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入门】勇闯平仄关~写给初学者(1)
这篇小文,其实只是我个人的学习体会。当年写出来给几位曾经跟我一样被格律所困扰的诗友作参考的。后来闲逛网络江湖,先是悄悄寄给几个初学者参考。后来想想,当初若不是网上偶然碰上的老师伸出援手,俺也不知道要走多少弯路呢,没准早放弃了也未可知。于是才放下包袱,丢掉顾虑,先后在国内外的几个论坛公开贴过这篇并不成熟的学习体会。希望能帮上那些跟俺当初一样,虽有兴趣攀援诗山,却又对格律诗词基本没啥概念的朋友。现在上了微信,有亲友表示想了解一下平仄。当然我视作是又一次修改的机会啦:)
文章比较长,为了阅读方便,我都编辑在这一页里。读者最好一天只读一章,慢慢消化甚至动动手,比划比划可能效果比较好些。
写在前面
a few words
我喜欢古典诗词,应该是初中时偶遇《红楼梦》开始的。只不过对格律的认识,多年来也就一直停留在香菱学诗的那段文字罢了。生长在一个山野小城,又是在那个 ‘读书无用’的疯狂年代,偷偷读《红楼梦》已经很有些胆颤心惊的了,怎么敢到处去打听谁懂这些平仄格律?那几本《红楼梦》还是同大院的一个男孩子偷了父母的书柜钥匙,一本一本的悄悄拿出来,跟我换一只乒乓球拍的使用权~~~我倒是愿意用叔叔刚送我的新拍子跟他永远交换,但他却不敢!
因此,就算是很想知道到底什么是‘平’,什么是‘仄 ’,当时却想都没想过要学格律。偶尔无事强说愁,无非悄悄在本子里涂抹一些似是而非的句子罢了。好容易77年赶末班车考上了大学,因为想要读的东西实在太多~~~赫,有点像孙猴子进了王母娘娘的宴会厅,面对满屋子的美食,贪念太盛,只好这个咬两口,那个啃几下~~~诗词不过是零碎读之,偶尔兴起照葫芦画瓢诌几句,一直没动过学平仄的念头。
2004年春初涉网络江湖,本来是一心在‘文学城’里学厨的。某日在论坛导读被‘红楼联诗’的标题所吸引,闯进了新开不久的诗词坛。这下子触动旧梦了~~~正好当时上班不忙,每天都有大把大把的时间要打发(记得当时俺对演艺圈的八卦新闻和NBA的球员交易都是如数家珍:)。于是就暗暗下了个决心~~~咱要从头开始,学习古典诗词!
刚开始悄悄在坛子里寻了一些入门文章补课,然后就跟着大家玩了一次‘诗钟’。再就一句句硬套《平仄诗二十八式格律表》学写绝句。记得被那些‘平平仄仄’弄得是顾此而失彼,顾头难顾尾~~~真可谓苦不堪言。幸而后来得遇明师,看俺诚意可嘉却不得其法,便一跺脚收了俺这个老学生,通过函授悉心启蒙,倾囊教授~~~两月后俺终于信了他的话,不再视平仄为拦路险峰了。
就这几年在网络江湖的游历所见,平仄格律,的确唬倒了不少喜欢古典诗词的人。其实呢,它不过就像古典园林那座一进门就挡在眼前的假山,看着巍峨嶙峋的,并没有多高多险,抬脚走几步,噌的一下就过去了。而假山后面的景致,才是越看越让人觉得心生敬畏哪!
已经翻过‘假山’,初尝‘美景’滋味的我,有时就不免为那些看到假山就止步回头的人觉得遗憾~~~因此,虽然自己仍在初级阶段,也想为喜欢古典诗词,却又为 ‘平仄’困扰的朋友分忧。今试将老师教过的方法和个人实践中的一些肤浅体会写出来,有兴趣学习古典诗词的朋友如果能得到些入门的启发或者能鼓舞一下信心,就算是我取之网友,回馈网络的一点心意了。尤其是年轻的诗友,请相信一个正走向夕阳的老学生这句话:对聪明的你来说,‘平仄’,它根本就不是 ‘关’:)
先说明一下,这篇文字罗嗦的是我本人初学格律诗的时候‘对付’平仄的一些做法和体会,请不要当成论文读哦!假想中的读者应该是跟当初的山菊一样,对诗词光是喜欢,徒有热情,却连最基本的定义都不知道!另外这篇小文是用‘加法’写出来的~~~简单的说,就是试图用重复的手段,‘强迫’读者在较短的时间里,弄明白并且记住一些最最基本的定义和规则,同时掌握格律诗的平仄结构。
由于本人埋头写作业的时候比较多,读理论文章的时候少,说错或不妥的地方也请行家们指出,我好改正。不过因为用的是‘加法’,所以巨罗嗦,如果你有心自学平仄,千万得有点耐心哦!
关于格律诗的定义和规则,我准备从不同老师的网络讲稿中,整理出一些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你可以等过了这个‘格律关’之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回头对这些概念做深层次的学习。其它还有拗救原则,孤平以及起承转合等章法问题等等等等~~~网上这方面的文章很多,大家可以根据需要自己查找。
最后还想声明一点:若你对格律不以为然,认为不该以律害意,不想受束缚,那么尽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写。如果你的时间宝贵,也许就不必往下读了;如果闲着也是闲着,不妨看着玩玩。 按我另一个老师的定义:诗是美丽的语言。如果你的诗作~~~不管它是什么形式~~~都能给人予美的感受,那就是读者心目中的好诗了。山菊一般不参与这类争论。规矩多是前人定的,守不守,守多少,却完完全全可以由我们自己决定。格律上呢,我个人比较认同老师们的做法:对人从宽;对己从严
废话说了不少,该说点正经的了~~~有愿望闯关的你,准备好了吗:)
(一)什么是‘格律诗
part one
‘古诗’,应该是相对于‘新诗’来说的。有的朋友喜欢研究各种名称的严格定义,网上这方面的讨论甚至争论都很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搜索,这里我只想提一下古诗的简单分类。
古诗可以简单分成两种:
1、古风。
2、近体诗(格律诗)。古风种类很多,如《诗经》、《楚辞》、汉魏乐府、歌行、杂言等都可以划分在里面。这些诗看上去好像不太讲究句式、韵脚等等,老师们都说其实里面学问大了去啦!古风我还没有开始学习(基础太薄,气不够:),这里只简单说说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格律诗,它最明显的特点是:每一句的字数都一样而且比较讲究句式、韵脚等。格律诗正式产生于唐代~~~在唐朝前几乎都是非格律诗,到了南朝齐永明末期,沈约等发现了汉语四声规律,为格律诗的成型打下了基础。进入唐代后,格律诗逐渐成型并一直流传到今天。
格律诗的诗体:
格律诗一般分五言、七言两大类,(六言诗非常少,故不列为主流。)每类又分绝句、律诗、排律等体裁。这里只简单介绍绝句和律诗。
1、绝句:
绝句的体裁:
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五绝是五言四句,七绝是七言四句。绝句的要求(最基本的):
1)。每句的字数一样。
2)。偶句(第二句、第四句)押韵(以押平声韵为正格)。
3)。第三句最后一个字用仄声字。
4)。第一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五绝: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七绝: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律诗的体裁:
也是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简称五律和七律。律诗的要求(最基本的):
(1)。五言七言都各为八句。
(2)。偶数句(第2、4、6、8句)押平声韵,奇数句(第1、3、5、7句)的最后一个字用仄声字。
(3)。第一句也跟绝句一样押不韵都可以。
(4)。还有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第三句、第四句和第五句、第六句分别要对仗。五律: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
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
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
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
读罢泪沾襟。七律: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另外提一下关于第一句押不押韵的问题:一般以五言(五绝,五律都一样)不押韵,七言(七绝、七律)的押韵为‘正格’~~~ 也就是比较常见(请再读上面例诗的第一句)。如果反过来,你的五言第一句押韵,七言第一句不押韵也不算错。这是不需要死守的例子之一。还有就是押平声韵居多,押仄韵也可以~~~相应的一,三,五句的平仄要倒过来,这就不专门讲了。
绝句和律诗除了这几条规则之外,还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我没有说:每个字的平仄排列都是有讲究的~~~学习近体诗的平仄排列规则正是这篇小文的主要目的。因为我们还没有介绍‘平仄’的定义,所以关于‘绝句/律诗’的定义,咱们先记住这几条就可以了。
搞清楚概念问题是典型的‘磨刀不误砍柴工’,请放慢脚步,慢慢消化~~~:)
(二)关于押韵
part two
写诗要押韵,跟麻婆豆腐要有辣椒花椒才好吃一样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虽然追求自由的新诗越来越趋向于不押韵,那些读着流畅的新诗,韵味还是随处可感的。如果我说格律诗比自由体的新诗更容易让人记住,也许你不会反对吧?
这么说好了~~~若是我们在大街上随便拦个成年人(当然是在中国:),问他/她是否能立马背出一首完整的诗来?恐怕脱口背完‘白日依山尽’或‘床前明月光’的人,会比能背诵‘雨巷’或者‘再别康桥’的要多得多吧?!
若是你问为什么?科学的道理我说不出,这个也不是,且不能是这篇参考读物可以解决的问题。不过咱们可以很简单地‘想当然’一下吗~~~古典诗词,因为句式大多整齐有规律,而且严格押韵。有韵读着就顺口,顺口当然就容易记忆啦对不对:))
什么是韵?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同声相应谓之韵”。我们都说普通话,应该知道汉字的发音是由声母和韵母两个部分组成。一个韵母与不同声母结合,可以拼出许多不同的字音,如韵母 ‘i’ 可以跟不同的声母组合:
xi(西)、di(低),ni(泥)、ti(蹄) 、di(堤)这些具有共同韵母的字,就是诗词中所谓的同韵字了~~~或者说它们都属于同一韵部。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认出,这五个字都是我们上一节中举例的那首七律‘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中的所有‘韵脚’。
诗歌的‘押韵’,简单说就是把发音相似的字先归类,制成‘韵书’。然后把属于同一韵部的字,安排在诗中的特定位置。这个位置就我们重点学习的近体诗(格律诗)而言,非常非常的容易记忆~~~都在句子尾巴,所以又叫韵脚:)
对‘押韵’这个概念还比较生疏的朋友,如果你有时间,不妨给上一节例诗的最后一个字标上汉语拼音,试试把剩下三首诗的韵脚找出来。一来熟悉一下‘声母’和‘韵母’的不同组合;二也复习一下格律诗所要求的,需要押韵的句子都在什么位置。(如果你肯边读边动手动脑,闯这个平仄关绝对是小菜一碟:)
我的笔记里还有一段网络老师有关‘押韵’的文字,比较符合简单明了的要求,俺就偷个懒全文照抄在这里,给大家做参考吧:
再说说韵部。诗是要压韵的,个人认为不管是新诗还是旧体,都要有韵脚。现在有很多新诗几乎没有韵,写的和断行的散文一样,我到不很以为然。前面说了,格律诗逢偶句,也就是2、4、6、8句是要压韵的,而且要压平声韵,这个韵要压什么?怎么压?下面我们说说这个事。
音韵学家把古韵分为三种,一个是上古韵,就是《诗经》《楚辞》里的韵脚。上古韵是没有韵书的,是后人根据先秦、两汉的的古诗主要是先秦的古诗总结的。上古韵我们先不说,因为暂时也用不到。
另一个是中古韵。在西晋末年发生了五胡乱华的事,天下纷争,民族大融合,当时语音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大概就是中古韵(或说语言)产生的原因。到了隋朝, 有个叫陆法言的人和其他几个哥们一起商量要总结部诗韵,后来陆法言根据那天他们哥们八个的聊天记录编纂了《切韵》。《切韵》就是中古韵的标志,后来经过数次修订,到了南宋时期,金朝王文郁修订《切韵》,就成了今天大家所常说的《平水韵》,也就是现在大家习惯用的诗韵,或叫古韵。
《平水韵》里把字分为平、上、去、入四声,106个韵部,其中平声韵30个,我们写诗一般是按这30个平声韵来压的,而平仄也是根据《平水韵》里的四声分类来区分的。
还有一个是近古韵,也就是元曲的韵部,这里和格律诗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所以忽略。还有一种就是今天的普通话韵部,这个大家应该很熟悉的,就不用我饶舌了。
(作者:坐看云起)
文中这个‘普通话韵部’就是网上常说的‘新韵’了。咱们作为初学者,可以自己考虑选择《新韵》还是《平水韵》来作诗。从我在网络诗词坛晃悠了几年所见,绝大多数坛子都不反对使用《新韵》也就是‘普通话韵部’~~~你只要在题目上标明是新韵就不会被砸的。但是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同一首作品中,《新韵》和《平水韵》不要混用~~~就是同一首诗里,有些字的平仄依《新韵》,另一些字的平仄又依《平水韵》,这样的作品是要被算作不合规则的。
说了半天这‘韵’那‘韵’的,到底‘韵’长啥样,‘韵部’又是咋回事呢?
感谢网络,各种韵书,一搜就得。还没见过《平水韵》长啥样的,请点这个连接:
http://www.aswetalk.org/bbs/thread-6221-1-1.html而决定选用普通话写格律诗的诗友,可看这个连接里的《中华新韵》:
http://www.aswetalk.org/bbs/thread-6222-1-2.html
那韵书里写的什么‘一东/二冬’或者‘一麻/二波’的,就是所谓‘同韵部’了~~~这样叫大约是为了分类方便,没有什么具体意义的。我们应该记住的是:不论你选择新韵还是古韵,每一首合格的格律诗(或叫近体诗),所需要的韵字都应该属于同一个韵部。
韵书里这么多字儿乱七八糟的堆在一起,好多还不认识,初看怪吓人的。记得当时俺打印了一份,常常为查对一个字的平仄找得眼睛发花。不过做事寻找偷懒之法是俺的一大乐趣(有【懒人菜谱】系列为证:),学诗自然也不例外。再一次感谢网络~~~用句时髦的话:只有想不到的,没有找不着的!请你稍安勿躁,等到后面具体示范俺的诗都是怎么‘诌’出来时候,再跟你分享一些‘偷懒’之方!张中行先生《诗词读写丛话》中的《旧韵新韵》,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作为参考读物。这都是前人的经验和感悟,第一次读不能全懂没有关系。过一段时间再回头重读,又会多几分领悟的。张先生一共作了七个方面的阐述,算是他个人的一种选择罢。当然我们也都有充分的自由选择用什么样的韵作诗。而我个人的决定是跟着张先生选择~~~因为老先生说了比较偷懒吗:))
连接在这里:
http://www.aswetalk.org/bbs/thread-5799-2-1.html请重点阅读23楼和26楼!!
学习某项技能或知识,俺的经验是要就单个主题多做横向阅读。如果你还有时间,可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摆渡一下,寻找答案。比如俺查询了一下‘什么是韵’,找到这篇文章可做为辅助阅读材料:
http://tieba.baidu.com/f?kz=116445031今天的内容够消化一阵的了~~~
(三)关于对仗
duizhang
上一节的韵字儿一贴,大家都喊晕了吧?其实别害怕~~~咱们只需要把一些定义、概念和术语整明白就行了。韵书跟字典似的,不过是牛人们编出来的工具书而已。我觉得没必要死记硬背,学会查阅就可以了。至于为什么和怎样划分成这些韵部的问题,已经属于语言语音学的范畴。如果你有兴趣弄清楚,可以上网查找这方面的资料自己学习。而我费心编辑这几章的目的,只是想让初学的朋友先搞清以下这几个问题(重复的机会来了,请边看边检查自己还记得多少):
1)。什么是格律诗(或称近体诗)。
2)。格律诗如何分类?
3)。各类格律诗的名称与结构是什么?
4)。各类格律诗的基本要求(押韵/对仗/平仄~~~等)是什么?在介绍‘格律诗’(近体诗)的简单定义时我们说过:‘绝句’(五绝和七绝)一共由四个句子组成;而‘律诗’(五律和七律)需要八个句子。这多出来的四个句子又有新的要求呢:那就是得‘对仗’。
如果‘对仗’这个术语你不太熟悉的话,那么‘对对子’呢?至少,‘春联’应该不陌生吧?咱们中国很早就有在门上贴大红春联过年的习俗。比如这个随手拈来的春联:
爆竹一声除旧岁
梅花数点接新春对联的技法很多,咱这里就不细说了,可自己上网找些专门的文章来做补充阅读。简单点,对联的基本原则就是古人说的: “实对实,虚对虚”~~~来看这幅春联:
爆竹/梅花 --- 名词对名词;
一声/数点--- 量词对量词;
除/接 --- 动词对动词;
旧岁/新春 --- 时间名词对时间名词。对联实际上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文字游戏,又叫‘楹联’,中国楹联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对仗!那么何为对仗呢?这是抄自‘基维百科’的定义:
对仗 ‘对仗,是中国诗的术语,也就是中国诗的创作手法与修辞规则。「对」字在此做动词,意谓著将两两一对的东西放在一起。「仗」字则来自古代仪式往往由两人一组来举行,有「仪仗」的「仗」意。对仗有时也称为对偶。’
一共才八句的律诗,就要求中间的四句要两两对仗。所以说练好对仗是写好八句律诗的基本功之一。记得我初学那两年,无事就常到国内一些联社练习。一年之后再学写律诗,果然对仗感觉就好了许多。
另外,对联的对仗和律诗的对仗要求还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说对联的要求比较高,律诗则宽松得多~~~哈哈,希望你看到这里能松一口气:))
关于律诗的‘对仗’要求,文思格先生的这篇文章讲得比较清楚,请点击阅读:
http://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3/2/15/20471.html对联或对仗,光讲词意词性对得‘工整’是不够的,最基本的要求还要讲究‘平仄’相对。不过大家先不要着急,文先生这篇文章作为知识性读物,有个大概的印象就行了。等我们把平仄讲清楚,再去做些对联练习,既可以娱乐,也是学习诗词格律的好方法。
这几章说的都是些基本概念,千万不要死记硬背。只要多读多写,慢慢就都会记住的。如果你读到这里还没有厌倦的话,谢谢你的耐心,俺们下一章就开始唠叨什么是‘平仄’:)
(四)关于平仄(1)
pingze 1
1)。什么是平仄
俺絮絮叨叨地罗嗦了老半天,大家应该都知道什么是格律诗(近体诗)了吧?
相信你会说~~~嗨,不就是五个字或者七个字一句,偶数的句子要押韵。四句放在一起是‘绝句’;若塞两付对子在绝句中间就成律诗了嘛~~~
且慢哪~~~这些‘五个字或者七个字’的句子,还不是随心所欲只要凑够数就行的。譬如我学生时代躲在蚊帐涂进日记本的那些五言或七言,四句或八句的打油诗,说好听点也就是个‘仿古诗’。你或许会说~~~偶就喜欢这么写,不行吗?!没人说不行啊!赫,俺自己中学大学不就都是这么写的嘛:)
山菊认为:‘诗乃心言’。不管什么体裁,只要你写出真情,总会引起共鸣,找到知音的。只是咱们这篇文字题目是‘勇闯平仄关’。如果你无意‘闯关’,那么做为知识性读物,略微了解一下也无妨。我只是觉得没必要浪费时间来讨论‘该不该’遵守格律的问题~~~前面已经提过:要不要学,学什么,怎么学的决定权永远把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一首‘基本’符合要求的格律诗(近体诗),除了前面说过的‘五个字或者七个字一句,四句或者八句组成’,还有偶数句要求押韵~~~最最基本的还有下面这一条:
这最少20,最多56个字的近体诗,还需要符合一个要求:那就是严格的‘平仄’排列组合!
我之所以选择把最基本的平仄放到最后讲,主要是因为‘平仄’正是让初学者头疼不已的‘拦路虎’。网上各种解说‘平仄格律’的文章虽多,却多是用‘减法’写成的。浓缩的都是精华不假,但没啥基础的初学者如当初的山菊,自学起来就比较吃力。所以我才敢编纂这篇小文,希望自己所积累的学习体会能让喜欢诗词的朋友少走些弯路。再就是搞清楚啥是‘平仄’之后,乘着热乎劲儿我们就可以来看看实例甚至自己动动手啦!
那么,到底什么是‘平仄’呢???
唉~~~这个其实蛮简单问题,在我记忆的角落里封存了二十余年才找到答案噢!!!
格律诗(近体诗)中的‘平仄’规律,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的经典例子。咱们就从大家都熟悉的普通话说起吧。
平仄其实主要跟声调有关。大家都知道普通话的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比如小学或幼儿园时跟着老师不知大声念过多少遍的‘妈/麻/马/骂’,就是相同的声母 ‘m’ 和韵母 ‘a’ 组合发出的四个不同声调。声调不同,字形和字意都有可能全变了~~~这个应该不用多说,光看上例的四个字就知道了。
现在就让我们来揭开‘平仄’定义的奥秘:
所谓‘平’声字就是普通话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
于是‘仄’声字就是普通话中的第三声和第四声。那么具体到‘妈/麻/马/骂’,‘妈/麻’就是‘平’,‘马/骂’为‘仄’~~~
哈哈,没有骗你吧~~~ 简单透顶啦?!
那么,现在随便给你一个方块字,你是不是马上就能根据普通话的声调说出它是‘平’还是‘仄’了呢?!
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用数字代表普通话的四声,先标出这个几乎人人都会背的诗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二四一一四,二二四三二。再按照刚才说的‘平仄奥秘’把数字‘一二’换成‘平’,‘三四’换成‘仄’看看~~~诗句的平仄组合就很清楚了吧:)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二四一一四,二二四三二。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当然啦,这是最最简单的慨念了。不过实际操作中你也会发现,绝大多数汉字儿真的都可以先这么判定‘平仄’!又当然啦,例外也是免不了的~~~比如第一个‘白’字,普通话读第二声应该算平声字,而古人编的《平水韵》里则是把它划入‘仄’声字的。不过咱们是初学嘛,就先记住这个简单的分‘平仄’的方法,少数如‘白’字般不守规矩的家伙以后再慢慢抓捕正法~~~哈哈:)
例外的出现,是因为语言跟河流一样,会变迁的。我们天天看着的河流,除了水的洪枯清浊,河床本身的位置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但千百年后,所谓沧海桑田,面貌全非也。
《平水韵》有点象化石,它让我们知道了从古代到今天,语言有变化。简单地说:古人也把声调分为四种。即《平水韵》里看到的:‘平、上、去、入’四大部。其中的‘平’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普通话中的‘阴平’和‘阳平’,也就是我们常说声调中的‘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
使用《平水韵》的格律诗词中,所谓的‘平’声字,就是指的这个‘平’;余下的‘上、去、入’三声,就都归入所谓的‘仄’韵了。
仄韵中,‘上’相当于普通话的‘第三声(上声)’;‘去’对应‘第四声(去声)’;唯有这个‘入’声,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已经消失,分别演变归类到普通话的四声里去了。有点像那个迷语说的:‘千条线,万条线,散入水中都不见’。
简单归纳一下:
平水韵 普通话
平 ==〉阴平 + 阳平
上 ==〉上声
去 ==〉去声
入 ==〉消失散入普通话的四声之中显然,已经演变归入‘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的入声字仍然算‘仄’声(例如:雪/色),用起来不会有问题;而散入‘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的入声字(例如:湿/蝶),则成了初学者依古韵写格律诗词最为头痛的问题。
不过你也别着急,‘入’声字不需要死记硬背的。一是写得多了,常用的那些‘入声字’慢慢就会记住的。二来网上多的是工具,查对起来十分方便。后面会跟你分享一些我常用的网上工具,到时候再简单介绍一下‘入’声字。
这,就是所谓‘平仄’的概念了~~~希望你看到这里长舒一口气,说:原来真没那么难:)
知道什么是‘平/仄’了,也许你又要问啦~~~为什么在诗词中非要讲究这个‘平仄’呢?俺在回家去翻老师们的笔记之前,想先请你大声地读读刚才那两句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多读几遍,看能不能体会出平仄变化带来的韵味。然后咱们把这十个字重新组合,意思上咱就不追究了,马马虎虎说得过去就行。主要想麻烦你对比著一字一字地再大声读一下,看看是什么感觉:
白日入海尽,黄河依山流。
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勤快的朋友,不妨在往下读之前,先找几首自己写的或喜欢的古诗(前面我们举例的那四首也行),按照普通话的四声给每个字标上平仄,看看是否能琢磨出一点规律;或者朗读几遍,找找感觉也好。
(四)关于平仄(2)
pingze2
2)。为什么要讲‘平仄’
为什么啊~~~诗歌诗歌,是‘诗’就应该能‘歌’嘛!好听的歌当然要讲究韵律~~~你看看,这‘韵/律’二字可不都是‘格律诗’的基本要求么!
普通话所分四声,同一声调不同的字,仔细对比,其发音还是有共性的。一般来说:
平声字---音尾平而长;
仄声字---音尾钝而短。再请试读:
妈(第一声阴平)/麻(第二声阳平)--- 是不是读完嘴还可以一直张著‘a’下去呀?!马(第三声上声)/骂(第四声去声)--- 读完了就得闭嘴对吧?
古人早就注意到汉语的这种特点,后来就有意识地运用声调的更替(主要是平仄的交错)来创造音乐美。不信请回忆一下自己记得的成语~~~乘风破浪、守株待兔、 积腋成裘、一帆风顺~~~如果用我们上一节讲过的方法给它们标一下平仄,你会发现大多数都是平仄两两交替的。想要找一个全为仄字或一平到底的成语恐怕还不容易哦!
为什么呢?读起来铿锵呀!要不咱们按字面意思把‘乘风破浪’改成‘乘风切波’~~~哈,别扭不:))
因此平仄在诗词和韵文中的作用应该是构成一种节奏,让句子读起来有音乐之美。要知道,诗词的格律并非几个文人弄个微信群聊出来的。它可是前人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语言规律。遵循这些规律写出来的作品大都琅琅上口,再加上思想性和艺术性,那些能引起大多人共鸣的作品就自动流传下来了。
最后抄一段俺的启蒙老师复古的讲稿:
“平仄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他们能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前面提过,平声轻快流畅,一句诗词里,平声多了感觉上轻松愉悦。仄声庄重凝涩,用多了感觉上忧伤凄惨。至于为什么,这是感觉,没什么道理好讲:-))
王力的《诗词格律》上有四句口诀,描述四声的不同感觉:
平声平道莫高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够贴切的,入声已经收藏没了。大家看过前面的帖子,都知道入声字比较特别,我们在下一说里和韵一起讨论。
大家都知道,诗词在古代是“吟唱”的,现在基本上都是朗读了,因为过去的音律大多失传了,搁现在也没什么意义了。但不管吟唱还是朗读,平仄使得诗词抑扬顿挫,跌宕起伏,从而区别于白话成为“韵文”。所以平仄运用到诗词里,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使得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从结构和意境的角度说,平仄完完全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记住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在总结平仄的运用时不拘泥于教条。”
(作者:复古)
好啦,关于格律诗(近体诗)最最基本的东西,俺所知道也就这些了。咱们首先明了讲究‘平仄’的目的,弄清一些概念,有个积极的学习态度,再来学习具体的平仄交替规律就不那么容易被绕糊涂了。感觉还不太清楚或还有时间做横向阅读的朋友,请再读读张中行先生那本书中有关音韵的那两章。
相信现在的你已经记住'平仄'的定义了吧?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具体学习格律诗(近体诗)的句子里,每一个字的平仄到底该怎样安排?需要记住些什么规则?这些规则到底又有多难?!
超过字数了,只能再开一篇,请到本期的下一篇继续阅读~~~从转帖看到的朋友可先关注本号(搜索‘秋爽斋’或shanju2016),然后在下方的目录处寻找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