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这3个标准,单款上市时间才算合理

大多数商品人员对于产品的上市都会有对应的上市规划,哪个波段上什么,哪些商品上哪个门店、什么样的时间点上市什么样的品类与款式等等,但是方不知如果规划有误,导致的结果不仅是货不对店,后期大量的调拨归并甚至产品生命周期时间的损失才是对品牌最大的伤害。
那么对于上市周期或者时间,怎样的标准或者判断才是科学合理的呢,首先需要3个辅助的时间节点来做计算:商品的到货时间、商品的上市时间以及商品的首销时间。
其中,商品的到货时间是指我们的物流仓库接收到从品牌或是供应商发来货品的时间,其次,商品的上市时间,也就是商品到店的时间。而商品的首销时间是指货品自到店后开始,卖出第一件产品的时间。
1、商品的首销时间-商品的到店日期(暂不考虑到货日期问题)之间差异,得出的上市天数差异(差异从0天、1天、1周……),可以用来考量对应货品的上市时间是否更加合理。此数据尤其在导入期及总结期尤为重要。再结合对应品牌货品导入期的特点,可附加判断货品的销售及其他营销属性情况。
2、商品的到店日期-商品的到货日期得出的到货天数差异,可以作为上市合理性的辅助参数。比如上市差异天数大于3周(排除陈列、推广等因素),可以判断此款货品上市排期较晚的可能性很大,需要提前排期;但如果到货差异天数为1天,表示此款货品并不是因为排期问题导致,而是由于品牌或供应商的发货滞后,导致排期滞后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与品牌及供应商沟通协调此类货品的发货时间。
以此为依据,既可以更好地总结及梳理我们货品上市排期问题,让更多的款式在更合适的时间出现;也可以将由于品牌及供应商发货滞后导致额外销售损失的每一个实例进行更有效地沟通。

商品过季时间的计算

商品的过季时间需要参照“2+1”个辅助条件来判断,其中的“2“表示商品撤货时间与商品末销时间,“1“表示商品总体应季性与对于季节的实际表现。
商品的撤货时间,是指单款商品从店铺下架或是返仓的时间,通常用商品返货时间来对应撤货时间。而商品的末销时间,与首销时间有类似之处,都是需要对应的上柜或是撤货时间来做参照,更早的上市时间(结合应季性与一定周期)可能带来更早的首销时间,更晚的撤货时间可能带来更晚的末销时间。
“商品的撤货时间-商品的末销时间”就可以得出一个对于商品过季性的量化信息(仅做参考信息)。比如撤货时间与末销时间的差值很小(为零或者很小的个位数),在不考虑商品绝对过季的情况下,很可能此款商品由于撤柜较早,而导致末销时间提前,进而损失一定程度的销售。
而撤货时间与末销时间的差值较大,同样在不考虑商品绝对过季的情况下,很可能此款商品由于撤货过晚,浪费店铺的陈列展示区域,进而导致正常的应季商品无法有更好地陈列表现。
对于差值的大小范围,则根据对应品牌特性而定,比如相对低端(低单价)量贩式的品牌,差值基本上可以参照一周为基准,而相对高端(高单价)的买手品牌、高端品牌甚至是奢侈品牌,差值的范围就很大了,可以按月,甚至某些奢侈品牌根本不存在撤货或者过季的概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