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怼“包青天”的一代贤臣

胡宿,北宋大臣
胡宿是常州晋陵人(今常州)。胡宿任扬州县尉时,当地发洪水百姓受灾,他带领着公私船只,救活几千人。任湖州知州时,他又修筑石塘以防水患,当地百姓称为“胡公塘”,并为他建立生祠。
当时朝廷规定,礼部每四年向朝廷推荐一批优秀的读书人。有人认为时间太久会埋没人才,应改为两年一次。胡宿说:“两年一次,让读书人荒废学业四处奔波,几乎没有时间安心读书,不如改为三年取贡士一次。”开始大家都不同意,结果实行(两年制)后才发现很不方便,最终还是采纳了胡宿“三年取士”的建议。而胡宿的这条建议,竟然延续了近千年——从此历朝历代科举,均为三年一次,直到科举制的结束。
有一年,泾州士兵由于军饷发得不及时,相互煽动准备叛乱。幸亏朝廷及时发现并平息了这场风波。事后,朝廷派胡宿审理此案。胡宿当即弹劾负责财政的三司吏,并要治罪。当时三司使是名臣包拯,包拯想要保护下属,因此不让其接受审讯。而胡宿坚持上奏说:“泾州守卒固然大逆不道,但他们应得的物品,却超过85天没有发放,三司人员难道无罪吗?包拯不知自我反省,公然拒绝命令,朝纲法纪已经废了!”包拯听后也是大为恐惧,立即认错交出了三司吏……
有一次,朝廷缺一名“详议官”(详复大理寺所断案牍)。胡宿和其他大臣物色到一个人选。但此人曾经在水灾中发生过亏空的事情。其他大臣说:“亏空只是小过,这件事就不要上报了,免得他的才干因此受到连累。”但胡宿依然据实上奏,并直说道:“这个人曾经有过小错,但如果不用他就可惜了。”宋仁宗最终还是任用了那个人。事后大家都笑话胡宿说:“你本来就是要推荐他的,假如因为你的上奏,反而没有用他又怎么办呢?”
胡宿却说:“他得到还是不能得到,都是一个官职而已。但我一生以诚事君,直至白头。难道忍心欺骗陛下吗?我坦言相告,陛下自己去选择就行。”
胡宿为人清廉谨慎,忠厚老实。他母丧守孝三年,三年不进私人卧室。富贵之后,言行和清贫时一样。胡宿年青时与一名僧人友善,僧人有种法术能“点石成金”。临终时,僧人想传授给他,并让胡宿安葬他。胡宿却说:“我会尽力安顿好你的后事,但其它的事情,并非我所期望!”僧人感慨地说:“您的志向,真是不可限量!”
胡宿官至枢密副使、太子少师,去世时76岁。
胡宿之子胡宗炎,胡宿的侄子胡宗愈、胡宗回,全部任职显贵高官。而胡氏一族自胡宿开始发扬光大,到胡宗愈时仍执掌大权,其后代子孙官至侍从、九卿者十几人,渐渐成为晋陵名门望族。
史料出自《宋史·胡宿传》
史料出自欧阳修《赠太子太傅胡公墓志铭》

校对:闫飞师兄、如烟师兄

画作:广超师兄

附《宋史·胡宿传》节选——
宿为人清谨忠实,内刚外和,群居不哗笑,与人言,必思而后对。故临事重慎,不辄发,发亦不可回止。居母丧三年,不至私室。其当重任,尤顾惜大体。在审官、刑院,择详议官,有在选中者,尝监征榷,以水灾负课。同列谓小累不足白,宿竟白之,而荐其才足用,仁宗听纳。同列退而诮曰:“公固欲白上,倘缘是不用,奈何?”宿曰:“彼之得否,不过一详议官。宿平生以诚事主,今白首矣,忍以毫发欺乎?为之开陈,听吾君自择尔。”少与一僧善,僧有秘术,能化瓦石为黄金。且死,将以授宿,使葬之。宿曰:“后事当尽力,他非吾所冀也。”僧叹曰:“子之志,未可量也。”其笃行自励,至于贵达,常如布衣时。
胡氏自宿始大,及宗愈仍世执政,其后子孙至侍从、九卿者十数,遂为晋陵名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