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追星、大众狂欢,为何挡不住伪大师横行,真大师匮乏?

点击上方“蓝字”

带你“透过表象看真相”

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导读:学术明星“吸粉”无数,殊不知,科学精神与粉丝文化不相匹配。

如今,越来越多学术精英被捧上神坛。

比如医学界,疫情“捧红”了“段子手”、男神张文宏医生,其学术大拿与“金句制造机”的“反差萌”动辄便能获得上百万的点赞。

人红是非多,网友粉丝们一点也不闲着,有的深度扒皮,挖出其收入等虚虚实实的私人信息;有的拿放大镜观察其一言一行,一句“早上不许吃粥”就能被扣上了“崇洋媚外”的帽子。

又比如法律界,刑法教授罗翔火“出了圈”,入驻B站3天后粉丝数就突破了100万,刷新了成为B站百万UP主的最短时间纪录;不仅被封为“法学界郭德纲”,还成功让“法外狂徒张三”刷屏。

更有“好事”网友止不住蠢蠢欲动想给罗翔教授与张文宏医生“组CP”(Coupling,人物配对)的心。

在文化领域,《中国诗词大会》上,康震、蒙曼、王立群等大咖用贴切的语言,将那些凝练的诗词解读得优美而又容易领会,又圈粉无数。

造星无数的人文社科领域,不仅有多如牛毛的财经大咖,还有已在各自专业内有所成就的学者跨界进娱乐圈“镀金”赚钱,借《奇葩说》、《最强大脑》等娱乐综艺“更上一层楼”。

“性感的大脑”所吸引的粉丝不输小鲜肉粉,不仅能在节目上为偶像“打call”,还能下场为偶像而战。

而大众似乎在追捧学术明星的道路上永不满足,以至于一段抖音短视频便能将流浪者沈巍捧上“国学大师”的高度,引发“小丑在天堂,大师在流浪”的热议。

可见,“学术追星”早已不是小圈子的乐趣,而成为了大众的狂欢。

热门新书

福 卡 智 库

01

学术明星的流量

其实,大众对知识分子的崇拜古已有之。比如“不愿穿绮罗,愿依柳七哥(柳永)”即是彼时“追星族”对文人墨客痴迷的一个缩影。

不过受制于传播途径,过去追星大多还是“圈子限定”,而如今随着媒体的高密度轰炸,学术明星从殿堂“飞入寻常百姓家”。

比如21世纪初还是“内容之王”的电视带火的《百家讲坛》打开了学者专家的直升通道,捧红了阎崇年、易中天、王立群等一系列学术明星。

而今电视虽然没落了,但崛起的是9.4亿网民(截至2020年6月),短视频、网络综艺、公众号、微博等无处不能产生学术大V、意见领袖,且愈发呈现多平台叠加之势。

于是,碎片化、娱乐化的当口上,学术明星也搭上了知识经济的顺风车,成为明星小鲜肉之外“升级版”的大众精神寄托。

眼下时代背景复杂多变,大众纷纷陷入迷茫。大到宏观经济、中美“脱钩”论,小到房子该不该买、5G手机何时换等,千头万绪之下,皆是学术明星发挥的空间。

于是乎,学术观点的震撼感、吸引力再佐以通俗幽默的段子便成为了学术大咖博眼球的“大杀器”,慰藉时代变局中普遍无方向的大众心灵。

而受众则可“按需相信”,找到其自身内心满足感的锚点,学术明星和粉丝的情感联系也就此建立。

进一步而言,学术明星不仅生发于大众的精神需求,还兴盛于“知识付费”的利益推动。学术圈外,学术明星的流量往往能转化为真金白银。

比如巅峰时期(2006年)的易中天半部《品三国》版权便能拍出500万元;而眼下网红经济学家薛兆丰靠着精心打造的知名知识付费IP,一门《薛兆丰经济学课》就能创造近5000万元的营收。

学术圈内则更热闹,“大牛”和膜拜者比比皆是。有的是混脸熟、攀人脉,为读研考博申请课题铺路;有的则是为了避免在学派林立的学科中卷入学术纷争而“抱团追星”,以致把“大牛”们越捧越高。

福 卡 智 库

02

老师、导师、大师的时代变迁

然而,明星与粉丝之间向来是相爱相杀,学术明星与大众之间也不例外。

“浓情蜜意”时前者名利双收,后者顶礼膜拜;若是幻想破灭,则是前者跌下神坛,后者化身“黑粉”。

如今在信息文明席卷一切,黑天鹅乱飞的当下,学术明星自身学识难以支撑其上所建立起的名望,进而更加暴露出“全都是泡沫”的内涵。这一点从老师、导师、大师的时代变迁即可见一斑。

其一,老师从“人类灵魂工程师”沦为“知识的搬运工”,并在教育产业化的大背景下愈发尴尬。

农耕文明乃至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知识与经验的累积相辅相成,年长者天然拥有学识上的权威,故而“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受人尊敬也名正言顺。

而今信息技术普及,学生距离最新知识仅有一根网线的距离,手捧过时教材的老师难免被“看轻”,再加上教育产业化,愈发动摇了老师的尊者定位。

其二,导师越来越脱离实际,难以招架千变万化的现实世界。

如今理论体系十分庞杂,向来讲求专业性的导师难免陷于理论研究坐而论道的“自娱自乐”中。

即便想要通俗化,也会因为缺乏实践而止步于“空中楼阁”。比如复旦网红教师陈果因授课方式而走红圈粉,却又因为内容有争议而被网友调侃为善熬鸡汤的“新生咪蒙”、“于丹2号”。

更不用说专业性稍逊一筹的“精神导师”们,比如当罗振宇失去《逻辑思维》的“护城河”,“知识教主”的光环便迅速黯淡,“泯然众人”。

其三,哗众取宠的伪大师横行,真大师匮乏。

历史上的大师,远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近有民国大师学贯古今中外,于知识匮乏年代开启民智。

而今新经济、小概率事件层出不穷,时代出现断点、不连续,理应正是大师思想迸发的时代。

然而实际上,眼下所谓大师们大多只是追名逐利之徒,用抓人眼球的观点把持着公共话语权,赚得盆满钵满。

如此这般,频频翻车也不足为奇,如阎崇年、于丹等均因学识不配其位终被反噬皆源于此。

福 卡 智 库

0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