内,全国各地兴建、扩建了许许多多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对于传播文化知识,保护精美文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又兴起了民办博物馆的热潮。它们的馆藏虽然不如省市乃至国家级博物馆那么丰富,但极具地方特点或者行业特点,是文物保护的有益补充。在1997年开馆的古陶文明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博物馆的定位非常明确,就是以陶文化为专题,搜罗了一系列陶制品作为馆藏文物,这在众多综合性的公立博物馆中是看不到的。别看古陶文明博物馆占地面积并不大,只有600平方米,也别看它只有区区3000件藏品,但它却拥有一件让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的镇馆之宝。
不过,这件文物刚说出来,可能会让人大跌眼镜,它只是一块瓦当。可能现代的年轻人,对于瓦当并不熟悉。我们以前的老房子,都是砖瓦结构的,遮风避雨的就是一层又一层的瓦片,而在瓦片的最前端,就是瓦当,又称为瓦头。它的主要有防止排水、保护木檐,美化宫殿建筑的作用。
也不是所有的瓦当,都可以作为文物。在文物界,瓦当其实特指两汉时期制作出来的建筑用品。而且,在当时普通老百姓人家的瓦当,往往都是素面的,只有身份更高的人家,才会在瓦当之上绘制各种各样的图案。比如花卉,比如动物,帝王之家则是龙和凤。
这件瓦当,叫做汉金乌瓦当。它的个头,比普通的瓦当要大得多,而且造型十分独特,上面的图案,并非我们寻常所见的花鸟,而是一个个抽线的曲线,围绕成一个大型的圆钮。其实,专家早已破译这个图案的奥妙,它就代表太阳,在古代称为金乌,所以这件瓦当才由此而得名。
更为特别的是,因为仅仅是放在室外,经受风吹雨淋的,别的瓦当做工粗糙,但这块汉金乌瓦当却经历了依然十分精致。岁月的侵蚀,虽然在它身上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但也增添了它的沧桑厚重感。
这件瓦当的发现历程,也是极为偶然的。当时的收藏专家路东之在前往西安与藏友交流时,发现了这块瓦当。可惜朋友也非常喜欢,并不愿意转让。虽然君子不夺人所爱,但路东之却被这块瓦当魂萦梦绕,最终六次来往于北京和西安,就是为了获得这块瓦当。
当朋友最终被他的诚心所打动,同意转让之后,尽管外面是瓢泼大雨,路东之仍然怀揣着瓦当,冒着大雨离开。他没有直接回宾馆,而是一刻不停来到了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王建新先生家中。
当路东之打开湿漉漉的衣服,掏出这件瓦当,递给王先生鉴赏的时候,王建新几乎也惊呆了。他看了半天,猛一抬头:这不会就是当年的金乌瓦当吧。
根据现在的研究,这块瓦当也确实汉金乌瓦当,而且就是汉武帝最喜欢办公的甘泉宫遗物。当年汉朝最为强盛的时候,汉武帝就是在甘泉宫做出了许多重大决定,影响了几千年的历史。随着匈奴、乌恒等民族在公元154年将甘泉宫的烧毁,多少汉金乌瓦当都化为了尘土,唯有它却静静躺着,诉说着千年的历史。
等到古陶文明博物馆开馆之后,汉金乌瓦当也入藏其中。它不仅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也被上万网民在第33个国际博物馆日评选为北京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