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离奇消失的文物,百年后被国家珍藏,铭文内容至今引发争议

在中国的文物中,青铜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别,它代表着商周时期辉煌灿烂的文化,记载着那段久远而神秘的历史。青铜器之中,青铜鼎的地位又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很简单,在当时,鼎不仅是食具,更是祭祀的礼器,而且还代表着主人的身份地位。不同阶层的人,使用青铜鼎的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

其实,还有一种青铜器,也有类似的意义,那就是青铜簋。它一般和青铜鼎一同使用,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据《礼记·玉藻》的记载和考古专家的实物考证,簋不仅常常和鼎配合使用,而且还以偶数出现,比如六簋与七鼎相配,四簋与五鼎相配。

在道光年间,陕西郿县就曾出土了一件青铜簋,让人久久难忘。它是标准的器形,下方是方形的底座,上方是青铜簋身,半球形为主的结构,簋身之上以四只兽耳形作为拉环。最华美的是它的纹饰,全身上下都密布着蜗牛状的旋龙纹。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那个年代既没有相关的文物保护条例,清朝国力又日渐衰微,没有能力保护好它。因此,当它匆匆出现之后,又匆匆消失,下落不明,甚至连一点蛛丝马迹都没有。我们既不知道它到底是流失海外,还是静静地藏在哪位收藏家的手中,抑或是被毁掉了。

直到差不多一百年后,即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这件青铜簋却突然在上海出现。随即,国家出面将其收藏起来,并永久落户于国家博物馆。从这时起,它的神秘面纱才逐渐被揭晓。各种细节才被放大,而最让人震撼的是内底上的77字铭文:

乙亥,王又大丰。王凡三方,王祀于天室。降,天亡又王。衣祀于王丕显考文王,事喜上帝。文王德在上,丕显王作省,丕肆王作赓。丕克乞衣王祀。丁丑,王飨大宜。王降。亡得爵复觵。唯朕又蔑,每扬王休于尊簋。

原来,铭文叙述了这件青铜簋的来历,更是确定了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武王克商之后,在乙亥日举办了一场祭祀,目的就是为了告诉父亲周文王,自己已经灭商,并且向天下宣告,周王已经代替了商王。周武王自然是祭祀的主角,而他的助手就是一位叫做天亡的人。祭典过后,天亡得到了武王的赏赐,他铸造了这件青铜簋,以此作为纪念。

此前,这件青铜簋被称为“朕簋”。铭文公诸于世后,按照命名规则,它得到了一个新的名字——西周天亡簋。而且,因为在铭文中出现了“王又大丰”的字眼,因此又被称为大丰簋。

铭文的内容十分重要,它证实了史书上武王克商的事件。国博之中还有一件利簋,记载的是武王伐纣当天的经历。史书容易被篡改,青铜器的铭文却是当时铭刻的,可信度更高。天亡簋和西周利簋一起,给我们展现了三千多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风貌。

天亡簋的所记载的事件,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天亡这个人,却引发了现代学者的诸多猜测。无疑,能够参与这样重要的祭祀,并且成为周武王的助手,那一定是亲信重臣或者是当时地位较高的大祭司。但有一种说法,却更加惊世骇俗。

有学者认为,天亡这两个字都是通假字,其中天字通“太”,亡字通“望”。天亡即太望,实际上就是太公望姜子牙。而且,在铭文之中,还写道“天亡又王”。在这里“又”是通“佑”,是辅佐和辅佑之意。

这种说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古人用词很准确,不能随意乱用。担得起辅佐周武王成就霸业的人,当然非姜子牙莫属。而且,作为开国首席功臣,由他来担任祭祀的助手,也是合情合理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铭文中的天亡就是姜子牙,他也是这件国宝的第一任主人。

然而,这毕竟也只是孤证。在现行的资料来看,将太公望写成天亡的,也仅此一例,甚至连天亡这个人名,也仅仅在此处出现过。所以,文物中还有多少故事,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