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个学医的朋友说,城市跟人体一样,是有机组合、分工明确又联系紧密的整体。例如公园绿地,是城市赖以呼吸的肺脏;CBD,是体现城市最高智慧层次的大脑;普通商业住宅区,是展现城市日常造血机制的肝脏;产业园,是刺激城市创新活力的肾脏;高铁站飞机场,是牵动人流的大动脉;各色城市道路,则是连接各区域的小肠...说实话,这个说法让我脑洞大开,但又觉得非常在理。毕竟,人体是一个反馈与负反馈系统同时存在的事物,城市也一样。当前的各种大城市病,如堵车,表面看是道路规划有问题,但也有可能是因为商业区人口稠密繁荣所致。因此,从这方面说,一个城市想要进阶升级,是需要通盘来考虑规划问题的。而规划,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区域,而应该从整个城市甚至整个城市圈的角度来考虑。近期,成都十四五规划研讨会上,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诸大建认为,当前成都的规划发展方向,应该遵循四大趋势:
一,城市的发展从开发区模式转向都市化模式,从企业吸引劳动转向人才吸引企业。
二,大基建、新基建、微基建三管齐下,致力生活质量;
三,除了开发区经济,还要发展环科研院所经济;
四,城市的发展和运营,要从点上到生产、生活、生态全域。
尽管诸教授的发言只是提建议,但无论是从国际上的城市规划范例还是从成都本身的案例来看,实际上的成都规划建设,基本是按这条路线走的。单看国际上的优秀城市规划,我们会发现,它们大都有两个特点:二是开发密度极低,大都以高附加值产业为城市经济主导。与之相对应,成都的《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草案,也提出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天府。具体到实际案例上,位于成都南部科学城板块的紫光·天府芯城,就严格遵循了诸教授所提的四大趋势,并最终用了一个“人、城、产”融合的结论作答。
▲紫光·天府芯城,一座以产业引领、以经济赋能的生产、生活、生态新城。
我们知道,在成都的现行规划中,成都科学城被定位为西部地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院所和大学创新平台汇集区。根据四川天府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年)(2015年版),成都科学城作为天府新区核心板块,产业定位为“高端引领”,它的存在,对整个成都的产业创新能力、公共服务、宜居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成都科学城已拥有海康威视、蚂蚁金服、字节跳动、腾讯、爱奇艺、OPPO、商汤等互联网巨头在这里驻留,而成都本土的明星企业如百词斩、货车帮、23魔方等企业,在这里也一派欣欣向荣。也正是凭借优秀的产业发展定位与超前规划,成都科学城吸引了国内领先的智慧产城运营商紫光海阔的进驻,其建设运营的总用地面积约2022亩、投资额约500亿元的紫光·天府芯城项目,就顺利落户在此。由于紫光·天府芯城本身规划有高科技产业和研究院,加上已建成的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上海交大四川研究院、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中科院成都分院及各类下设院所等40个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在整个科学城区域,“环科研院所经济”已经蔚为壮观。事实上,科研院所+高端产业+科学工业园的模式,在国外已有先例。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科学城。作为日本的“头脑城”,筑波科学城是综合性学术研究和高水平的教育中心,以国立试验研究机构和筑波大学为核心,拥有6个诺贝尔物理学、化学奖得主,2万余科技研究人员,300余所研究机构、高科技企业。而在技术立国的大背景下,紫光·天府芯城的建设推进,不仅对相关产业的高端人才会起到吸引作用,从大的视角来看,也有助于成都打造自己的“环科研院所经济带”。据不完全预测,整个紫光·天府芯城建成后,从事集成电路、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产业工作的员工将超过10万人,加上其他入驻企业、配套商业等,活跃人口可能达到30万以上。如此多的人口增量,说实话如果还是沿用以往的功能性分区规划,简单地将整个城市简单地以居住区、工业区、行政区等功能分割开来,很容易就会造成交通堵塞、噪音和大气污染等问题。而从20世纪末起,产城融合的思路开始萌芽,它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人们可以在城区工作,也能够在城区里生活。其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德国的慕尼黑科技城等。对此,紫光·天府芯城的“人、城、产”模式,对于在这里工作生活的人来说,就是将此前在老城区的工作生活分离的模式,转换为工作生活融合的全新体验。而这种模式,对于人才的驻留极有好处,也间接促进成都科学园,从开发区模式转向都市化模式,从企业吸引劳动,转向人才吸引企业。先前说了,国外的宜居城市,大都生态蓝绿交织、人为开发密度很低。而从地理位置来看,成都科学城区域,到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约半小时车程,到建设中的第三机场也是半小时车程,位于两个机场的中间点。而且,这个区域周边有4条地铁线,交通非常便利;同时,周边有兴隆湖、鹿溪河,还有近万亩的城市景观带、绿化带等自然风光。对于见惯了钢筋水泥森林的成都人来说,生活在这里,站在兴隆湖畔,揽入来自万亩生态湿地的清风,穿过中央湿地公园,拂醒鹿溪河滨的松鼠茂林,如此徜徉在人产城一体化的自然绿肺之间,这无疑是一种更加吸引人的自然舒适体验。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贯彻这种人与和谐的状态,紫光·天府芯城的「产城人」变为了「人城产」,即 “ 以人为本 ” :一切建设都将围绕人的需求而存在。 “ 公园城市” 的含义也不断被更多人认知:并非在城市中建公园,而是在公园中建城市。不然,又有谁会想到,“公园式办公”也能出现在成都科学城呢?刚刚说了,对于科技工作者而言,无论工作产业还是自然生态,科学园区域,特别是紫光·天府芯城,无疑是当下的热门。事实上,也正因为科技产业的兴旺,紫光·天府芯城还拥有智慧科技的加持,将为此地人的日常工作生活提供更多可能。我们知道,成都的老城区,因为建设更新的停滞,其实对于新事物、新科技的接纳也是远远不及新城区的。而在紫光·天府芯城这座属于未来的产业新城中,规划了多重高科技,实现科技与现实交错,“大、物、移、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开始为年轻人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例如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家居、智慧教育等。曾经,喜欢热闹的年轻人会说,成都是“成姆斯特丹”,这里有全国最多的摇滚乐和先锋艺术家,有全国最好的街舞和最好的hippop,有最炸的地下Rave和最嗨的酒吧街,还有全国玩得最野的年轻人。热爱休闲的成都普通市民会说,成都是天府大道上的华灯和玉林路小酒馆里的酒,是人民公园的盖碗茶和掏耳朵,是人见人爱的兔头、撸串和火锅,更是“血战到底动四方、摸牌确是我所长”的成都麻将。而现在,对于奋战在成都科学城一线的科技工作者来说,成都,是宜居宜业的“幸福站”,一个怀着梦想,来了就不想也不曾离开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