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294号作品】杜盘堂:大寨依然是中国农村一面旗
大寨依然是中国农村一面旗
杜盘堂
还是大寨的路,还是大寨的田,还是大寨的人,还是虎头山。然而,阔别28年,当我重新登上虎头山时感到惊叹,这里变化很大,虎头山变成了花果山似的“森林公园”。
一
十年寒暑,沧海桑田。1992年8月,还在昔阳县农行工作的我,应省农行约稿采访了刚刚改革开放的大寨村,参观了虎头山,专访了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郭风莲,采写了《改革潮涌虎头山》长篇纪实通讯。同年9月在《农民日报》头版和《中国农村金融》杂志刊登。2020年6月5日,在省城工作和生活了28年且已退休的我,抑制不住心中那份激情,又专程回到昔阳县,来到大寨村,重游虎头山。
远望虎头山,郁郁葱葱。我走到两山之间的大寨水库,碧水涟漪,10几米高的大渡槽横空高架在两山之间,显得那样高大。水库里绿水莹莹,映出渡槽的雄伟。我看到当年大寨人用石块垒起的层层梯田里,长满了绿树:有柳树、松树、柏树、梨树、桑树、桃树、金杏树、苹果树、核桃树、红甘露、观赏林、经济林,林木茂盛。山上山下,到处是绿树夹道,绿树蔽日,绿树满山。石墙上有一条醒目的标语:“希望在山,潜力在林。”我想这应该就是今天大寨人的新观念。
在山间,原来修建的用作蓄水灌溉的小水库,如今就像许多公园一样,被修饰以廊榭亭台;在半山腰,一排排火车皮式的居民小楼拔地而起,整齐地排列。沿着大青石铺成的蜿蜒小路爬上虎头山,大寨的样子尽收眼底。
离渡槽不远的山头上,有一座大寨“文化展示馆”。这里有大察的昨日辉煌,有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等伟人的历史足迹,有大寨人的过去,有大寨人的未来。展示馆记录了大寨的沧桑,640多平方米的展厅共有7个部分。回顾过去,英雄豪气扑面而来;瞩目现在,大寨人依然雄风不减。在展厅里,我特别注意看到,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郭凤莲,从1991年任职以来,解放思想,走出寨门,在市场经济的海洋里求索拼搏,大寨才有今天的成绩。展示馆耸立在虎头山的绿树丛中,徜徉其间,仿佛是历史的舞台,在眼前徐徐而过。
从展示馆出来,走过横空的团结渡槽,我向虎头山山顶走去,一尊似剑一般的大型建筑展现在眼前,上书六个钢劲有力的大字“大寨森林公园”。在森林公园的山头上,有6处蓄水池,池边凉亭,长廊,石凳点缀其中。真不愧叫公园,和大城市的公园一样美!只不过,这里没有大城市的喧嚣,没有大城市人群的熙熙攘攘。好清静的森林公园!茂密的森林,使虎头山空气清新,湿润宜人。站在虎头山,呼吸着这特别新鲜的富氧空气,极目远望,蓝天白云下,绿树满山,流水潺潺。尤其是这夏季,虎头山如同莽莽的绿色林海,琼枝玉寇,随风起舞,翠叶欲滴,绿叶闪烁,形成极为美丽的虎头松涛,景色壮观,使人们感到虎头山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二
随着人流,我沿着一条光滑的小青石坡道徒步向上走,只见路边竖起一块两米多高的石头,上书:虎头山(叶剑英题)。我慢慢地抚摸着这块看上去虽然不平整,但很有艺术性的大石头,心情十分激动,许多游客争着和这块大石头合影留念。
再往上走,就是周恩来总理纪念亭。1964年12月,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大寨精神作了如下的概括:“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周总理1965年至1973年先后三次到大寨。站在周总理纪念亭内极目远望,远山近岭,尽收眼底,大寨村的全貌一览无余。看着大寨人用泪水和汗水筑起那山上层层梯田的“小平原”,着实令人震憾,让人思绪翻腾。1965年5月21日,周恩来总理同外宾到大寨时,就站在这个地方,周总理指着远处山头的一片树林问道:“那是什么地方?”身边的贾承让回答:“那是邻村武家坪村的齐天山。”周总理说:“要是能把咱这山头都搞成像武家坪村那个山头那样该多好啊!”并对陈永贵说:“永贵啊,你们要向山东厉家寨学习,山上多栽树,水果树,木材树都要种。”
当年10月,陈永贵就去了山东厉家寨,回村后,开展了全民大植树活动,对虎头山植树造林作出长远规划。然而,大寨种树可不是普通人想像那么容易。虎头山上全是石头没有土,于是,大寨人就用炸药将石头炸下坑,将石头运下山腰垒了梯田堰,然后从沟下将土一担担担上山,最后再灌水植树,就是这样一代传一代、一鼓作气干了30多年,用大寨人的话来说就是:“山上有银行,山下是粮仓”,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多少年来,大寨人已绿化荒山荒坡2300多亩,将“海绵田”中的一多半退耕还林,1900亩的虎头山上,已种植46个树种、30余万株树木,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看到大寨巨大的变化和成就,我感到今天的大寨有许多数字十分惊人:一个500多人的小村庄,森林覆盖面积达1000多亩土地;一个500多人的小村庄,建起了森林公园和酒业有限公司、制衣有限公司、水泥有限公司、贸易有限公司等8个实体,工农业总产值一年一亿多元;一个500多人的小村庄,是昔阳县近30万人口的第一纳税大户;一个500多人的小村庄,常住人口有1500多人,数量超过大寨人2倍,他们没有土地所有权,但可以在大寨做工挣钱。现在大寨人不愿离开大寨,外面的人住进大寨来也不愿离开,主要是这里环境非常好,另外公共设施不出钱,大寨补偿得比较多,福利也比较高。比如老年人除了国家给的以外,村里还给60岁以上每人每月200元钱、70岁以上每人每月300元钱,过年过节,白面、食油送到家里,村里还成立了照料中心,照顾老人,但是孤老很少,都是居家养老;一个500多人的小村庄,有幼儿园、小学和中学,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村庄!大寨改革开放走过的历程,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从全国学大寨,到大寨学全国;从以粮为纲到绿满青山;从住石窑洞到住二层小楼;从打土坷拉的村民到享受养老金,医疗保险,奖学金的新一代农民。站在虎头山,望山绿、水清、树高、房新的新大寨,依然是中国农村的一面旗帜。
三
在陈永贵墓前,我向这位令大寨人骄傲、曾驰名中外,成为我国历史上惟一不领工资的布衣“宰相”深深鞠了一躬。老陈的墓地背靠苍松翠柏的虎头山,面向大寨村,汉白玉的墓碑。我静静的站在墓前,聆听了导游为几位外地游客讲述陈永贵同志的生平介绍。听着听着,再次被老陈博大的胸襟和凌云壮志所感染,灵魂深处受到了一次洗礼。我默默低下头,感到眼里含着眼泪,赶紧将专门带的一包香烟敬放在老陈墓前。这时,我看到游人中有垂垂老者,也有翩翩少年,在墓前眼噙热泪,深深鞠躬,献上一束束鲜花。是的,陈永贵这个大字不识一斗,旧社会从小因家境贫困失去母亲、姐弟,父亲也因无法生活在自家坟头上吊自尽的孤儿,凭着自己一身的干劲、信念和聪明才智,建设了大寨,他功盖虎头山,在中华大地上曾产生过巨大影响。
离陈永贵墓不远的地方是郭沫若的墓碑,这位中国的大文豪,历史学家,1965年12月7日到大寨,他被大寨人那种战天斗地的豪迈精神深深感染,激动地写下了《参观大寨展览馆有感》和《颂大寨》两首诗,生前他留下遗嘱,要将自己的骨灰撒向大寨,郭老纪念碑前面刻着“郭沫若同志永垂不朽”,背面刻着郭老手迹《颂大寨》:“全国学大寨,大寨学全国。人是千里人,乐以天下乐。狼窝成良田,凶岁夺大熟。红旗毛泽东,红遍天一角。”
走下虎头山已午时,看到还有许多游客往山上走。是什么力量把这么多人吸引到虎头山?是虎头山风景独好?还是虎头山为风水宝地?我想,吸引大家的主要是大寨人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艰苦奋斗的大无畏精神!
大寨精神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培育的时代精神,曾影响了一个时代人的精神风貌。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大寨人传承、发展、弘扬了大寨精神,谱写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篇章。大寨,依然是中国农村的一面旗帜。
“回不去的乡愁”
全国图文征文大赛通知
乡土,乡音,乡情。乡土是我们的根,乡村是我们的魂,乡情是我们的梦。乡土文学是一切文学的源头,是文学之根。
如果说文学是漂泊游子的人生驿站,那乡土就是可以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宁静港湾。纵观文学史,乡土一直是正统文学即主流文学的书写题材。古今中外,概莫于此。就中国文学而言,无论文学起源的诗经,中兴的唐诗宋词元曲,还是明清的小说,都深深地打上了乡土文学的烙印。至于近代,乡土文学成就更加斐然,一个个巨匠级的优秀乡土文学作家,一部部优秀乡土文学巨著的诞生,独领风骚,主宰了近千年中国文学史。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大名著,到近代乡土文学的繁荣。从沈从文的《边城》巴金的《家》,到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再到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贾平凹的《秦腔》,一代代杰出的乡土文学作家为我们矗立一座座乡土文学丰碑。
当今社会,文学被边缘化,商业化,中国农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阵痛。城镇化,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发生了越来越剧烈的矛盾冲突。城市扩张,持续高涨的打工潮;移民迁徙,候鸟般的飞来飞去,使所有的人都成了没有根系的浮萍。“回不去的乡愁”,一谶成真,“乡愁”成为一代代城里人永远想圆都圆不了的梦。
“回归乡土”,让文学慰藉孤寂的灵魂,让艺术温暖落魄的梦乡,为此特主办“回不去的乡愁”全国性图文征文大赛。现将在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参赛人员 作家、诗人,画家、摄影家、乡土文学社会员,以及广大文学、美术、摄影爱好者。
二、作品征集
1、时间 2021年7月2日至12月30日
2、征文内容以农村题材为主,兼顾都市乡愁情怀。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散文、故事、传记,特别关注老照片、村史、家族史和打工笔记等非虚构作品。图文作品:含乡村、乡情、乡音和乡愁元素的美术摄影作品。
3、来稿请注明“回不去的乡愁征文“字样,发至359880941@qq.com邮箱。凡是没在公众号发表过(含自己的公众号)的注明为“原创作品”,择优在《乡土文学》平台发表,然后参赛。已经在公众号(含 网站)发表过的作品,请注明发表时的作品网址链接,直接参赛。
三、奖项设立
特等奖1名 奖价值600元《乡土文学丛书》和期刊一套,授于“乡土作家”“乡土诗人”“乡土画家”“乡土摄影师”等荣誉称号;一等奖3名,奖价值400元《乡土文学丛书》和全年期刊一套,免费吸收乡土文学社长期会员;二等奖6名,奖价值240元全年期刊一套;三等奖9名,奖价值120元期刊2本。所有获奖者均发荣誉证书。
四、比赛程序
本次大赛分征文大赛和专家评定作者综合素质展示两个阶段。
1、征文大赛:一个作者可同时参加多项比赛,但同类作品只许投稿参赛一次,请慎重投稿。
1)初赛:编辑按投稿顺序,遴选100件优秀作品入围参赛,通过评比选出50人进入复赛。
2)复赛:从初赛结果中选出40名作者参加复赛,通过评比选出30人进入决赛。
3)决赛:从复赛结果中选出30名作者参加决赛,通过评比决出获奖等级和名次。
2、专家评定和作者综合素质展示
1)专家评定:组委会随机聘请10位专家给决赛前30名选手打分,给出名次,写出评语。
2)作者综合素质展示:决赛前30名选手,在平台发表自己的作品专辑和专家、文友的评论文章,引起广泛关注,组委会将其作为决定名次参数。
五、评比规则
本次大赛以作品质量为主,阅读点赞打赏为辅。由各门类专家、乡土文学研究中心工作人员、编委会编委和编辑部编辑,共同组成评审小组。最后确定名次,以无计名投票形式,胜出,保证公平公证。
六、其他事项
1、本次大赛寻求合作冠名企业,有意者直接联系主编,微信号damo359880941。
2、本次大赛取消稿费,所有打赏用评奖、发奖、出刊成本。
3、本次大赛如果争取到赞助商或部门经费支持,将发放与奖品同等额2至10倍数量的奖金。
大赛组委会
2021年7月2日
乡土文学社公告
入会手续 提出申请-填写邮寄表格-交纳会费-办理会员证。长期会员终身会费:一次性交费600元。
附:乡土文学社章程(链接)
征稿启事 本社从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优秀长篇小说和影视剧本,建立优秀长篇小说和影视剧本库,向影视拍摄机构推荐。
本社举办的《长篇小说月报》(刊号ISSN 1003-3327 CN 42-1050/I 邮发代号38-83 ),每期隆重全文发表一部20至50万字的优秀长篇小说和影视剧本。其他优秀长篇小说和影视剧本以连载的形式陆续发表,部分小说和影视剧本刊载故事梗概或精彩章节。
《中国乡土文学》为乡土文学社会刊,凡入社会员,都有机会发表作品。
乡土文学社编委会
顾 问 聂鑫森
长期法律顾问 陈戈垠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