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品】(58)火把、木柴与烟花 (《作文指导报》第853期)
火把、木柴与烟花
江西省大余中学高二(3)班黄方
文化的含义与种类太过宽广,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列举详尽。
全世界的文化正在经历着这样的一场危机:由引路的火把,转变为取暖的木柴,最终可能沦陷为娱乐的烟花;成为娱乐的烟花,在灿烂的绽放之后,湮灭在黑暗而歌舞升平的夜空里。
是的,火把与木柴、烟花,皆能发光放热,可其中的意义却完全转变了。
农耕时代的我们,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之下,思考着天与人、肉与灵的关系,传承下神话时代的“惟天地为神”的文化火把,在经过自己手中的那一刹那,为这文化的火把加上了几分亮光。而在某一刻,当铜条无意间撞上铜片的那一刻,当薄薄的金属片在小匣子里摇晃的那一刻,文化的火把里又出现了一簇闪亮的光,是属于音乐之文化的光。当小刀划过竹片的那一刻、当毛笔从宣纸上飘过的那一刻、当朱砂染上锦布有那一刻,文化的火把又多了属于“书画”这一文化的亮光与热气。慢慢的,“文学”“数学”“雕塑”……这一齐齐的火把更为“文化”提供了亘古不衰的光与热,指引着人们在黑暗中一点点前行,一点点看清这个世界的模样。
文化曾是我们的火把,然而渐渐地,就有一部分人利用这火把,作为自己取暖的木柴,另有一些人把它当作了烟花。
《荆轲刺秦》里荆轲不再刺秦却玩起了穿越,《水浒传》里潘金莲一样水性杨花,可出轨的对象却是宋江;《西游记》里孙悟空不再与妖怪打斗而是跳舞比拼……气得司马迁、施耐庵和吴承恩大概都想顶破棺材盖儿坐起来了。那些制作烟花的人,为着自身的利益,以哗众取宠的方式践踏着文化;那些欣赏烟花的人,为制作者的肆意浮夸与践踏而狂欢得手舞足蹈;而观者的手舞足蹈,又刺激着烟花制作者的盲目浮夸与肆意践踏……最终,悲剧就诞生了——“文化演变成感官刺激和物质欲望”。
赫胥黎说:“我们终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但依我看来,这是一个“互相伤害”的过程。我们所热爱的东西也会毁于我们的双手,甚至被毁灭了还无人知晓。
我们的文化正处于一个十分危险的境地,而我们自己也处于一个十分危险的境地。文化没有了新的源泉,缺乏新兴的动力,更兼胡乱地被当作烟花使用,哪里能日益明亮,火焰高涨?我们的火把正日益黯淡,而我们还只顾欣赏夜空中耀然而逝的烟花,全然不知日光所能及之地正在一天一的缩小,使得真理掩盖在琐屑的狂欢之中。
真是可危又可悲。
你可以用火把来取暖,但请你千万不要做成烟花一类的特什,你可以不看火把的光亮,可你却赖于它以生存。
如果你有火把,请善待它。
简评:
本文用比喻的手法把文化比作指引人前进方向的火把,把对文化的消费比作柴火,把忽视文化内涵娱乐致死比作烟花——瞬间灿烂,然后自我毁来。这一比喻可谓形象而深刻。文中既有对灿烂文化创造回顾,也有对文化践踏的批判,最后提出善待文化的期盼。文章比喻奇特而贴切,层层深入,说服力强,充分体现了作者那独到而深刻的思维见解。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央视节目《朗读者》播出了第三期,广受社会好评。节目中朗读嘉宾分享各自的动人故事,用深情朗诵着每一篇感人的文章,带给观众文学、文字以外的享受及思考。不少人把《朗读者》喻为是传播文化的又一股“清流”,以此肯定该节目的创办意义。
材料二:目前真人秀节目充斥电视荧屏,比如《某某声音》《奔跑吧,某某》《某某去哪儿了》……这些节目吸引了大量的青少年观众。赫胥黎说“我们将毁灭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他所担心的正是文化演变成感官刺激和物质欲望的概念碎片,而真理却被掩盖在琐屑的狂欢之中。
要求:不脱离上述材料的旨意,自选角度,自选立意,自拟题目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