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将的随身武器,流传千年被捐赠给国家,成为镇馆之宝

关于锏这种武器,相信大部分朋友是从“杀手锏”这个词中学习到的。作为十八般兵器之一,它的是属于鞭类,虽然没有刃,却有四棱。它主要用来马上作战,杀伤力非常可观,即使敌人穿上盔甲,也可以被活活砸死。然而,这种武器的最大弊端是太重了,一般人不能灵活使用,所以普及率并不高。

锏的使用者,最著名的当属秦琼和南宋岳家军名将牛皋,而且是双锏。至于说评书中的八贤王赵德芳使凹面金锏,那只不过是一种象征性的礼器,可以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其实,历史上还有一个英雄人物,使用的武器就是锏。

他就是被誉为“南宋四名臣”之一的李纲。李纲原本是一个书生,在政和二年,本来可以安安稳稳做官,享受宋朝对文人的优抚。然而,李纲却喜欢直谏,对于看不惯的积弊总是要多嘴说几句,因此屡遭贬谪。因此后人对他评价极高,朱熹就曾经这么说:

纲知有君父而不知有身,知天下之安危而不知身之有痼疾,虽以谗间窜斥濒九死,而爱国忧君之志终不可夺者,可谓一世伟人矣!

如果只是这样,那么李纲也许也就是以直臣的形象在史书轻描淡写地勾勒。然而,靖康之变改变了这一切,李纲在此前后,以书生领兵,亲临一线,率军杀敌,展现了北宋将领最后的血性,也为挽救王朝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尤其是在金军第一次南下攻打汴京时,李纲作为京城四壁守御使,成功地组织了东京保卫战。他使用的随身使用的武器,就是锏。

本来,时隔千年,人们记住了李纲的英雄事迹,记住了他的忠肝义胆,却没有记得他的武器。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李纲锏竟然被发现,而且两位老人大公无私地捐赠,更是让它留下了传奇的色彩。

在1980年,福建警备区的周副政委最先发现了它。那是在后勤修械所检查工作时,周政委发现了它,摩挲着它的表面后,将它带回。两天后,周政委恋恋不舍地将此其捐献出来,李纲锏便被福建省博物馆收藏。

后来,在2012年时,年过八旬的周副政委在参观福建省博物馆时,却发现李纲锏的介绍中,捐赠人并非是他,这才打听到另外一个故事。原来,这件文物,其实是在那个特殊年代,作为“四旧”之物,从一个叫做林中宇乡村教师家中抄出,当时就是放置在后勤修械所,准备送至南平熔炉的。

林中宇的祖上家境殷实,又喜欢收藏古玩珍宝,其中就包括这把李纲锏。不过他们相传数代,始终守护着国宝,秘而不宣。后来国家恢复政策,要求将查抄文物“物归原主”。当福建省文物馆的工作人员找到林中宇之后,大度的林老表示,愿意将此文物再次捐献出来,让国宝能够为更多人欣赏,让英雄的遗物得到更好的保存。

我们现在去福建省博物馆参观,会看到这把李纲锏已经作为镇馆之宝妥善收藏。它全长约为96.5厘米,内棱长为74.1厘米,所配鞘长为76厘米,总重约为3600克。李纲锏的锏身,寒光闪闪,似乎还带着当年的血腥。在靠近锏格处篆书“靖康元年李纲制”七字,代表着它曾经经历过的荣光。

我国很多冷兵器的文物中,有如此明确记载,而且主人如此英雄豪气的,确实并不多见。因此,这件李纲锏,也被列为福建省博物馆镇馆之宝,被永久收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