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秦汉时期中原以外皆为“西方”、“国外”

1995年10月,中国—日本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在一座东汉末至魏晋时期的无名男女双人合葬墓中,出土一件蜀锦护膊,上有文字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维基资料】The"Five stars rise in the East" arm protector (Chinese: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護膊) is an Eastern Han (25–220 AD) to Western Jin (265–316 AD) era brocade armband embroidered with the words "Five stars rise in the east, benefit China" (Chinese: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Another cloth of the same pattern was found later and has the words "put down South Qiang" (討南羌). In2002, they were designated one of the cultural relics that forbidden to be exhibited abroad.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了解英语中的“Five stars rise in the East”对应“五星出东方”,而“benefit China”对应“利中国”。

王力先生《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截图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一句占辞,经常出现在古代星占术中。

如《史记·天官书》“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五星皆从辰星而聚于一舍,其所舍之国可以法致天下。”在《汉书》《晋书》《隋书》《新唐书》天文志中都有此类记载。

《天官书》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星官著作,专门记载天文学知识、天象、天文事件和星占,为中国历史上流传至今最早的系统叙述星官的著作。

《天官书》继承了战国时期已经存在的北斗、四象及二十八宿的星官体系,并且进一步发展成为五官二十八宿的完整体系。

《天官书》内容丰富,记录了太阳系其它天体的现象,为当时的一部天文学百科辞典,而且在历法史和历法上,更开创了天文学写入国史的先河。

按照中国古代星相学和阴阳家的说法,岁星、荧惑、镇星、太白和辰星五星如果同时出现在东方天空中,则有利。

汉元年(前202年)时,此五星同时出现于东方井宿中,被认为是汉朝兴起的祥瑞迹象。

“讨南羌”三字,《汉书·赵充国传》记载:汉宣帝神爵元年,派兵平定羌人的叛乱。行前,汉宣帝赐书:“今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蛮夷大败”。后果然大胜。此件织锦很可能就是这一次讨南羌军事行动的实物见证。

中国古代星相学中的“岁星”对应现代的“木星”。

木星是距离太阳第五近的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目前已知有79颗卫星。古代的天文学家就已经知道这颗行星,罗马人以他们的神称这颗行星为朱庇特。古代中国则称木星为岁星,取其绕行天球一周约为12年,与地支相同之故。到西汉时期,《史记‧天官书》作者天文学家司马迁从实际观测发现岁星呈青色,与“五行”学说联系在一起,正式把它命名为木星。

中国古代星相学中的“荧惑”对应现代的“火星”,也就是马斯克试图移民的目标。

中国古代星相学中的“镇星”对应现代的“土星”。

中国古代星相学中的“太白”对应现代的“金星”。

中国古代星相学中的“辰星”对应现代的“水星”。

我小时期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现在还能记得当时书中猜想金星有一年四季的变化。

想一想,如果没有强大的望远镜,天文学就只能是占星术。

1990发射的哈勃空间望远镜是天文史上最好的里程碑。由于它位于地球大气层以上,因此获得地基望远镜没有的好处。

通过前87年西汉汉武帝统治末年的疆域图(当时尚未设立西域都护府),我们可以清楚了解,为什么西汉时期的人把国外称为西方——东边是大海,北方有匈奴且地广人稀,南方也是大海,只有向西才有广阔的天地。

由原上传者为中文维基百科的Kallgan- Transferred from zh.wikipedia to Commons by Shizhao using CommonsHelper.,CC BY-SA 3.0,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1006695

【德语】Seidenstraße(国际音标/ˈzaɪ̯dn̩ˌʃtʁaːsə/)  pl. 丝绸之路。

由Seide(“silk”) +Straße (“street, road”)构成(Coined by Ferdinand von Richthofen)。

【德语】Seide(国际音标/ˈzaɪ̯də/)  [die] 蚕丝。丝绸。帛。

源自中古高地德语sīde,源自古高地德语sīda,源自中世纪拉丁语sīda,sēta,源自拉丁语saeta(“horsehair; bristle; silk”)。

【拉丁语】saeta(古典式发音/ˈsae̯.ta/,,教会式发音/ˈse.ta/):saeta,saetae n. f. hair; (coarse/stiff); bristle; brush; morbid internal growth;fishing-leader;

【德语】Straße(国际音标/ˈʃtraːsə/)  [die] pl.Strassen 道路。路。马路。途。

源自中古高地德语strāze (also as strōze, strouze),源自古高地德语strāza,源自原始西日耳曼语*strātu(“street”),源自拉丁语(via)strāta (“paved road”)。和荷兰语straat,英语street,意大利语strada同源。

在日语中,表“星期”的单词是由“日、月、火、水、木、金、土”和“曜日”构成。

中国古代七曜一词,起源于先秦时代的天文占星学,又称七政;汉朝的数学家刘洪著作七曜术讲述天文算学,《后汉书志二律历》:“正月甲子朔旦冬至,七曜之起,始于牛初。”;东晋范甯的《春秋穀梁传序》:“阴阳为之愆度,七曜为之盈缩。”杨士勋疏:“谓之七曜者,日月五星皆照天下,故谓之曜。”

五星指火、水、木、金、土,也就是前面介绍的“岁星、荧惑、镇星、太白和辰星”。

中国最早是在唐代使用七星指代轮回的7日或一周。这应该是受佛教的影响。

印度佛经《宿曜历经·七曜直日历品第八》:

“夫七曜者,所谓日月五星,下直人间。一日一易,七日周而复始。……

故今列诸国人呼七曜如后:

日曜太阳,胡名蜜(康居语:Mir),波斯名曜森勿,天竺名阿儞(泥以反)底耶(二合)。

月曜太阴,胡名莫(康居语:Maq),波斯名娄祸森勿,天竺名苏上摩。

火曜荧惑,胡名云汉(康居语:Wnqan),波斯名势森勿,天竺名粪盎声哦啰迦盎。

水曜辰星,胡名咥(丁逸反,康居语:Tir),波斯名掣森勿,天竺名部(引)陀。 

木曜岁星,胡名鹘勿(康居语:Wrmzt),波斯名本森勿,天竺名勿哩诃娑跛底(丁以反)。

金曜太白,胡名那歇(康居语:Naqit),波斯名数森勿,天竺名戌羯罗。

土曜镇星,胡名枳院(康居语:Kewan),波斯名翕森勿,天竺名赊乃以室折啰。

右件七曜,上运行于天,下直于人间。其精灵神验、内外典籍,具备自南西北三方诸国。”

其中“具备自南西北三方诸国”一语,可见当时佛家宣扬,七星命名七天为一周的方法当时已通行于南、西、北,希望东方的大唐也采纳这种纪日法。

唐朝时,七曜和二十八宿结合生成曜日。《宿曜经下》曰:“太阳直日(日曜日也),月与尾合。太阴直日(月曜日也),月与心合。火曜直日,月与壁合。水曜直日,月与昴合。木曜直日,月与井合。金曜直日,月与张合。土曜直日,月与亢合。已上名金刚峰日。”

二十八宿及其对应的动物与七曜相配,组成值日星君:“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蝠、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貉、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㺄、奎木狼、娄金狗、胃土彘、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老黄历的值日星君就是曜日。日曜日是星期日,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土曜日是星期六。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了解:中国用“日月和五星”表“星期”是通过佛教的传入而引进的。

只是后来,用“星期”代替了“曜日”。

日本、韩国和朝鲜仍沿用曜日名称。台湾日治时期由日本统治亦曾使用七曜,但战后由中华民国统治后改成星期。

事实上,人类最早使用7日为一周的时间单位是古巴比伦人。后来是犹太人把它传到古埃及。

接下来,又由古埃及传到罗马,公元3世纪以后,就广泛地传播到欧洲各国。

唐朝时期在西域和中国的交流中传入了中土获得发展,再传入朝鲜半岛、日本。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袁嘉谷所定用“星期”代替“曜日”,到了民国以后星期被广泛使用。

这就是说,在光绪之前,中国表示“星期”的方法是用“曜日”。到了民国时期才广泛使用“星期”。

英语表“星期”的单词都用到day。

英语保留了“日月”表星期的方法,也就是Sunday(星期日),Monday(星期一),其它的是用北欧的神名字代替。

【英语】Monday[ˈmʌndeɪ,ˈmʌndɪ]n.  -days  星期一

The delegation will arrive on Monday morning.代表团将于星期一上午到达。

拆解:mon+day。

源自中古英语Monday, Monenday,源自古英语mōnandæġ(“day of the moon”),源自原始西日耳曼语*mānini dag,系翻译拉丁语的diēsLūnae。

英语的day源自中古英语day,源自古英语dæġ(“day”),源自原始西日耳曼语*dag,源自原始日耳曼语*dagaz(“day”),源自PIE(原始印欧语)*dʰogʷʰ-o-s,源自*dʰegʷʰ-(“to burn燃烧”)。

和德语的Tag (“day”),瑞典语、挪威语、丹麦语的dag(“day”),冰岛语dagur(“day”)同源。

也和日耳曼语族以外的印欧语系语言阿尔巴尼亚语djeg (“to burn”),立陶宛语degti(“to burn”),吐火罗语tsäk-,俄语жечь(žečʹ, “to burn”),古希腊语τέφρα (téphra),梵语दाह (dāhá,“heat”), दहति(dáhati,“to burn”,国际音标/d̪ɐ́.ɦɐ.t̪i/),拉丁语foveō(“to warm, keep warm, incubate”)同源。

英语的day和拉丁语的diēs是伪同源。后者源自PIE(原始印欧语)*dyew-(“to shine”)。

通过词源,我们可以了解,英语的day源自古英语的dæġ(“day”,国际音标/dæj/)。

也就是说,现代英语中日耳曼语源单词中的y通常是由古英语读[j]的g变化为而来。在德语等日耳曼语族语言中通常保持为g。

同时,我们也可以了解:PIE中的*dʰ在原始日耳曼语中变化为*d。英语保持为d,德语进一步变化为t。

所以,最终,英语的day对应德语的Tag。

【德语】Tag(国际音标/taːk/)  [der] pl. Tage白天。日。日子。天。

拉丁语的diēs经过一系列的演变最终在法语中变化为jour。

【法语】jour[ʒur]m.阳光,日光;光线,亮光;生命;窗,透光孔;白昼,白天;日子,天;时期

英语中至少有45个单词中用到jour-,绝大多数源自法语。

英语学习者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英语的j基本上都读[dʒ]。

【英语】journal[ˈdʒəːnl]n.1. 杂志, 刊物, 日报; 航海日记2. 【会计】分类帐, 日记帐3. 日记, 日志, 笔记

拆解:jour+n+al。

英法德意西语中的-al都源自拉丁语的-alis。

英语至少有3544个单词以-al结尾,绝大多数是经由法语源自拉丁语。

【法语】journal[ʒurnal]m.日报, 日记

拆解:jour+n+al。

【拉丁语】diurnale(古典式发音/di.urˈnaː.lis/,教会式发音/di.urˈna.lis/):diurnale,diurnalis n. n. Book of Hours; book containing Lauds to Compline;

由diurnus (“of or belonging to the day”) +-ālis (suffix forming adjectives of relationship)构成。

模仿古希腊语的ἡμερούσιος (hēmeroúsios, “daily”)。

现代希腊语,至少有2个单词对应英语的day:一个是ημέρα,一个是μέρα。

【希腊语】ημέρα n. day

源自古希腊语ἡμέρᾱ (hēmérā),ἦμαρ(êmar, “day”)的延长形式,源自PIE(原始印欧语)*h₂eh₃mr̥(“heat”),源自*h₂eh₃-(“be hot, burn”)。

【希腊语】μέρα(国际音标/ˈmera/)  n. day

【希腊语】καλήσαςμέρα  interj. have a nice day

【希腊语】καλημέρα(国际音标/kaliˈmera/)  interj. good day, good afternoon, goodmorning

由καλή (kalí, “good”) +‎ μέρα(méra, “day”)构成。

这告诉我们,古代文明就像是大海里的水是相互交融的,并不存在我们通常理解的所谓的“纯正文明”。

(0)

相关推荐