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傻还是装傻?当年,智伯为何非要带着两个坑货去打赵襄子
熟悉历史的小伙伴们都知道,《资治通鉴》开篇是以三家分晋开头,而对于导致三家分晋事件的过程,书中也进行了比较详细记载。
智伯的讹诈
大致就是控制晋国王室的大臣智襄子(也就是后面说的智伯)看着晋国衰微不振,国内公侯割据的局面,便想通过弱化其他公侯势力,来最终实现智氏一家独大,以达到由智氏主导,再次振兴晋国昔日辉煌的目的。
不久,财大气粗的智伯便跟另外三家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商量,当下晋国看着不咋滴,主要是大哥没做大做强。如今咱们大家都可以拿出点儿土地,对个份子,以壮大王室,让大哥先富裕起来,然后带着大家一起奔小康。
智伯说得慷慨激昂,但谁都不傻,平白让人出地,这明摆着,割大家的肉,弱化大家。毕竟你智氏财大气粗,土地众多,别人可比不起,但智襄子已经领头认捐了,这就让被人也很为难。
怎么样?来吧。
韩康子真不想鸟智伯,但自己又不想当出头鸟,最终在属下段规的劝说下,忍了。
认捐。
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
随后智伯又找魏桓子,魏桓子自然也不想给,想拒绝但实力不允许,于是就学了把阿Q精神。给你,我就故意惯着你,等把你惯得没了样子,到时候,看不把你撑死。
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
随后,智伯来到了最后的赵襄子面前,来吧,哥们儿,就差你了。
赵襄子:滚。
智伯:给脸不要是吧,你等着。
智伯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被坑了的智伯
满怀希望,却被赵襄子一口拒绝的智伯气不过,回去就点了兵将,准备暴揍赵襄子,但他没有选择单打独斗,而是拉上了刚被他讹诈过的小弟,韩、魏两家。
而就是这两个坑货,最终在城下坑了智伯,反戈一击,联合赵襄子把智伯大军给屠了。随后三家联合灭了智氏,重新瓜分智氏土地,不久,碍事儿的晋室也被一脚踢开,昔日春秋霸主——晋国,最终被三分,成为进入战国之后,第一个消散在历史中的传说哥。
然而,问题来了,智伯为啥当初非要带着这俩坑货去打赵襄子呢?带着肚子里憋着一团火的小弟去揍别人,这组合,明显危险系数挺高呀。
傻呀?
其实智伯精神很正常,在史书中记载智伯: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除了“不仁”,没毛病,而对于即将来临的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智伯这个不仁反而是个优点,顺应时代,不迂腐。
作为一个人精,刚敲了别人一把竹杠,智伯能不知道对方的小心思?不爽是肯定的,因此才要把他们带上,万一自己正跟赵襄子打得正酣,这俩货谁要是在背后捅刀子,那岂不要坏事儿?
其次,智伯带上韩康子、魏桓子也是想让这两家当炮灰,赵襄子既然这么刚,自然实力不俗,而从后面三家打了经年,也没打下晋阳城就能看出一个很大的问题。
智伯故意不出力,想要消耗韩、魏的军力,而韩、魏也在拼命磨洋工,双方在进攻赵襄子上面,即便在城下也依然互相虚与委蛇。
否则从汾水都快把晋阳城给泡秃噜皮了,这三家这么多军队,真拼了还能打不进去?这个时候,其实摆在智伯面前有一个好机会,赵氏灭亡,韩、魏两家疲弱,正是一把灭了三家的好机会。
作为一个不仁的人,智伯这事儿绝对干得出来,现在关键就是尽量疲弱、消耗两军,自己以逸待劳,到时候就好办了。
至于后来智伯谋臣渓淄提醒智伯韩、魏这俩小子眉来眼去,不是个好东西,怕是要有异心,智伯非但没有听信,而且还明确告诉了韩康子、魏桓子,这一段把智伯描述成了一个没有头脑的傻子了。
刚愎自用
其实智伯倒不傻,就是有一个聪明人都爱犯的毛病,刚愎自用,觉得有能力,踩的死对方。
然而,即便有捏死对方的能力,也要抓紧栓牢他们的缰绳,但智伯却偏偏自信爆棚,告诉他们再加把劲,再不好好表现,话给你们挑明了,早知道你们不老实。
这次见面最终促成了韩、魏下定动手的决心,《资治通鉴》中记载两人在赵襄子的使者张孟苦口婆心、唇亡齿寒劝说之下,才最终决定联手抗智,其实都不用对方劝说,这俩人早已经忍不了了。
就这样,三家最终绑上了一个战车上,派人半夜偷偷扒开堤坝,用一场滔天大水冲毁了智伯军营,而三家趁机出兵斩杀智伯,将那颗自信自负的脑袋砍了下来。
《资治通鉴》开篇这则故事,正好给我们了一个警示,做人还是应该低调一些,即便在控制范围之内,也要谨小慎微、小心行事,毕竟小心驶得万年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